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声声慢·烟堤小舫翻译赏析

古诗声声慢·烟堤小舫翻译赏析

古诗声声慢·烟堤小舫翻译赏析
《声声慢·烟堤小舫》作者为宋朝诗人张炎。

其古诗全文如下:烟堤小舫,雨屋深灯,春衫惯染京尘。

舞柳歌桃,心事暗恼东邻。

浑疑夜窗梦蝶,到如今、犹宿花阴。

待唤起,甚江蓠摇落,化作秋声。

回首曲终人远,黯消魂、忍看朵朵芳云。

润笔空题,惆怅醉魄难醒。

独怜水楼赋笔,有斜阳、还怕登临。

愁未了,听残莺、啼过柳阴。

【赏析】这首词开头三句概说吴文英生前游赏之迹,说:你生前游踪广泛,在烟雨迷濛的堤边小船中,在夜雨淅沥的深院灯下,尤其京城生活的日子里,你吐词属篇,已成习惯。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京洛多风尘,缁衣化成素。

”此用“春衫惯染京尘”表示习惯客居于京城临安。

接着,“舞柳歌桃,心事暗恼东邻”二句用晏几道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表示吴文英生前与歌儿舞女周旋之密;又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的文意,表示吴文英风流倜傥,为不少女子所倾倒。

看来吴文英这方面的经历给张炎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所以词接着三句:“浑疑夜窗梦蝶,到如今,犹宿花阴”,说:真疑心在夜色迷朦之中,你梦魂所化的蝴蝶,直到如今还栖宿在窗前的花丛之中。

这里用《庄子·齐物论》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的故事,以蝶喻人。

“梦蝶宿花阴”比喻男女情爱,即“舞柳”二句之意。

“浑疑”句中嵌入“梦窗”二字(吴文英号梦窗),略见其造语之工巧。

明知其人已逝,却疑其犹存,可见作者对他思念之深。

但毕竟思念而已,“犹存”并非事实,所以紧接着说“待唤起,甚法蓠摇落,化作秋声”,意思说:当我要把你唤醒时,却不见人,只见蘼芜纷纷凋落,化成萧瑟秋声一片。

江蓠是香草。

至此,文词几经周折,以江蓠摇落、一片秋声暗喻其人确已逝去。

上片写足了对其人的凭吊之情。

下片转入赞许其词卷之优。

“回首”三句点题,用了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意,比喻吴文英遗笔词篇声情之佳。

又以“朵朵芳云”再喻其词篇之美,终因人已逝去,不堪回首,不忍心再读而不胜愁苦。

“黯消魂”即愁苦的样子。

“润笔空题,惆怅醉魄难醒”二句再次点题,谓自己下笔题词,惆怅不已,神情沉醉,难以清醒。

着一“空”字,表明:其人已经逝去,任我如何润笔都是徒然。

正因此,于是便“惆怅醉魄难醒”。

作者的这种沉重心情,无法解脱,竟至于“独怜水楼赋笔,有斜阳、还怕登临”。

“水楼赋笔”指吴文英在西湖一带写的作品。

因水楼有了赋笔,而怕在斜阳西照中去登临,可见作者此时陷入了无穷的凭吊哀思之中。

这哀愁未能终了,又听见从柳阴中传来的黄莺孤零的啼叫声。

“残莺”这里指孤零零的黄莺。

全词就在这深沉难遣的哀思中煞拍。

这首词,词意连贯,由回忆起笔,连接现实,似真似幻。

楼敬思云:“一气卷舒,不可方物,信乎其为山中白云”(《词林纪事》卷十六引)。

但又不是平铺直叙,了无意味。

而是“能以翻笔、侧笔取胜”(同上)。

所谓翻笔,类同先扬后抑之法。

如先说“浑疑夜窗梦蝶,到如今、犹宿花阴”(先疑其仍在),再说“待唤起,甚法蓠摇落,化作秋声”(再证其已逝),
从而使悲悼之情更为深沉动人。

所谓侧笔,也即侧面描写。

如说“心事暗恼东邻”,用不少女子的倾倒来衬托其人之出众,又以“听残莺,啼过柳阴”来烘托“愁未了”,这都有助于表达正面的意思。

从这首词看,张炎是颇推崇吴文英的词的。

但在他的词学论着《词源》中,却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看来《词源》中的这段评论是有偏颇的。

其实,后来也有不少论者并不同意张炎的这种论断。

这是读者在欣赏这首词时必然要连带思考的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