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


中心静脉插管溶栓法
1. 将管腔内残存液体抽出; 2. 根据管腔容量,注入等体积尿激酶溶液(每 1ml生理盐水含尿激酶5,000~10,000单位); 3. 20~30分钟后回抽; 4. 若仍欠通畅可重复上述操作2~3次。

定期用尿激酶封管(每2周一次)可能会 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早期发现血栓形成是溶栓成功的关键; 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全身抗凝预防血栓形成。
1.
4. 手部震颤影响其细微活动。









血管通路的概念; 血管通路的分类与标准; 临时性血管通路使用策略; 中心静脉插管的抗凝; 临时插管贴壁现象; 中心静脉插管管腔内感染 处理; 中心静脉插管溶栓法; 半永久插管适应症; 半永久插管纤维袖套形成; 中心静脉插管管理十二条; 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时机;
病人一年内需要血液透析治疗 或 Ccr<25ml/min、Scr>4mg/dl。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 症状明显预计在半年内需血液透析的患者, 不论化验指标如何; 2. Scr≥6mg/dl,不论有无症状; 3. 糖尿病患者Scr≥4mg/dl,不论有无症状。
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选择
先上肢,后下肢; 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 先远心端后近心端; 先自体血管后移植血管; 先一般后特殊。

动静脉外瘘(2)


手术方法:略 缺点(并发症):1. 破坏血管 2. 血栓形成 3. 出血 4. 感染 5. 长期通畅率低 优点:血流充分,连接方便
中心静脉插管

插管方法:“Seldinger技术” 特点:简单、迅速、安全 常用插管部位:1. 股静脉(**) 2. 颈内静脉(***) 3. 锁骨下静脉(*)

动静脉夹子一旦关闭,请勿打开
临时性插管贴壁现象处理
1. 关闭透析机血泵; 2. 将导管旋转180度; 3. 开启血泵,缓慢提高血流速; 4. 必要时将动静脉管路互换并调整透析 时间或频度。
中心静脉插管管腔内感染的治疗 ——肝素-抗菌素-盐水封管法



管腔内感染的临床特点:透析时发热、寒 战,持续5~12小时; 封管步骤遵守三步封管法; 封管液为肝素-抗菌素-盐水; 封管间期为12~24小时; 注意首先管腔内取样培养; 必要时配合全身用药;

半永久性插管纤维袖套形成
留置导管史:大于3个月; 透析时表现:回血正常,引血困难; 诊断:B超、静脉造影; 处理:尿激酶20000 u×6h持续动脉端 滴注 —Snare取栓导管套取

—换管。
Hale Waihona Puke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管理十二条
1. 避免复用肝素帽,建议使用带碘伏的一次性肝素 帽; 2. 若无碘伏帽,可消毒复用或使用透析管路端帽; 3. 血透操作人员戴口罩及洁净手套,必要时戴无菌 手套; 4. 导管皮肤出口处每周换药2~3次,纱布或透气薄 膜覆盖,禁用塑料薄膜; 5. 建议使用纯肝素封管,并严格遵守三步封管法; 6. 透析过程中,用透明巾敷盖导管与管路连接处;
7. 定期(每2~3周)管腔内尿激酶溶栓; 8. 避免使用留置导管输血、输液或取血; 9. 导管动静脉夹子一旦夹闭,请勿轻易打开; 10. 对永久性导管建议绘制透析静脉压及动脉 压曲线; 11. 及时治疗鼻腔或其他部位致病菌感染; 12. 注意身体卫生,肛袋装贴导管淋浴。
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时机
NKF-K/DOQI指南:
临时性血管通路的使用策略
1. 2. 3. 4. 5. 禁止使用动静脉外瘘; 尽量避免动静脉直接穿刺; 提倡使用中心静脉插管; 尽量避免锁骨下静脉插管; 右侧颈内静脉为首选插管部位。
中心静脉插管的抗凝 ——肝素三步封管法
第一步:用5ml注射器抽出管腔内原有肝素并 弃掉(连同注射器); 第二步:用10ml注射器将生理盐水各2~3ml 弹丸式注入动静脉管腔内; 第三步:根据管腔容量用5ml注射器缓慢注入 肝素或肝素盐水。









血管通路的概念; 血管通路的分类与标准; 临时性血管通路使用策略; 中心静脉插管的抗凝; 临时插管贴壁现象; 中心静脉插管管腔内感染 处理; 中心静脉插管溶栓法; 半永久插管适应症; 半永久插管纤维袖套形成; 中心静脉插管管理十二条; 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时机;

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 血液净化的基本保证。
血管通路的分类
临时性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 动静脉外瘘、中心静脉插管 血管半永久性通路:带Cuff的中心静 脉留置导管、Lifesite and Dialock Port系统 永久性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 移植血管内瘘

血管通路的标准




1. 单针双腔导管 2. 带Cuff的单针双腔导管 3. 抗生素镶嵌导管 4. Tesio导管 5. Ash Split导管 6. Port导管(Lifesite and Dialock )
移植血管内瘘适应症
1. 血管纤细不能制作自体内瘘 2. 自身相邻血管相距较远或由于反复制 作内瘘使血管耗竭 3. 由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牛皮癣等 使自身血管严重破坏 4. 原有内瘘血管瘤或狭窄切除后需用移 植血管搭桥



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选择; 建立内瘘术前检查;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 内瘘的成熟期; 内瘘在体血流量测定; 内瘘在体血流量与泵控血 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 内瘘穿刺问题; 内瘘血栓形成的处理; 动静脉内瘘狭窄预警措施; 泊萧叶定律随想。
半永久性中心静脉插管的适应症



需血液透析但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者; 心功能差不能耐受内瘘血液分流者; 已建立动静脉内瘘但估计其成熟时间大于 6周者; 血液透析等待肾移植者; 不能耐受内瘘穿刺疼痛者。

目前存在的几个问 题



确诊慢性肾衰后对血管保护不够; 内瘘术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直接动静脉穿刺仍然较多; 带Cuff导管及移植血管未得到合理应用,但 应注意防止过度使用; 透析泵控血流量偏低; 血管通路在使用中的功能监护不够。



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选择; 内瘘成形术前检查;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 内瘘的成熟期; 内瘘在体血流量测定; 内瘘在体血流量与泵控血 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 内瘘穿刺若干问题; 内瘘血栓形成的处理; 内瘘狭窄预警措施; 泊萧叶定律随想。
1. 透析血流量达到200~500ml/min,自体动 静 脉内瘘自然血流量 500~1500ml/min; 2. 安全; 3. 迅速:尤其指临时性血管通路; 4. 尽可能不浪费血管,不引起局部缺血, 不加 重心负荷; 5. 长期通畅率高,尤指永久性血管通路; 6. 尽量不影响病人活动; 7. 皮下动静脉内瘘要求有足够的穿刺部位。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
动脉侧—静脉端★ 动脉侧—静脉侧★ 动脉端—静脉端★

★ ★ ★ ★ ★
目前我国应用动静脉端端吻合术式过多!
内瘘的成熟期
自体动静脉内瘘≥4周; 自体血管移植内瘘≥6周; 人工血管移植内瘘≥8周。

自体内瘘成熟锻炼法:手部运动法
内瘘自然血流量测定





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选择; 内瘘成形术前检查;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 内瘘的成熟期; 内瘘自然血流量测定; 内瘘自然血流量与泵控血 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 内瘘穿刺若干问题; 内瘘血栓形成的处理; 内瘘狭窄预警措施; 泊萧叶定律随想。


血液净化需要把患者血液引出体外,以持 续稳定的血流速经过透析器或其它净化装置, 并回到体内去,该循环通路称血管通路 (vascular access)。

自体动静脉内瘘常用血管
上肢: 桡动脉-头静脉(标准内瘘) 桡动脉-肘前静脉 肱动脉-肘前静脉 尺动脉-贵要静脉 桡动脉-头静脉延伸支(鼻咽窝内瘘) 下肢: 足背动脉-足背静脉 股动脉分支-大隐静脉 胫后动脉-大隐静脉 胫前动脉-大隐静脉
动静脉内瘘成型术



吻合方式:连续或间断外翻式缝合,用70~10-0 血管缝合线。 术式:1. 端-端吻合 2. 端-侧吻合 3. 侧-侧吻 合 最常用术式:端-侧吻合(A-V)
移植血管种类
1. 自体血管:大隐静脉 2. 同种异体血管:尸体大隐静脉、股 动脉、脾动脉、肱动脉、胎盘脐动 脉 3. 异种血管:牛颈动脉 4. 人工血管:PTFE
移植血管内瘘术式与并发症

主要术式:1.“J”型(直桥式) 2.“U”型(襻型) 主要并发症:1. 感染 2. 血栓形成 3. 术后浮肿




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选择; 建立内瘘术前检查;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 内瘘的成熟期; 内瘘在体血流量测定; 内瘘在体血流量与泵控血 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 内瘘穿刺问题; 内瘘血栓形成的处理; 动静脉内瘘狭窄预警措施; 泊萧叶定律随想。
内瘘成型术前血管检查
1. 询问病史; 2. 物诊(触诊、Allen试验); 3. 超声多普勒; 4. 血管造影。










血管通路的概念; 血管通路的分类与标准; 临时性血管通路使用策略; 中心静脉插管的抗凝; 临时性插管贴壁现象处理; 中心静脉插管管腔内感染 表现与处理; 中心静脉插管溶栓法; 半永久插管的适应症; 半永久插管纤维袖套形成; 中心静脉插管管理十二条; 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时机;
鼻咽窝内瘘(1)
手术方法: 血 优
同标准内瘘 管:桡动脉-头静脉延伸支 点:1. 手术创伤小 2. 术后浮肿、疼痛轻 3. 不易窃血 4. 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 5. 穿刺范围大 6. 一旦闭塞可行标准内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