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比较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比较
通用名称 亚胺培南 Imipenem 帕尼培南 (panipenem) 商品名 Tienam 泰能 Car benin 克倍宁 三共 日本 1994 开发单位 默沙东 首先上市国家 年份 美国 1985
美罗培南 (mer openem)
Mepem 美平 倍能
住友制药
意大利
1994
深圳海滨
中国
2002
碳青霉烯类抗菌活性比较
不良反应
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 及血液学方面的嗜酸性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血红蛋白 减少等,并可致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转氨酶升 高,血胆红素或碱性磷酸酶升高,但一般能为患 者所耐受。 可导致皮疹、瘙痒、发热、休克等过敏反应,因 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神经系统毒性,如头痛、惊 厥、癫痫、肌阵挛、意识障碍等。超剂量应用时 此类药物易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约为0.01 %-3 %,其中亚胺培南发生率较高,而美罗培南、厄 他培南和比阿培南发生率较低,故亚胺培南不适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主要内容
研发史 构效关系 临床应用
抗菌作用机制和抗菌谱
药代动力学的比较 抗菌活性的分类比较 安全性、效价比比较
首选临床适应症的比较
1.研发史
天然 硫霉素 1976年, 默克, 性质不稳定
Carbopenems
半合中国已上市的碳青霉烯类(Inject) 抗生素
0. 5g,q12h,静滴;重 0.5-1g,3-4次/日,静滴;儿 1.0g,1/日,静滴;肾功受损者 症及难治性感染增至1g, 童10-20mg/kg,3-4次/日,静滴。 为每日0.5g,输注时间不少于 30min。 q12h,静滴,日最高剂 本品还可肌注给药。 量2g,每次静滴需 本品还可肌注给药 30min以上;儿童10不能用含葡萄糖溶液稀释。 20mg/kg,2-4次/日, 静滴
小 结
以上几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虽属同一类,但仍有一些差异,
各自有其优缺点。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可单一治疗严重感染,其主要缺点是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美罗培南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增强,且有更好的耐受性。 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可透过血脑屏障,可用于 脑膜炎的治疗。 厄他培南半衰期最长,每次1 g,一日一次,即可满足治 疗,使用方便;与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相比,厄他培南侧 重于治疗社区获得性感染。但厄他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和 不动杆菌的活性较差。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较差。 比阿培南临床疗效与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相似,但对铜绿 假单胞菌的活性比它们强,且耐药性低,对中枢神经系统 的影响很小。
抗菌活性甚强的一类,抗菌谱覆盖革 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以及多 重耐药或产β-内酰胺酶细菌,其最低 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 (MBC)非常接近。 但它们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嗜 麦芽窄食单胞菌等抗菌作用差。
根据抗菌活性特点可将碳青霉烯类 抗生素分为三类
分类 抗菌活性特点 对非发酵G-杆菌作用有限,适 用于复杂性或产ESBLs肠杆菌 所致社区获得性感染 对包括非发酵G-杆菌在内的绝 大多数致病菌均有效,适用于 医院获得性感染 除第二类菌谱以外尚对MRSA有 效 药物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名称 在体内的分布
血浆峰浓 血浆 蛋白结 半衰 度 合率(%) (μg/ml) 期(h)
排泄途径
亚胺培南
35(单 可透过胎盘,在各组织中浓度较高, 剂量0.5 但在脑脊液中浓度较低 g) 可分布到各组织间隙,在肾及其他 一些血液循环丰富的器官中浓度较 高,脑脊液中的浓度也较高,且在 脑脊液中的清除率(t1/2为7.4h)明 显低于血中 易渗透入肺组织和皮肤水泡液 在正常人脑脊液中浓度较低,但在 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脑脊液浓度可 超过大多数致病菌的MIC 54.8 (单剂 量1 g) 56.8 (单剂 量1 g) 27.5 (单剂 量0.5 g)
碳青霉烯类的抗菌活性比较
比较项目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1:1)(泰能)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1) 美罗培南 (克倍宁) 厄他培南
抗菌谱共性
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厌氧菌以及多重耐药的细菌均具有很强的广谱抗 菌活性, 对铜绿有差异,对MRSA \嗜麦芽耐药,非典型无效, 碳青霉烯类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耐酶,对产ESBL稳定,可作为首选。
药理学特点
碳青霉烯类具有较长的PAE, 故可适当延长 给药的间隔时间, 每日2~3次给药即可满足 中重度感染的需要。常用的给药方法有多 次间歇给药和单次持续静脉给药。持续静 脉给药的疗效优于多次给药, 这在难治性病 原体, 如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染的治疗中表 现得尤为突出, 还可减少治疗所需费用, 是 目前临床上最佳的给药方案。
强 1h左右 已经被美国FDA批准在大于3 个月的小儿的细菌性脑膜炎 中使用
强 4-5小时 国际指南推荐厄他培南每次1 g, 每天1次用于复杂腹腔感染、复 杂尿路感染、急性盆腔感染、复 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以及肺炎 (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早发的 医院获得性肺炎)
用法用量
轻度感染每6小时250mg; 中度感染每6-8小时 500mg;严重感染1g, q8h日最高剂量4g ;儿童12.5mg/kg,
碳青霉烯类对于ESBL感染菌临床疗效总结
抗菌药物
厄他培南 亚胺培南 or 美罗培南 喹诺酮类 非碳青霉烯类 β -内酰胺
临床成功率(%)
92% 95% 64% 56%
注意事项
2004年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 提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注意事项如下: ⑴ 禁用于对本类药物及其配伍成分过敏的患者。 ⑵ 本类药物不宜用于治疗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 预防用药。 ⑶ 本类药物所致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多发生 在原有癫痫史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及肾功能减 退患者未减量用药者,因此原有癫痫等中枢神经 系统疾病患者避免应用本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的患者有指征应用美罗培南或帕尼培南时, 仍需严密观察抽搐等严重不良反应。 ⑷ 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应用本类药物时应根 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
第一类
厄他培南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比阿培南 帕尼培南 未上市
第二类
第三类
药代动力学
• 亚胺培南易被肾脱氢肽酶(DHP-1)水解而失效,需与 DHP-1抑制剂西司他丁1:1联合应用,阻止亚胺培南肾 内代谢同时可消除肾毒性。 • 帕尼培南对DHP-1的稳定性比亚胺培南好,但在单独使 用时相当比例经肾近曲小管的有机阴离子运输系统向肾 小管分泌,从而在肾皮质蓄积并导致肾小管坏死。故需 与倍他米隆合用,竞争性抑制帕尼培南向肾小管分泌, 从而降低其在肾皮质的浓度,减低帕尼培南的肾毒性。 • 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对DHP-1均稳定,可单 独使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比较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概述
•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Carbapenems) 是抗菌 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 生素,因其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 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 要的抗菌药物之一 。 •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抗菌谱广、抗菌活 性强。对控制耐药菌、产酶菌感染和免疫缺 陷者感染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13-20
1
尿液6080 %
美罗培南
20
1
尿液 80 %
厄他培南
95
4
尿液76 % 尿液30 % 尿液6070 %
帕尼培南
3.9 3.710.2
1
比阿培南
17.1 可渗透入各种组织(如肺部组织) 和体液中(如痰液,胸腔积液, 腹 (单剂 量0.3 g) 腔液体中)
1
已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品种 亚胺培南 帕尼培南 美罗培南 比阿培南 厄他培南 多尼培南 法罗培南 泰吡培南酯 对DHP-1的稳定性 不稳定 不稳定 稳定 稳定 稳定 稳定 稳定 稳定 DHP-1抑制剂 西司他丁 倍他米隆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所致神经毒性的处理
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患者,一旦
出现癫痫发作,应停止用药或改用其他神
经毒性较小的药物,并针对神经精神症状 给予地西泮、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治疗。 当药物所致癫痫无法控制时,可用血液透 析的方法降低血药浓度。
肾衰竭患者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 前,应进行剂量或给药间隔时间的调整, 应当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否则易发
作用机制
• 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 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 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 •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 • 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 对宿主毒性小。
抗菌活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迄今抗菌谱最广、
化学结构
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 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 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 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 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 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 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 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 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 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 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 β-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不敏感
稳定,首选药;厄他培南作用最强 不稳定
碳青霉烯类主要品种比较
比较项目 中枢毒性 反应率 神经与肾 毒性 内毒素诱 导 T1/2 临床应用 较弱 1h左右 不适合用于脑膜炎的治 疗,不得与阿昔洛韦联 用 强 1h左右 是治疗儿科感染既安全 又有效的抗生素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1) (泰能) 较高(0.3-1.0%)不适用 于脑膜炎的治疗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1:1)(克倍宁) 较少(<0.1%),用于 中枢感染 美罗培南(美平) 较少(<0.1%),用于中枢 感染,FDA已批准用于儿童化 脓性脑膜炎的治疗 神经和肾毒性最小 厄他培南(Invanz) 较少,未推荐用于中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