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看肯尼迪被刺案廖红丁1963年11月22日,美国的第三十五届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被神秘枪杀。
这一惊天刺杀案轰动了美国,轰动了世界。
即使是在当时的中国,媒体对这一个惊天大案也曾连篇累牍地报道,特别是《参考消息》更是详细、多角度、系统地报道了此案的经过、背景和有关评论。
笔者当时虽然还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但是好奇心也驱使我到处找有关报道来看,特别是想法看到了当时大多数人看不到的《参考消息》上的有关报道,其中许多内容、照片至今仍记忆犹新。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国内可以看到更多关于此案的报道和有关此案的影视文艺作品,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关于此案的探讨、猜测更是多如牛毛,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但是,美国政府,或者不如说是某些既得利益者和既得利益集团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有关此案的档案要到2038年才解秘!民众的知情权和建立在民众知情权基础之上的司法公正在“国家利益”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美国式民主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美国政府是聪明的,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压制言论自由,并不强求“统一思想”,人们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对此案想发表什么意见就发表什么意见,哪怕你骂的是美国总统,也悉听尊便。
美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不禁使我联想起《圣经》里的一段故事“古时人们在巴比伦要建一座通天塔,他们团结一致,通天塔修得很快,上帝为了使人们修建通天塔的努力不至于成功,于是就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这样,修通天塔的人们因无法沟通,塔最后没有修成功。
”上帝就是这样兵不血刃地达到了他的目的,这也可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第一次“信息战”吧。
其实,上帝还有一个办法也一样可以达到他破坏人们修建通天塔的目的,那就是采用专制的方法,强迫统一修塔人的思想,让人们与自己保持一致,但是,上帝没有那样做。
无疑,上帝是聪明的,他的做法也是巧妙的,他让人们的语言不统一,无法沟通,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们的思想、看法不统一,陷入无尽的争吵之中,于是,塔也就修不成了。
美国政府无疑也是聪明的,对肯尼迪案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想看档案吗,对不起,七十五年以后再说吧。
这与上帝阻止人们修通天塔的办法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专制无疑是民主的反动,但是,操纵民主难道不也是民主的反动吗?而美国政府利用谎言来操纵民主是有传统的,其技巧可谓纯熟,远的不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东京湾事件和本世纪的伊拉克战争不都是利用谎言来成功操纵了民意吗?我敢说,即使到了2038年,该案解秘后,仍然不会有什么明确答案,因为,有许多关键的证据在案发时就或没有收集或早已销毁。
到那时此案仍会迷雾重重,争论仍将继续下去。
西方政府(当然也可以说是所有的政府)在处理某些问题时都是会采用各种手段来愚弄公众,这并不鲜见,如赫斯案、戴安娜案等等。
但即便是这样,人们仍乐此不疲地根据有限的证据加上自己的猜想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据说版本已有36种之多。
笔者也试着根据已有的证据分析此案,当然,这里要讨论的是肯尼迪是怎么被枪杀的,而不是他为什么被杀和被谁所杀。
当然,知道肯尼迪是怎么被杀的也就可以由此推断出是谁要杀他和为什么要杀他了。
不过,这已经不是这篇文章的任务了。
如果不巧与前36种版本中的某个版本有雷同之处,敬请原谅,因为笔者并不知道前36种版本中的绝大多数版本的内容。
已知的事实:1、刺杀现场在达拉斯市迪利广场西侧的榆树街。
当时,肯尼迪的车队正以20公里左右的速度从休斯敦街左拐弯进入榆树街,拐角处是德克萨斯州教科书仓库,车队的右前方是一块高于榆树街的碧草丘,街的两旁有许多欢迎的群众,其中有一个名叫泽普鲁德的人手持8毫米摄影机,他正巧拍下了有肯尼迪被刺杀场面的一段长5.6秒的珍贵影像资料。
2、当肯尼迪的车队驶入榆树街后,有人从教科书仓库向肯尼迪的车队开枪,后在该仓库的六楼发现了三枚弹壳。
3、从泽普鲁德拍摄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当枪声响起后,肯尼迪的头向前埋下,其右手抬起似在捂住伤口,而肯尼迪夫人向右转身面向肯尼迪,她的右手围在肯尼迪的后脖颈处,坐在前排的康纳利州长向右后半侧身在看着肯尼迪,该车的驾驶员也向右后侧身在看着什么。
4、稍后,肯尼迪中了那致命的一枪,中枪前的瞬间有一团橙黄色的烟雾状的东西在肯尼迪的头部前升起,并未看见其后脑勺处有血液或其他人体组织喷出。
肯尼迪中弹后头部猛地向后一扬,然后向其左和其后倒下。
5、肯尼迪中弹后,肯尼迪夫人十分惊慌地起身往车后部爬去,其全身都爬上了车后部的行李箱,同时有一个保卫人员快步跑向该车并爬上了该车,肯尼迪夫人当时似在伸手拉那位保卫人员。
6、据当时抢救肯尼迪的医生称:肯尼迪的伤至少有三处,其中其后脑勺被子弹崩掉约五英寸(120毫米)的一大块,是致命伤;另有一处伤是在其后脖颈处,弹孔不大,还有一处是在咽喉处,弹孔也不大。
7、刺杀案发生后不久,继任总统约翰逊下令清洗了事发时肯尼迪乘坐的汽车,康纳利州长的外衣也拿去清洗了。
8、司法部不准查阅尸体解剖照片。
9、根据弹道学的一般常识,终点弹道(弹头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弹道)是进口小,出口大。
如果弹头经过一定改造(如达姆弹),弹头更会在人体内急剧翻滚甚至爆炸,在出口处造成十分巨大的创伤。
10、要想一击必杀,近距离射击与射击固定目标当然要比远距离射击与射击移动目标要准确得多,保险得多,可靠得多。
11、向来安排在总统轿车前面的新闻采访车这一次却安排在了车队的尾部,总统的旅行路线在刺杀当天也被突然改变。
尚存疑问的事实1、肯尼迪的首席病理专家称“解剖笔记已毁”。
2、肯尼迪的大脑失踪。
3、肯尼迪是否只中了两枪?是否只有三处伤口?4、在担架上发现的那枚弹头(即‘神奇的弹头’)是否就是击中肯尼迪与康纳利州长的弹头,是否就是用奥斯瓦尔德的“那枝枪”发射的弹头?5、在教科书仓库六楼发现的那三枚弹壳是否就是用奥斯瓦尔德的“那枝枪”发射后留下来的?6、击中路人泰格的子弹是否就是从教科书仓库六楼发射的?是否是用奥斯瓦尔德的“那枝枪”发射的?未查证和未公布的事实1、如果击中肯尼迪的是两发子弹,但他如果只有三处伤口,那么就至少应该有一枚弹头留在了肯尼迪的体内。
弹头取出来了吗?如果取出来了,那么这枚弹头是哪枝枪发射的?2、在肯尼迪的座车上有没有发现其他弹头?有无其他地方曾被击中过?3、肯尼迪的尸检报告。
4、那枚“神奇的弹头”做过痕迹检验吗?凭什么说一定就是用奥斯瓦尔德的“那枝枪”发射的呢?5、在榆树街案发现场还有没有找到弹头或弹壳?包括击中路人泰格的弹头。
6、肯尼迪座车的前挡风玻璃上是否有弹洞?为什么会被换掉?7、所有参加抢救肯尼迪和进行尸检的医生是否都收到过不准随便发言的警告?8、在解剖时,为什么当有医生在探查肯尼迪咽喉处的伤口时,有人阻止其探查?咽喉处的伤口和后脖颈处的伤口真的是由一枚弹头造成的吗?也就是说是贯通伤吗?至今为止,关于肯尼迪被刺杀案的说法已有36种之多,其中由美国政府,也就是沃伦委员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是只有一个凶手,即奥斯瓦尔德,他从德克萨斯州教科书仓库六楼发射了三发子弹,击中肯尼迪后脑勺的即是其中的一发子弹,也就是说枪弹是从后面击中肯尼迪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致肯尼迪于死命的枪弹是从肯尼迪的右前方,也就是碧草丘发射的。
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能圆满解释现场的种种现象,也不符合已知的事实。
笔者可以肯定地说,致肯尼迪于死命的那一枪,也就是掀掉肯尼迪后脑勺的那一枪决不是从教科书仓库六楼发射的,因为从弹道学的一般常识知道,子弹命中人体后,其子弹的进口要比出口小得多,当然也有部分枪枝发射的子弹在一定距离内子弹的进口和出口差不多一样大小,如日本的三八式步枪,但却没有进口比出口大这种相反的情况。
其原因就是弹头在空气中飞行时因膛线赋予其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弹头因此保持稳定飞行,而弹头在进入人体后,阻力突然增大,动能突然释放并迅速失稳,这时弹头会在人体内打滚、翻转,给人体造成巨大的损伤,弹头在穿出人体时往往会打出一个大洞,如果在弹头上再做一些手脚,弹头在人体中会更快失稳,从而造成更大的伤口,著名的达姆弹就是如此。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子弹会在刚一进人体就发生爆炸,形成只有炸坑而没有出口,当然也更不会是进口大于出口。
基于此,教科书仓库所发射的子弹决不会是造成肯尼迪死亡的那一发子弹。
那么,会不会是从肯尼迪的右前方,即碧草丘上发射的呢?笔者认为也不可能,理由很简单,碧草丘的地势要比榆树街高一米左右,从泽普鲁德拍摄的影片可以得知,肯尼迪在中那致命的一枪时头是微微向下埋着的,如果掀掉肯尼迪后脑勺的那一枪是从碧草丘发射的,那么子弹的进口应该在肯尼迪的脸部,但肯尼迪的脸部并没有枪伤,而从碧草丘上射击是不可能击中肯尼迪的咽喉部的,除非子弹在击中肯尼迪咽喉前突然拐弯!那这枚子弹就更加神奇了!再者,如果认定那枚子弹是从碧草丘发射的,也不可能解释肯尼迪在中弹前的一瞬间在其头前部升起的那一团橙黄色烟雾,那一团橙黄色烟雾当然不会是子弹击中肯尼迪时喷出的血雾,因为肯尼迪咽喉处的伤口要比后脑勺的伤口小得多,而在影片上并没有看到肯尼迪的后脑勺有类似的“烟雾”,伤口大得多的后脑勺都没有“烟雾”,伤口小得多的咽喉处怎么会有呢?当然后脑勺处一定有大量的血及脑组织喷溅而出,但却不是“烟雾”!基于以上两点,致肯尼迪于死命的子弹也不会是从碧草丘上发射的。
那么,致死肯尼迪的那一枪既不是从教科书仓库上发射的也不是从碧草丘上发射的,会是从哪儿发射的呢?笔者认为只能是从肯尼迪的座车上发射的!并且是从该车前排正对肯尼迪的前下方发射的。
那致命的一枪应该是用手枪发射的,而且子弹的进口就是肯尼迪咽喉处的那一处伤口,子弹斜着向上穿透了肯尼迪的脑袋并掀去了他的后脑勺,形成了一个120毫米的大洞,可想而知弹头应该是做了手脚的,就是要一枪毙命!而那一团橙黄色的烟雾正是那枝枪发射时喷出的火药烟雾和枪口焰。
为什么杀手会冒如此大的风险从车上开枪呢?原因也很简单,只有从如此近的距离开枪和射击相对固定的目标才可以保证一枪毙命,所冒风险应该说比安排人从车外行刺要小得多,成功率也要高得多。
毕竟要杀之人是美国总统,如果不成功,后果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而如果刺杀成功的话,很多事情就可以掩盖下来,教科书仓库上的枪手也好,碧草丘上的枪手也好(如果有的话),他们都是为了掩护、掩盖、转移视线、发信号和充当替罪羊所设。
如果其他地方的枪手碰巧也击中并杀死了肯尼迪,当然更好,保险系数更大了嘛。
另外其抢声也可以掩盖、掩护车上那致命的一枪,并造成混乱,车外的枪声响起后,人们肯定会惊慌失措,当然就不会注意那车上发射的致命一枪。
但人算不如天算,泽普鲁德恰好拍下了车上那恐怖的一幕,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什么要把摄影记者全都赶到车队后面去的原因。
如果是从车上发射了那致命的一枪,会是谁发射的呢?笔者认为车上的几个人都不太可能是开枪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