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年学和人口老龄化
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 比重(%)及其推移
1950年 1975年 2000年 2025年 2050年 世 界 8.2 8.6 10.0 15.0 21.1
较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11.7
6.4
15.4
6.2
19.4
7.7
28.2
12.6
33.5
19.3
不发达地区
中 国
5.4
7.5
5.0
6.9
4.9
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
(1)缓慢增长阶段(1950一1965年),老年人口从2485 万人增长至320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0%,低于 1.80%的同期人口增长率; (2)增长加速阶段(1965—1990年),老年人口从3206 万人增长至629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70%,高于 1.755%的同期人口增长率; (3)快速增长阶段(1990一2010年),老年人口从6299 万人增长至1145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0%,大大 高于0.97%的同期人口增长率;
年平均新增老年人口:596万人 年均增速:3.28% 期末(2020年): 老年人口达2.48亿 老龄化水平:17.17% 老年人口中80岁以上人口: 3067万人(12.37)
26
2021-2050年: 加速老龄化阶段
年平均新增老年人口:620万人 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相等:2023年,2.7亿 年均增速:3.28% 期末(2050年):老年人口达4亿 老龄化水平:30%以上 老年人口中80岁以上人口: 9448万人(21.78)
15
联合国应对国际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通过一系列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 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 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 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 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 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 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 16
——联合国对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变化的估计和测算
17
18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老龄化发展迅速 (3)地区发展不平衡 (4)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19
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
2004年底 2014年 2026年 2037年
34
受教育 状况
识字人口已 超过文盲和 半文盲 城乡受教育 水平差异较 大。 受教育程度 的性别差异 较明显
35
劳动 参与率
高于发达国 家,低于发 展中国家; 男性高于女 性; 农村高于城 镇。
36
37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起源、对象和内容
一、什么是老年社会工作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
1、依被服务的对象划分: (1)日常生活中遭遇各种问题或困难的老年人 (2)老年人的家人或亲友 (3)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其他人员
2、依老年人问题的种类划分: (1)长期患病、生理机能严重衰退或残疾者 (2)经济困难者 (3)人际关系不良者 (4)受虐待者 (5)退休后生活无法适应者 (6)丧失子女或丧偶者
38
一、什么是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可以概括为:科学地整合社会老年 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方法和技巧,积极地网罗各种可能的社会资源,以 推行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政策,或帮助解决老年人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满足其需求的实践过程。 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上是为了满足老年人个人及群体的社会安 全的需要,而推行相关的老年社会福利政策及措施。 狭义上是按照老年社会福利的政策和制度,通 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过程。 39
40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60岁及以上的人口 1.43亿 2亿 3亿 4亿
20
21
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女性比男性多出的数量 2006年 464万人 2049年 2045万人(峰值) 21世纪下半期 1700-1900万人(稳定) 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80%都是80 岁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22
关于百岁老人身体和 心理机能度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口规模:稳定在3-4亿
峰值:4.37亿,2051年, 约为少儿人口2倍 老龄化水平:稳定在31%左右 (其中80岁以上占25-30% )
28
3、老年人口高龄化所 导致的结果及应对策略
老年人口高龄化所导致的结果:
(1)在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上,高龄女性的比例 远远超过高龄男性。 (2)在婚姻状况上,高龄妇女的丧偶率高,从 而引发高龄妇女的空巢、独居等问题,进一步 影响到高龄妇女的养老方式。 (3)高龄老人护理照料的负担加重,服务资源 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加重了家庭、社会和政府 的养老负担。 29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及其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老龄化的涵义 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 三、我国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 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8
一、老龄化的含义
“老龄化”有两种含义,即人类个人的个体老龄化 和人类整个人口的群体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 渐提高的过程,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 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 动态过程。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 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1956年《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联合国 1982年 世界老龄问题大会 维也纳 9
反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指标是指某一时期人 口老龄化程度的进展或老龄化程度由某一程度提 高到另一程度所需的时间。它包含的内容有: ①一定时期的老年人口比例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点。 ②一定时期每年平均增加的中位年龄数。 ③老年人口比例由某一程度增加到另一程度所需的 年数。 ④年龄中位数由某一年龄增加到另一中位年龄所需 的年数等。 11
13
老少比
65岁及以上人口 从7%-14%所需年数
7%
日本 1970
14%
1994
所需年数
24
中国
英国 德国 美国 瑞典 法国
2000
1930 1910 1945 1890 1865
2025
1975 1975 2015 1975 1980
25
45 65 70 85 115
14
联合国应对国际人口老龄化
老年社会工作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
杨 澄源
1
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材:《老年社会工作》仝利民 主编 华东理 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 《社会老年学》邬沧萍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黄耀明 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课程构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老年学与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老年福利政策与制度 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老年机构照顾和社会工作的介入 老年人的特殊问题
3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集中研究老年社会学和老年社会工 作。“老年社会学”一词是Clark Tibbitts于1954年 提出的,用于描述与衰老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文化 方面的老年学研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和特征的背景下,明确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原则、功能、工作范围 等基本概念,熟悉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其精 神、物质和婚姻家庭生活方式,运用专业的方法和 技巧协助老年人完成相应的社会保障、教育文化、 心理调适和医疗护理等工作,注重培养专业素质和 实际动手能力。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 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 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联合国已将老龄化问题 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 议和文件: 《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 《十.一国际老年人节》 《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 《世界老龄问题宣言》 《1999国际老年人年》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 2012年7月
24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2001-2020年:快速老龄化阶段 2021-2050年:加速老龄化阶段 2051-2100年: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全国老龄办2007年
25
2001-2020年: 快速老龄化阶段
百岁老人比率:日本:十万分之二点七二 冲绳:十万分之十三点四 瘫痪:男性7.9% 女性:40.6%
痴呆出现率:62.9% 重度痴呆:男性:3.2%
女性:29.1%
23
——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 本间昭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据预 测,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 达到4.8亿左右,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 超过1亿。
人口老龄化及其衡量指标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 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 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衡量人口老龄化状况的 指标体系通常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指标体系 (2)反映人口老龄化的抚养比指标体系 (3)反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指标体系
10
反映人口老龄化的 速度指标体系
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共同享 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等。 3、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 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的硬件和软件 建设。 4、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5、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家庭保障安全网、社 区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居家养 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社 区养老。 6、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