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为防雷基础知识资料

华为防雷基础知识资料

TN系统(分为TN-S、TN-C、TN-C-S三种)
TT系统
IT系统
低压供电系统根据国家的不同有差异。在我 国,城市的建筑物内普遍采用TN-S,或TN-C-S, 农村和郊区旷野地带较长见TT系统。
40
低压供电系统的接地型式
型式以拉丁文字作代号,其意义为: 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端与地的关系: T(法文Terre)-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 I(法文Isoland)-电源端所有带电部分不接地或有一点通过阻抗接 地。 第二个字母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地的关系: T(法文Terre)-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 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 N(法文 Neutre)-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源端接地点有 直接电气连接。 短横线(-)后的字母用来表示中性导体与保护导体的组合情况: S(法文Separateur)-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分开的; C(法文Combinaison)- 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合一的。
9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流波形
I(%)
100
I
peak
50
T1:波头时间 T 2 :半峰值时间 I p: 峰值电流 主要雷电测试波形: 8/20us、10/350us(电 流波);10/700us、 1.2/50us(电压波)等。

10
T1
T2
t
记为T1/T2 如8/20us
10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波频谱分析
7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的产生 防雷区的划分 雷电参数简介
雷电过电压的产生及其危害
8
雷电参数简介-雷暴日
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年平均雷暴日 北回归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雷暴日数一般在80以上; 北回归线到长江一带约为40-80之间; 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多在20-40之间; 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在20以下; 西藏雅鲁藏布江一带约为50-80。 少雷区: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25天的区域 中雷区: 年平均雷暴日在25~40天的区域 多雷区: 年平均雷暴日在40~90天的区域 强雷区: 年平均雷暴日在90天的区域以上。
1.5kV
I
吸能极大 响应较慢
吸能较大
吸能一般 响应较快 整流模块前
吸能很小 响应很快 整流模块内
响应一般 机房进线处,用户选配 电源交流配电处
26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防护的基本原则 通信局站的防雷接地
通信设备雷电防护基本措施
常见问题
27
通信设备雷电防护设计
通信局站的接地系统 低压配电系统简介
局内布线 接地电阻
48
进局信号电缆的正确布放和防雷
信号电缆应埋地进入通信局站。 进入通信局站的信号电缆应采用屏蔽电缆 (或穿金属管)。 信号电缆的屏蔽层(或金属管)建议两端接 地。 信号电缆进入室内后应在设备的对应接口处 加装信号避雷器保护,信号避雷器的保护接 地线应尽量短。
49
信号电缆在通信局站外不应架空布放
11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的产生 防雷区的划分 雷电参数简介
雷电过电压的产生及其危害
12
雷电过电压的产生

直击雷 感应雷 线路来波 地电位反击
其中,直击雷的防护主要是建筑防雷应 完成的任务,感应雷、线路来波、地电位反 击是需要通信设备防雷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
13
雷电过压的产生
直击雷(一)
概率防护原则
1、雷电放电本身就有一定的随机性,雷电参数有一定的 统计性质 2、防雷装置不能阻止雷闪的形成(IEC61024第一句)
3、防雷器件不能完全抑制所有过电压和过电流
4、对于发生概率很小的高水平浪涌其防护的费用急剧上 升
25
多级防护原则
电源系统多级保护方案- I~IV级保护
6kV IV 3L+N . . AC/DC . B C D 4kV III 2.5kV II
形成雷云 云中电荷分布不均匀

2、部分统计特性
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 内,少数发生在雷云与 大地之间 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

4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的产生 防雷区的划分 雷电参数简介
雷电过电压的产生及其危害
5
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示意图
6
防雷区的概念
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 不同的电磁环境,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31
工作接地
AC/DC电源 或配电屏 -48V
48V负极 48V正极
通信设备
0V
工作接地线 接地汇集体
不规范用词:工作地
32
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联结是用联结导体或浪涌保 护器将处在需要防雷空间内的防雷装置、 建筑物的金属构架、金属装置、外来导体、 电气装置或电信装置等联结起来。 其主要 目的是减小需要防雷空间内的各金属部件 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
电源端接地点
45
IT系统
L1 L2 L3
外露可导电部分 设备 设备
电源端不接地或通过阻抗接地
46
通信设备雷电防护设计
通信局站的接地系统 低压配电系统简介
局内布线 接地电阻
47
进局的低压电力电缆
进入通信局站的低压电力电缆宜埋地引入,宜 采用具有金属铠装屏蔽层的电缆(或穿金属管 屏蔽)。
屏蔽层两端接地(或金属管两端接地)。电缆 埋地长度宜不小于50m。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 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 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 LPZ2:后续防雷区,电磁场有进一步的减小。
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 为几级保护区,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 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35
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联结
S 星形结构 M 网状结构
基本的 等电位 联结网 S M
与公共 联接网 的连接 Ss Mm
36
通信局站等电位连接基本要求
通信局站内,应采用通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建筑
物的防雷接地合用一组接地体的联合接地方式。这是对通信局 站地等电位连接要求。
对于移动通信站,要求机房地网、铁塔地网、配电变压器地
41
TN-S系统
L1 L2 L3 N PE
设备 设备 外露可导电部分
电源端接地点
42
TN-C系统
L1 L2 L3 PEN
设备
设备 外露可导电部分
电源端接地点
43
TN-C-S系统
L1 L2 L3 PEN
设备
设备 外露可导电部分
电源端接地点
44
TT系统
L1 L2 L3 N
外露可导电部分 设备 设备
简介
端口防护设计 接地设计
56
简 介
通信设备的防雷设计,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 容:端口防雷设计、设备内部系统接地设计,电缆 屏蔽设计。 对于绝大多数产品来说,端口防雷设计,以及 设备内的系统接地设计最为关键。
从防雷角度,一般仅对室外型设备提出电缆屏 蔽设计的要求。
57
通信设备雷电防护设计
简介
端口防护设计 接地设计
58
防雷器及其作用
定义: 防雷器是通过限制瞬态雷击过电压以及旁路雷击 过电流来保护设备的一种保护装置,它包含至少 一个非线性元件。
作用: 1、外部线缆引入设备的过电压,经过防雷器后过 电压值被限制到后级接口电路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2、外部线缆引入设备的过电流,绝大部分被防雷 器短路到大地,仅有极少部分的电流泄漏到后级接 口电路之中,从而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
50
光缆的防雷
进入通信局站的光缆,若光缆中含有金属加强筋, 则加强筋在机房内应可靠的连接到机房的保护接地排。 这是由于光纤在外部暴露空间架空走线,光纤加 强筋是金属的,可以感应非常高的雷击过电压。如果 加强筋没有做接地处理,雷击时加强筋很可能对接地 物体发生绝缘击穿,从而产生瞬间高温,严重时可以 使光纤融化。
通过对雷电波的频谱分析可知:
1.雷电流主要分布在低频部分,且随着频率的升高而递 减。在波尾相同时,波前越陡高次谐波越丰富。在波前 相同的情况下,波尾越长低频部分越丰富;
2.雷电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约90%以上的雷电 能量分布在频率为10kHz以下。这说明了在信息系统中, 只要防止10kHz以下频率的雷电波窜入,就能把雷电波能 量消减90%以上,这对防雷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机房保护接地排
机房内设备之间的地电位差
20
雷电过电压造成的后果
电磁污染、电磁干扰
设备损坏、系统崩溃
21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防护的基本原则 通信局站的防雷接地
通信设备雷电防护基本措施
常见问题
22
通信设备雷电防护的基本原则
系统防护原则
多级防护原则 概率防护原则
23
系统防护措施
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
24
接地电阻
接入网、传输、宽带接入、数通、多媒体可参考。
53
接地电阻值
c 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电阻值应小于5欧姆, 对于年雷暴日小于20天的地区,接地电阻值可 小于10欧姆。 无线接入基站可参考。
54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防护的基本原则 通信局站的防雷接地
通信设备雷电防护基本措施
常见问题
55
通信设备雷电防护设计
33
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联结
34
等电位联结
对信息系统的外露导电物应建立等电位联结 网,它们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联结有以 下两个原则方法: S型 星形结构 M型 网状结构 通常,S型等电位联结网用于相对较小或限定 于局部的系统。M型等电位联结网用于延伸较大的开环 系统。在复杂系统中,两种型式(M型和S型)的优点 可组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联结网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