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内容提要: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1999年,我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本文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指出现状特点、分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人口老龄化;对策20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尤其是发达国家。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测算,2002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表明全球已经步入了老龄型社会。

由此看来,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重大社会现象之一。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

按照老龄化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

到204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

可见,正确认识并解决好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数量大。

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

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进展相对比较缓慢。

不过,随着80年代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大幅度进步、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生育率水平的稳定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阶段呈现出迅速加快的趋势。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化,最早的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一般在二十世纪中叶成为“老年型国家”。

而我国到二十世纪末才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化比发达国家晚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尽管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比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对要晚,但是近20年来其推进的速度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表1 自1953年来自中国年龄结构演变的历史单位:%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人口抽样数据整理而得表1显示,195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仅占总人口的4.41%,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增长模式。

到了改革之初的1982年,该指标上升到4.91%,近30年内仅增加了0.5个百分点。

进入1990年,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了成年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5.57%,同一时期的少儿人口比重却大幅度减少。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到7%以上。

由此看来,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前后仅用了20年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

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经历了115年,瑞士经历了85年,美国经历了66年,英国和德国经历了45年,时间最短的日本也经历了25年。

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数量较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1世纪上半叶,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占亚洲总人口的二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增加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有快有慢,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也很大。

主要表现为:第一,地区发展不平衡,具有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如上海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第二,城乡倒置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

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会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三)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未富先老的特征十分明显。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现渐进推进的特点,这些国家基本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社会福利事业相当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年型社会,因而,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

对比而言,我国的老年型社会则是在综合国力不强的情况下到来的。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基本在5000美元到1万美元,而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人均GDP 还不到1000美元。

日本在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1689美元,比我国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高50%以上。

这就是说,我国的人口老化将快于经济发展,超过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强调说,从没有一个国家尚处于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便开始老龄化,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老年人口的自身老化程度也在加深。

按照人口学对老年人口的细分及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

过去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说“活到七十不稀奇”。

人口预测结果表明,我国未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为2.3%,而同期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却为4.2%,未来我国高龄化的速度将远远高于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水平。

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有可能超过一个亿,约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2%左右。

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

因而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五)我国是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不发达地区,到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在本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南亚平均3.7%,非洲为3.3%,拉丁美洲为4.6%,【2】中国是6.9%。

这就使我国作为经济落后国家在寻求老龄化对策方面没有类似国家的经验作为参照系。

此外,女性人口老龄化高于男性人口。

如1988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寿命67岁,女性人口为70岁。

展望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按照有关专家的推算,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在2010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如表2显示,即使按照中方案人口预测,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2.2%,2030年将上升到23.2%,比20年前将增加21个百分点;而到了2050年,同一指标将达到30.7%。

表2 中方案下中国人口老龄化预测结果单位:%数据来源:邬沧萍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P.S.黑维特先生在中国老龄委员会的讲演时所说的:“人口老龄化将重塑21世纪的世界”。

不过,学术界关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存在着众说纷纭的解释。

事实上,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特别关注其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也要客观、全面的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潜在积极影响,以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负面挑战。

从整体上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一)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必然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些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不是体现在劳动力数量不足问题,而是深刻地体现在我国劳动力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对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中年轻人的比重会降低,而年长者的比重会上升。

我国虽然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并且呈加速趋势。

如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以上的年长者比重从1990年的19%上升到1999年的24%,据预测,到2040年将上升到37%左右,成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是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1990年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9.8%,到1995年缓慢下降为78.7%,下降了1.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幅度是16岁以上人口的2倍。

(二)对养老模式的影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首先,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总生育率多在5%以上,从七十年代中期迅速向下降,目前已降到替代水平下,也就是每对夫妇不到两个子女,形成了庞大的独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

而到2010年前后,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将相继进入老年期,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将从目前的1/4-1/5左右上升到1/2甚至更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