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
第一、有机食品Organic Food
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生产出来的经过有机农产品颁证组织颁发证书的一切农产品。
有机农业
是一种消耗少、效率高、能持续导向环境良性转化的最佳农业生产系统(FAO)。
是一种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
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欧盟
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
涵盖了未加工的农作物产品和加工的主要由植物配料生产的食品类,动物产品。
种子、营养繁殖器官和秧苗均须来源于有机农业。
欧盟ECOCERT国际生态认证中心
第三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途径:
一是整个国家建立了一个欧盟认可的生产体系;
二是可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予以颁证。
德国
根据欧盟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专门成立了“有机农业工作组”。
负责制定德国有机农业实施细则,
建立有机农业标准体系,
对有机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
提出从非欧盟国家进口有机食品的要求。
德国政府对有机农业生产进行补贴
日本
1971年成立了有机农业研究会,
对一些农产品使用“有机”或者“自然”农业的标记。
1993年就推出了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
对蔬菜、大米等实行“有机食品”认证制度。
2002年起对肉、蛋等畜产品也实行“有机食品”认证制度。
瑞士
有机农业监测体系:是政府根据欧盟法律正式批准,IFOAM认可的瑞士农产品监测机构。
IFOAM-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Movements)
奥地利
1992年,该国有2000多个农场从事有机农业生产。
1996年,有机农场数目已达2万个,其土地面积大约占到奥地利农业总面积的10%。
古巴大约有60%的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
巴西计划在该国东北部地区发展咖啡、腰果和热带水果等有机农产品的种植。
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印度等从事有机农产品和有机肥料的生产和出口。
斯里兰卡从1995年起出口有机栽培的茶叶,其创汇占本国农产品出口的55%。
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
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
☐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 3095—82
☐有机农业生产用水水质应符合有关标准
☐在土壤耕性良好、无污染、符合标准
技术规范
有机(天然)食品生产技术规范
有机(天然)食品加工技术规范
有机(天然)食品贮藏技术规范
有机(天然)食品运输技术规范
有机(天然)食品销售技术规范
有机(天然)食品检测技术规范
有机农业转变技术规范
第二、绿色食品, Green Food
☐1989年首次在XX国提出。
☐1992年11月正式成立XX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3年,XX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IFOAM,与90多个国家、近500个相关机构建立了联系。
☐1994年11月22日,国家外经贸部批准XX国绿色食品总公司经营进出口业务。
绿色食品
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
我国绿色食品标准分A级和AA级
A级产品是限量使用限定的人工有机化学物质的产品。
AA级产品是不使用任何人工有机化学合成物质的产品(相当于国外的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生产技术标准;
☐产品标准;
☐产品包装标准和储藏、运输标准。
第三、无公害食品,Safe Food
☐2001年4月,“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城市进行试点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的实施。
☐我省已有一千多个农产品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相关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
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共同点:
环保、安全、健康
☐有机食品
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高品位的食品,受到国际承认且正流行的环保食品,具备可持续农业产品的特征。
☐绿色食品
包容着有机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的特征。
☐无公害食品
包容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的特征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区别
(一)存在问题
1、标准的类型和数量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标准数量严重不足,国家正式发布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涉及的产品不到200个,有近80%的上市产品没有标准,特别是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安全限量标准,更是严重缺乏。
☐在采用标准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少
☐已制定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少。
☐农产品质量标准少,在国际上销售的农产品达1000多个,有标准的仅200多个。
☐缺少与果蔬质量相协调配套的包装、贮藏、运输、卫生检验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2、标准不配套、不统一,全国实施统一标志认证产品目录难以扩大,一个产品多重标准,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
3.标准的内容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有的指标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农产品老标准中缺乏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指标,如农药种类和残留有毒金属和硝酸盐的含量,保鲜剂的种类和含量等。
有的标准编写缺少规范,我国水果标准中质量一般分成三个等级,但各标准中的叫法却不一致。
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低。
4.标准的制订和复审工作有待于加强
标准的制定所需时间长,从计划下达到标准审批、发布,有的需要3年。
标准标龄多在5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7~8年(如种子检验规程已发布10年)远远超过了我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规定的3~5年的复审期限,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5.农业监测手段亟待完善和提高
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监测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影响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6.农业标准化知识需要全面普及
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缺乏深入了解,农业标准的实施还没有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今天,提高农民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水平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7、标准研究工作滞后,致使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
(二)对策
1.制订农业标准化规划,加快制订和修订农业标准
“十五”期间,已制、修订了种子、种苗、种禽、农产品等级、无公害农产品、饲料安全卫生、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方面的标准。
到2010年,使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做到
基本满足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
基本满足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
基本满足支撑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完善农业标准化机构,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完善机构,配备人员与设备,保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发挥农业质检部门的职能,搞好农产品质量和环境监测,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食品安全。
3.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XX农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采用国内外一致的标准。
否则,难有立足之地。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状况不断发生变化,标准时常修改或制订新标准。
因此,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还要不断调查研究国际市场上产品的供求状况,类型、规格等。
准确跟踪国际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动向,以适应多变的国际市场对产品标准化的要求。
4.提高全民农业标准化意识,开展农业标准化教育培训工作
为顺利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自上而下的成立由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的领导机构。
既负责督促制定农业标准,又督导农业标准实施计划的贯彻落实。
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普及教育工作,使贯彻执行农业标准成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自觉行动。
以促进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5、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基地环境(土壤、水、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生产专业化,种植区域化,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3)种植作物有标准可依,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
(4)基地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5)在运作模式上,积极探索,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或“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促进基地生产、管理、经营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基地化,基地的标准化。
周捷李达明左志鹏田丽花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