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近年来,文综地理高考试题中,主观题基本稳定在三种题型中。
第一种:选择型主观题。
答题的过程方法和选择题一样,只不过不一定是单项选择,是有多少选多少。
第二种:填空型主观题。
第三种:简答型主观题。
这两种类型的主观题在答题方法与技巧上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但许多考生在答卷上表现为:语句不完整,语言不规范,非术语化现象严重,缺少关键词,条理不清,废话较多,甚至脱题,使答案不够准确、完整,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主观题的答题步骤1、认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才能有的放矢。
一道问答题有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
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
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条件限制词是“图示小区域”、“有利”;内容回答词是“因素”;解答方式词是“扼要说明”。
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对此可以采用对中心词添加着重号或添加圆圈的做法,以提醒自己围绕中心,不要脱离主题。
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
再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2、判读图像,提取有用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只要深刻领悟其读图方法和要领,判读也并非难事。
为了节约时间,最好单刀直入,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
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这里必需提取的有用信息是:图示小区域“在哪里”。
3、对接迁移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自我加工,重新表达、再现的过程。
无论是陌生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同学们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
例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我们首先可以联想到,影响水能开发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质条件好是有利于开发的;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能源市场需求大等是有利条件。
接着,针对图示小区域的位置,迁移相关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特征,进行对接,剔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因素。
4、书面表达书面表达是非选择题的最终结果,也是高考评分的直接依据。
书面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败,因此书面表达是解答非选择题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
在书面表达中除了应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外,同学们应尽量做到:第一,先构思或草拟答案,尤其是答题的关键点,可以选取关键的词语写在草稿纸上,并附加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图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等;第二,应认真加以审视,以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的,不严谨的,口语化的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清洁,这是给评卷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之一。
好的卷面,必然会对得分有益;反之必然有害。
再好的答案,其模糊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布局,让评卷者看着吃力,寻找得分点费时,自然会使同学们遗漏一些得分的机会。
二、主观题的答题原则(一)简明,没有废话高考阅卷是一项繁重的劳动,每个人的脑力与体力消耗都很大,阅卷老师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卷面上最多最准确的信息,从而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数。
这时简明的表达就显得意义重大。
能否做到,千万注意两点:第一,语言精练,简明扼要,紧扣中心,直奔主题,不说废话,不绕弯子,不兜圈子,不给人以隔鞋搔痒之感;第二,条理清晰,知识要点化,尽量列出①②③④来,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自然会减少阅卷中的信息丢失,这就保证了你应得的分数。
(二)准确,没有偏差和歧义1、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考查内容,把握答题的方向性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试题考查内容,是避免答题方向出错、避免出现偏题甚至脱题的前提。
注意下列易被混淆的概念和内容:考查内容误解为地形区地形类型地势特点地形特点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自然带类型植被类型经济发展特征经济特征水能资源水资源2、语言规范,注意使用术语的专业性答卷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明明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大白话,凉白开,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到位。
【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日子过的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
3、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例】阿塔卡马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大多考生知道应从大气环流和洋流两方面去分析,并能正确答出首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但在回答第二原因时出现了下面四种表述:(1)洋流的影响;(2)寒流的影响;(3)秘鲁寒流的影响;(4)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
显然,最佳表述是(4),此题缺少“秘鲁寒流”和“减湿”这两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内容表达都将不够准确。
(二)全面,没有信息丢失1、认清能力测试类型,宏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1)分析题地理成因分析,把握两点:第一,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看;第二,注意答案排序:答案涉及的要点范围往往很广,但出现在卷面上的可能只有几个,这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要把答案要点按重要性排序,最主要的放在第一,次要的放在第二,依次类推……至于到底出现几点最合适,那要因题而异,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的技巧:可参照所给分数破解,这是因为地理简答题分数多半为各得分点平均分配。
比如一个6分题,答案要点可能是1个×6分,或2个×3分,或3个×2分,或6个×1分。
当然,这仅仅是个参考。
(2)评价题评价题要求考生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所以必需从有利与不利(利与弊、优与劣)两个方面去分析,若单一评价优势或劣势,方法雷同分析题。
(3)比较题比较题分两种情况:一是比较异同点,这种题要求考生分别列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比较高低(大小),这种题则要求考生分别答出高(大)的原因和低(小)的原因。
(4)描述题地理现象的描述要求两点:一要客观,二要准确。
客观描述要求考生不能搀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去任意增加和缩减、夸大和缩小某种现象,从而造成失真;准确描述则要求考生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清晰准确地展示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构成与演变。
(5)列举题列举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至于几条为宜,一般题目之中有要求。
2、善用通式,微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平时的学习中,能够留心总结、归纳并整理出分析解决一般地理问题的好方法,并将其模式化处理,考场中直接拿来套用,你将有一种得心应手的得意,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证答案完整全面。
下面列举几例:(1)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季节,枯水期出现在××季节(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原因:取决于河流水源的补给类型。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3)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某些地理现象的方法:地处××板块与××板块的碰撞(张裂)地带……。
(4)一条河流水能丰富的分析方法:一看水量是否丰富;二看落差是否大(5)一处海域盐度高低的分析通式:一看气候影响,二看洋流影响,三看河流影响(6)一地人均某资源多少的分析通式:一看某资源总量的多少,二看人口的多少(7)一处渔场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式:一看是否位于中纬度浅海大陆架,二看是否有寒暖流的交汇或有上升流,三看是否位于河流入海口(8)一处盐场的成因分析通式:一看地形因素,是否有平坦的泥质海滩;二看气候因素,是否有晴朗的利于晒盐的天气。
(9)一个国家耕地面积大小的分析通式:一看地形,平原面积是否广;二看气候,水热条件是否好(10)农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1)大多侧重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先分析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土壤、水源(作为一点分析)2)再分析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交通;③科技;④劳动力;⑤政策(1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侧重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资源条件;②动力条件;③交通条件;④工业基础;⑤技术条件;⑥劳动力条件;⑦市场条件;⑧农业基础;⑨政策条件(12)城市区位因素分析通式:先看城市形成的原因,再看城市发展或衰落的原因,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资源;⑤交通;⑥政治;⑦军事;⑧宗教;⑨科技;⑩旅游;(11)经济(1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评价通式:1)一看旅游资源质量:自然景观主要看美学价值,人文景观主要看历史文化价值2)二看集群状况:景观集群度愈好,游览价值愈高;孤景游览价值小3)三看地域组合状况:景观特征差异愈大,游览价值愈高;景观特征雷同,游览价值小(14)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的评价通式:国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人口数量与质量(15)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描述通式: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矿产(16)一个地区人文特征的描述通式: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和城市(17)沙漠的四大自然成因分析通式:1)终年受副高的控制,气候干旱(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如卡拉库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3)地处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如巴塔哥尼亚沙漠)4)寒流影响(索马里半岛东南侧)(18)凌汛发生的条件:1)气温在零度以下;2)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3)南北跨度大。
(19)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地形条件:地形崎岖;2)地质条件:岩石破碎;3)气候条件:暴雨集中或冰雪融化量大;4)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20)山脉成为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列举通式:1)省区分界线; 2)地形区分界线; 3)三大阶梯分界线;4)温度带分界线; 5)干湿区分界线; 6)气候类型分界线;7)植被类型分界线; 8)自然带类型分界线; 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10)内外流区域分界线; 11)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12)某条等温线或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13)四大分区分界线; 14)三大自然区分界线; 15)三个经济地带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