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空气线图及其应用

(9)空气线图及其应用

中正高工冷凍空調科講義空氣線圖及其應用一.空氣線圖之結構:1.乾球溫度(DB) 單位:℃或℉2.濕球溫度(WB) 單位:℃或℉3.相對濕度(RH) 單位:%4.露點溫度(DP) 單位:℃或℉5.飽和線在飽和曲線上之空氣性質狀態為DB=WB=DP6.焓(H) 單位:kcal/kg或BTU/lb或KJ/kg7.比容積(v) 單位:m3/kg或ft3/lb8.比濕度(ω) 單位:kg/kg或Gr/lb或g/kg。

在英制單位中1Grains=1/7000lb9.顯熱比(SHF) 顯熱比稱顯熱係數或顯熱因數(Sensible Heat Factor),以SHF簡稱。

其定義為空氣顯熱(SH)總熱(TH)的比值,總熱包含顯熱與潛熱(LH),以式表示為:SHF=SH/TH=SH/(SH+LH)m10.焓的減少修正數(Minus Enthalpy Deviation) 在一般應用上,為方便起見,通常把等濕球溫度線與等延伸至飽和狀態所讀出的焓,視為飽和狀態之等焓線,但實際上並不等於空氣狀態的實際焓值,其間存有一偏差量,即利用此線做為焓的減少修正數。

11.焓的增加修正數(Plus Enthalpy Deviation) 對於較低乾、濕球溫度的空氣狀態而言,由等濕球溫度線延伸所查得的飽和狀態焓值,需加上焓的增加修正數值,才是該狀態之實際空氣的焓值。

12.O為準原點:又稱參考點,其位置依用單位之不同而變;在公制空氣線圖上之位置為25℃DB及50%RH;在英制空氣線圖上為80℉DB及50%RH;在SI制空氣線圖上為24℃DB及50%RH。

二.空氣線圖之八種應用變化空氣經過不同的空氣調節設備處理之後,其狀態之變化過程,在空氣線圖上可分成八種A:為純減熱過程B:為蒸發性冷卻過程C:為純加濕過程D:為加熱加濕過程E:為加熱過程F:為化學除濕過程G:為純減濕過程H:為減熱減濕過程(一).純減熱過程:空氣經冷卻盤管時,僅顯熱被吸收,並無水份被凝結。

(二).蒸發性冷卻過程:空氣經水簾或將水噴入空氣中,由於水會吸收部份顯熱,大部份顯熱由冷卻盤管冷卻,同時水使空氣中含水量增加。

(三).純加濕過程:空氣經過水加濕和加熱盤。

(四).加熱加濕過程:空氣經過熱水蒸汽時。

(五).純加熱過程:空氣經加熱盤管。

(六).化學減濕過程:空氣經化學除濕劑吸收水份,降低含水份即除濕後,由於空氣中水蒸汽變成水,產生放熱現象。

(七).純減濕過程:當空氣經過冷卻盤管及加熱盤管時。

(八).減熱減濕過程:空氣經冷卻盤管。

三.空氣線圖之基本用法(一).顯熱因數(SHF):(二).室內顯熱因數(RSHF):室內顯熱因數(Room Sensible Heat Factor)以RSHF簡稱,其定義為室內顯熱量與室內總熱量之比值。

RSHE=RSH/(RSH+RLH)=RSH/(RTH)RSH:室內顯熱量RLH:室內潛熱量RTH:室內總熱量RSHF線之求法有兩種方式:1.己知:A為室內設計條件狀態點,B為送風條件狀態點,則AB兩狀態點之連線,即RSHF線,或稱室內負載比線。

2.已知:A為室內設計條件狀態點,C為室內顯熱因數SHF值,則先連結SHF與準原點O之連線OC,再由A作OC線之平行線AB,則AB線即為RSHF線。

(三).總顯熱因數(GSHF):總顯熱因數(Grand Sensible Heat Factor)以GSHF簡稱,其定義為總顯熱量與總熱量之比值,即總顯熱為室內顯熱負荷與外氣顯熱負荷之總和,又稱為設備能力的顯熱比(Apparatus Sensible Heat Ratio),以ASHR簡稱。

GSHF=GSH/(GLH+GSH)=GSH/GTH=(RSH+OASH)/(RTH+OATH)OASH:外氣顯熱量OATH:外氣總熱量GSHF線之求法,與RSHF一樣有兩種方法,惟A點非室內設計條件狀態點,而是室內回風條件狀態點RA點與外氣條件狀態點OA點,兩狀態點混合點後之條件狀態點MA點,此點即為進入冷卻盤管之條件狀態點。

另一方法與RSHF之求法相同。

(四).有效顯熱因數(ESHF):有效顯熱因數(Effective Sensible Heat Factor)以ESHF簡稱,其定義為有效室內顯熱量與有效室內總熱量之比值。

當我們引入新鮮外氣時,有部分之外氣量並不流經空調設備處理,我們稱這些外氣為旁路外氣,其與進入室內總送風量之比值,稱為旁路係數(Bypass Factor),簡稱BF。

有效室內總熱量為室內總熱量與外氣旁通總熱量之和。

ESHF=ERSH/(ERSH+ERLH)=ERSH/ERTHERSH=RSH+OASH*BFERLH=RLH+OALH*BFERTH=RTH+OATH*BF在空氣線圖上,求ESHF線之方法,有下列三種:1.由GSHF線與飽和線之交點B,再與室內設計條件狀態RA點連接,即為ESHF線。

2.由定義關係式計算所得之ESHF值,當作SHF值,連結準原點做為參考線OC,再由室內設計條件狀態RA點,作與參考線OC之平行線,交飽和線於B點,則此線即為ESHF線。

3.若己知器具設備露點溫度(Apparatus Dew Point)以ADP簡稱,及室內設計條件狀態RA點,則兩者直接連結成一線,此線即為ESHF線。

(五)RSHF線、GSHF線、ESHF線與BF及ADP之關係1.GSHF線與RSHF線之相交點,即為進入室內之送風條件狀態點SA點。

2.ESHF線與GSHF線相交於飽和線上之ADP點,即可由ESHF線與GSHF線交於飽和線上之點,求得ADP點。

3.只要在空氣線圖上繪出GSHF線及RSHF線,便可定出ADP及BF。

4.由ADP點及室內條件狀態RA點,連成一線,即可得ESHF線。

總結以上之彼此關係,以空氣線圖表示。

四.空調設備之空氣性質與應用空調設備是空氣調節的手段,為了達到所需的空氣調節目的,如溫度、濕度、清淨度及分配度之控制,必須使用不同功用的空調設備來處理,此處理空氣的空調設備為空氣調節箱(Air Handing Unit),簡稱空調箱。

通常在空調箱內裝置預冷、預熱、加熱、冷卻、再熱、加濕及除濕過濾等設施,由這些裝置單獨或組合應用,以便得到不同的空調方式,去處理我們所需的空氣條件。

(一).預熱:當室內回風溫度很低,且比濕度也相當低的情況,需在混合空氣進入冷卻盤管前,加以預熱,以提高其溫度及比濕度,如此可避免在處理較低的回風溫度條件狀態時,因其總顯因數線(GSHF線)不能交於飽和曲線上,而無法求得器具設備露點溫度ADP,影響空調系統冷卻盤管之正常功能。

因此在冷卻盤管之入口端加裝電熱器或蒸汽熱水管來達到加熱功能,使其混合空氣狀態MA點及比濕度均提高。

SA為Supply Air送風,RA 為Return Air回風,OA為Outside Air外氣或Fresh Air新鮮空氣,MA為Mixing Air混合風,AF為Air Filter空氣過濾網,PH為Preheater預熱電熱器,C/C為Cold Coil冷卻盤管。

(二).混合:在空調系統中,由於需要外氣來幫助室內空氣品質的改善。

因此,必須引入適當比例的新鮮外氣(OA),其與室內的回風(RA)混合後,產生混合空氣(MA),再進入空調箱進行處理。

混合空氣狀態點,在空氣線圖上的變化,一定落在外氣與室內回風的連線上。

求得混合狀態點MA的方法有下列幾種:1.由外氣與回風之混合比例計算:T MA=T OA*1/4+T RA*3/4T MA:為混合後MA之乾球溫度T OA:為外氣OA之乾球溫度T RA:為回風RA之乾球溫度Ex:己知室外空氣為37℃DB,26℃WB,室內空氣狀態為26℃DB,50%RH,若外氣與回風之混合比例為1:4,求混合後之溫度。

解:T MA=(37-26)*1/5+26=28.2℃2.由外氣量占總送風量之百分比計算:若已知外氣量占總送風之百分比,亦可應用混合定律求得混合後之溫度。

3.由外氣風量與回風風量之混合計算:由於總送風量為外氣風量與回風風量之總和,因此,由兩者所占總風量之比值,亦可同溫度混合定律一樣,算出混合溫度。

T MA=T OA*(V OA/V SA)+T RA*(V RA/V SA)V SA:為總送風量V OA:為外氣風量V RA:為回風風量4.在空氣線圖上作圖法:由GSHF線與ESHF線之關係,得GSHF線與ESHF交於飽和線上之ADP點,再由ADP點連結GSHF線,交於OA與RA兩條件狀態點之連結線於一點,此點即為混合溫度狀態點MA。

(三).混合應用:1.混合加濕再熱方式:當空調設備處理冬季低溫低濕之空氣條件狀態時,空調箱內必須裝置加濕器及加熱器,以提高室內空氣條件狀態之溫度與濕度。

2.混合再熱方式:當室內回風RA與外氣OA混合成混合狀態MA後,經冷卻盤管冷卻降溫同時除濕,但若冷卻後之溫濕度變化太大,則會偏離室內設計條件狀態RA點。

因此混合氣經冷卻之後,再予以加熱提高其溫度,使其控制狀態較易達到室內設計條件。

3.洗滌再熱方式:空氣洗滌器(Air Washer)係在空氣中噴入冷水,以達到空氣之冷卻減濕作用;或噴入溫水,以達空氣之加熱加濕作用。

空氣洗滌器,通常應用於需要高濕度空氣條件的紡織工廠,一方面用以提供較高的濕度,另一方面可以清除空氣中之微塵棉絮。

(四).旁路係數、裝置露點溫度與再循環空氣1.旁路係數:進入室內的總送風量為引入之外氣量與室內回風量之總和,但這些總送風量,並非全部都經過空調設備處理,有部分被旁路沒有接觸到處理盤管,其旁路之多寡,會影響送風條件之決定。

旁路係數可用空氣線圖之作圖方式,求得旁路係數。

BF=(T SA-T ADP)/(T MA-T ADP)T SA:為送風溫度T MA:為混合風溫度T ADP:為器具裝置露點溫度五.空氣熱量計算應用公式:(一).英制:a.相關數據:1.標準空氣之密度ρ=0.075lb/ft32.標準空氣之比熱C=0.24 BTU/lb℉3.標準空氣之潛熱h fg=1060BTU/lb4.風量V之單位為CFM ft3/minb.顯熱計算:Q s=m*C*ΔT=(V*ρ)*C*ΔT Qs:為顯熱量(kcal/hr)=V(ft3/min)*60(min/hr)*0.075(lb/ft3)*0.24(BTU/lb℉)*ΔT(℉) V:為風量(m3/hr)=1.08*V*ΔT ΔT:為空氣初終狀態之溫差Q L=m*h fg*ΔωQ L:為潛熱量(kcal/hr) =(V*ρ)*h fg*ΔωV:為風量(m3/hr)=V(ft3/min)*60(min/hr)*0.075(lb/ft3)* 1060(BTU/lb)(1gr/lb*1lb/7000gr) Δω:為空氣初終狀態之=0.68*V*Δω比濕度(kg/kg)d.總熱計算:Q T=m*Δh Q T:為總熱量(BTU/hr) =(V*ρ)* Δh V:為風量CFM(ft3/min)=V(ft3/min)*60(min/hr)*0.075(lb/ft3)*Δh(BTU/lb)=4.5*V*Δh Δh:為空氣狀態之焓差(BTU/lb)(二).公制:.a.相關數據:1.標準空氣之密度ρ=1.2 kg/cm3(14℃DB’13℃WB)2.標準空氣之比熱C=1.0035KJ/kg℃=0.24 kcal/kg℃3.標準空氣之潛熱h fg=587 kcal/kg4.風量V之單位為m3/hrQ s=m*C*ΔT=(V*ρ)*C*ΔT Qs:為顯熱量(kcal/hr) =V(m3/hr)1.2(kg/m3)*0.24(kcal/kg℃)*ΔT(℃) V:為風量(m3/hr)=0.288*V*ΔT ΔT:為空氣初終狀態之溫差c.潛熱計算:Q L=m*h fg*ΔωQ L:為潛熱量(kcal/hr) =(V*ρ)*h fg*ΔωV:為風量(m3/hr)=V(m3/hr)*1.2(kg/m3)*587(kcal/kg)*Δω(kg/kg) Δω:為空氣初終狀態之比濕=705*V*Δω度(kg/kg)d.總熱計算:Q T=m*Δh Q T:為總熱量(kcal/hr) =(V*ρ)* Δh V:為風量(m3/hr)=V(m3/hr)*1.2(kg/m3)*Δh(kcal/kg) Δh:為空氣狀態之焓差=1.2*V*Δh (kcal/kg)(三).SI制:a.相關數據:1.標準空氣之密度ρ=1.2 kg/m32.標準空氣之比熱C=1.0035 KJ/kg℃3.標準空氣之潛熱h fg=2458 KJ/kg4.風量V之單位為m3/secQ s=m*C*ΔT=(V*ρ)*C*ΔT Qs:為顯熱量(KW,KJ/sec) =V(m3/sec)*1.2(kg/m3)*1.0035(KJ/kg℃)*ΔT(℃) V:為風量(m3/sec)=1.2*V*ΔT ΔT:為空氣初終狀態之溫差(℃)c.潛熱計算:Q L=m*h fg*ΔωQ L:為潛熱量(KJ/hr) =(V*ρ)*h fg*ΔωV:為風量(m3/sec)=V(m3/sec)*1.2(kg/m3)*2458(KJ/kg)*Δω(kg/kg) Δω:為空氣初終狀態之比濕=2950*V*Δω度(kg/kg)d.總熱計算:Q T=m*Δh =(V*ρ)* Δh Q T:為總熱量(KW,KJ/sec)=V(m3/sec)*1.2(kg/m3)*Δh(KJ/kg) V:為風量(m3/sec)=1.2*V*Δh Δh:為空氣狀態之焓差(KJ/kg) (四).常用空氣調節之計算方法:在空調計算分析上,選擇送風條件溫度為首要工作,常用方法有下列三種,茲分叩別說明如下:方法一:選擇適當之送回風溫差,決定送風條件狀態溫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