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感应(一)1. 在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甲附近放一个带正电的物体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导体上各处均无电荷B.甲导体a端会出现正电荷C.甲导体a端会出现负电荷D.若将甲导体b端接地,则b端电荷会消失2. 如图所示,把一个不带电的枕型导体靠近带正电的小球,由于静电感应,在左端a,右端b分别出现负、正电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闭合K1,有电子从枕型导体流向大地B.闭合K1,有正电荷从枕型导体流向大地C.闭合K2,有电子从大地流向枕型导体D.闭合K2,有电子从枕形导体流向大地3. 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正电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两端都带正电或负电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4. 以下说法中,那一种是验电器的主要工作原理()A.摩擦起电B.尖端放电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D.静电屏蔽5. 一个原来不带电的半径为r的空心金属球放在绝缘支架上,右侧放置一个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试比较金属球内部a、b两点的场强大小()A.E a>E bB.E a<E bC.E a=E b=0D.无法确定6. 如图所示,在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细杆ab附近P处,放置一个正点电荷.达到静电平衡后()A.a端的电势比b端的高B.b端的电势比a端的高C.ab两端的电势相等D.杆内c处电场强度的方向由a指向b7. 如图所示,当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绝缘金属导体AB时,枕形导体上的电荷移动情况是()A.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C.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8. 如图所示,将悬在绝缘细线上带正电的小球A放在不带电的金属空心球壳B内(与内壁不接触).外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对于最后的结果,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的右端带正电,A向左偏B.B的右端带正电,A不偏左也不偏右C.B的左端带正电,A向右偏D.B的左端带负电,A向左偏9. 如图所示,验电器A与B的顶端各安装了一个上端开有小孔的金属圆筒,验电器B带有正电荷,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小球C,在下列操作中能将B上的电荷尽量多的搬至A的是()A.把C与筒B的内壁接触后,再与筒A的内壁接触,重复多次B.把C与筒B的内壁接触后,再与筒A的外壁接触,重复多次C.把C与筒B的外壁接触后,再与筒A的内壁接触,重复多次D.把C与筒B的外壁接触后,再与筒A的外壁接触,重复多次10. 如图所示,两个互相接触的导体A和B不带电,现将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然后移开A、B,三者均有绝缘支架.则A、B的带电情况为()A.A带正电,B带负电B.A带负电,B带正电C.A、B都带正电D.A、B都带负电11. 导体A带负电,B不带电的绝缘导体,放在A的附近,如图所示,则()A.导体B此时电势比大地电势高B.导体B此时电势比大地电势低C.导体B此时电势与大地电势相同D.条件不够,无法进行比较12. 如图所示,A 、B 为两个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 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C 移近导体A 时,A 、B 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 移近导体A ,先把A 、B 分开,然后移去C ,A 、B 上的金属箔片闭合C.先把C 移去,再把A 、B 分开,A 、B 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D.把C 移近导体A ,把A 、B 分开,再把C 移去,然后重新让A 、B 接触,A 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 上的金属箔片闭合13. 教材“实验”的理解(参见图),正确的是( )A.静电感应只有对于导体才能产生B.枕形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受C 上正电荷的吸引而向左移动C.枕形导体的A 端箔片和B 段箔片带有同种电荷D.如果C 球是导体,它也会受到枕形导体的感应,致使其电荷分布发生改变14. 如图所示,A 、B 为两个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 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C 移近导体A 时,A 、B 的金属箔片可能闭合B.把C 移近导体A ,先把A 、B 分开,然后移去C ,A 、B 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C.先把C 移走,再把A 、B 分开,A 、B 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D.先把A 、B 分开,再把C 移去,然后重新让A 、B 接触,A 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 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15. 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把一绝缘导体向带负电的小球P 缓缓靠近(不相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端的感应电荷越来越多B.导体内场强越来越大C.导体的感应电荷在M 点产生的场强恒大于感应电荷在N 点产生的场强D.导体的感应电荷在M 、N 两点产生的场强相等16.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金属板正上方放有一固定的正点电荷Q,一表面绝缘的带正电小球(可视为质点且不影响Q 的电场),从左端以初速度v 0滑上金属板,沿光滑的上表面向右运动到右端,在该运动过程中( )A.小球先做减速运动,后做加速运动B.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C.小球的电势能保持不变D.静电力对小球所做的功为零17. 一带正电的金属球壳A ,顶部开孔,有两个带正电的金属小球B 、C 用导线连接,让B 球置于球壳的空腔中与A 的内表面接触后,又提到如图所示的位置,C 球放在A 壳外离A 较远处,待静电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C 都不带电B.B 球不带电,C 球带正电C.让C 球接地后,B 球带负电D.让C 球接地后,A 球壳空腔中场强为零18. 如图所示,带正电的小球靠近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B 的A 端,由于静电感应,导体A 端出现负电荷,B 端出现正电荷,关于导体AB 感应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手接触一下导体的A 端,导体将带负电荷B.用手接触一下导体AB 的正中部位,导体仍不带电C.用手接触一下导体AB 的任何部位,导体将带负电D.用手接触一下导体AB 后,只要带正电小球不移走,AB 不可能带电19. 如图所示,将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放在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附近,发现验电器的箔片会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验电器的箔片带负电B.验电器的小球上带负电C.若用一个金属网罩把验电器罩住,则验电器的箔片将合拢D.若用导线连接验电器的小球和带正电的金属球,则验电器的箔片将完全闭合20. 如图,将一不带电的空腔导体A 的顶部与一外壳接地的静电计相连,又将另一个带正电的导体B 向A 移动,最后B 与A 接触,此过程中()A.B 与A 靠近时验电器指针不张开,接触时张角变大B.B 与A 靠近时,验电器指针张开,且张角不断变大C.B 与A 靠近过程中空腔A 内场强不断变大D.B 与A 靠近过程中感应电荷在空腔A 内的场强不断变大21. 如图所示,在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A 、B 之间放一金属导体,a、b 、d 是三条带方向的曲线,c 是金属导体内部一点.开关S 处于断开状态,取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稳定后( )A.把一点电荷从曲线b 上的一点移到曲线d 上的一点,静电力一定做功B.点电荷A 、B 在c 点产生的合场强为0C.曲线a 不能表示电场线D.闭合开关S ,导线上可能无电流22. 将原来不带电的绝缘导体B 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A ,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B 上的感应电荷在它内部所形成的场强大小处处相等B.导体B 内部的场强一定为零C.导体B 的左端电势比右端电势高D.导体B 上的感应电荷在它的C 点所形成的场强一定不为零23. 如图所示,A 、B 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 带正电,B 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B 带负电B.导体B 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C.若A 不动,将B 沿图中虚线分开,则两边的电荷量大小相等,与如何分无关D.只要A 与B 不接触,B 的总电荷量总是为零24. 如图所示,将一个半径为r 的不带电的金属球放在绝缘支架上,金属球的右侧放置一个电荷量为Q 的带正电的点电荷,点电荷到金属球表面的最近距离也为r .由于静电感应在金属球上产生感应电荷.设静电力常量为k .则关于金属球内的电场以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属球右侧表面的电势高于左侧表面B.电荷Q 与感应电荷在金属球内任意位置激发的电场场强都是等大且反向的C.感应电荷全部分布在金属球的表面上D.感应电荷在金属球球心处激发的电场场强E′=k Q 2r 2,方向向右25. 如图所示,将原来不带电的绝缘导体AB ,置于带正电的点电荷C 所形成的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时,则有( )A.绝缘导体上A 、B 两点的电势相等,且都高于大地的电势B.绝缘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在导体内部一点D 产生的场强大小小于点电荷C 在D 点产生场强的大小C.若用手触摸一下导体AB ,触摸后导体带上了正电荷D.有电场线终止在绝缘导体的表面上,且与导体表面垂直26. 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 AB ,帖在下面的金属箔片是闭合的,将带正电的球 C 移近枕形金属导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 B 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 A 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A 端金属箔片张开,B 端金属箔片闭合D.A 端金属箔片张开,B 端金属箔片张开27. 一个带负电的绝缘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几乎不存在负电荷了,这说明( )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消失了 B.在此过程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28. 如图所示,在绝缘板上放有一个不带电的金箔验电器A 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空腔导体B .下列实验方法中能使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是( )A.用取电棒C (带绝缘柄的导体棒)先跟B 的内壁接触一下后再跟A 接触B.用取电棒C 先跟B 的外壁接触一下后再跟A 接触C.用绝缘导线把验电器跟取电棒C 的导体部分相连,再把取电棒与B 的内壁接触D.使验电器A 靠近B29. 如图所示,将一个带正电的小球Q 放在本身不带电的枕型导体AB 靠近A 端一侧,由于静电感应枕型导体的A 、B 两端分别出现-、+感应电荷.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枕型导体的A 端感应的电荷比B 端多B.A 端接一下地,导体将带正电荷C.B 端接一下地,导体将带负电荷D.导体内部的场强为零30. 如图所示,把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球壳B 的外表面接地,将一个带正电的小球A 从小孔中放入球壳内,但不与B 发生接触,达到静电平衡后,则( )A.球壳B 的空腔中场强处处为零B.球壳B 不带电C.球壳B 的内、外表面电势相等D.球壳B 的电势为零31. 如图所示,在绝缘台上的金属网罩B 内放有一个不带电的验电器C ,如把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绝缘体A 移近金属网罩B ,则()A.B 的内表面带正电荷,φB =φC =0B.B 的右侧外表面带正电荷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张开,φB <φCD.φB =φC ,B 的左右两侧电势相等32. 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MN ,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金属球A 靠近导体的M 端.则N 端验电箔________(填“张开”或“不张开”),M 端________(填“带正电”、“带负电”或“不带电”)33. 长为l 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距棒左端R 处,如图所示,当达到静电平衡后,棒上感应的电荷在棒内靠近右端点处产生的场强的大小等于________,方向________.(填向左,向右)34. 如图所示,把一个不带电的枕形导体靠近带正电的小球,由于静电感应:(1)b 端带________(“正”或“负”)电;(2)闭合开关K 1,b 端带________(“正”或“负”或“不带电”)电,有电子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大地”或“导体”).35. 如图所示,一个验电器用金属网罩罩住,当加上水平向右的、场强大小为E 的匀强电场时,验电器的箔片________填“张开”或“不张开”),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________.此时,金属网罩的感应电荷在网罩内部空间会激发一个电场,它的场强与外部场强的关系是________.36. 如图所示,将一对有绝缘底座的枕形导体A 与B 紧紧靠在一起,这时它们并不带电,所以贴在导体下端的金属箔是闭合的.(1)将带有电荷的绝缘导体球C 靠近枕形导体A ,但不接触,观察枕形导体A 与B 下方的金属箔,金属箔会________(2)保持绝缘导体球C 的位置不变,将枕形导体A 与B 分开,观察枕形导体A 与B 下方的金属箔,金属箔会________(3)在(2)步基础上,如果再移去绝缘导体球C ,金属箔会________(4)将枕形导体A 与B 再靠在一起(接触),金属箔会________.37. 如图所示,枕形金属导体A 、B 原来不带电,把一个带正电的带电体移到A 端附近,由于静电感应,在A 、B 两端分别出现感应电荷,则A 端带________电荷.38. 如图所示一对带绝缘支座的金属导体A 、B 彼此接触,现在把带正电的球C 移近导体A ,可以看到A 、B 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明A 、B 都________电,若先将C 移走,再把A 、B 分开,则A ________电,B ________电;若先将A 、B 分开,再移走C ,则A 带________电,B 带________电.(填写“带”、“不带”,“正”或“负”)39. 在负电荷附近有两个绝缘导体M 、N ,由于静电感应发生了如图所示的电荷分布,当用导线将ab 两点连接起来时,导线中是否有电流流过?如果有电流,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40. 如图所示,长为L 的金属杆原来不带电,在距其左端r 处放一个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问:(1)金属杆中点P 处的场强为多少?(2)金属杆上的感应电荷在杆中点P 处产生的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