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1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
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 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 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变化运 动,成为新变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十月革命一声 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重大意义
李大钊同志学习俄国,树立马克思主义观, 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建党实践 。李大钊的建党 思想就是在为人民的事业、为中国的前途而 斗争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 革命的发展 。
主要思想时代特征
在时代变革中完成思想飞跃 开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风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的 科学方法,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 法。
李大钊对中国共 产党的影响
青 衣
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李大钊是具有 特殊重要性的人物。他首先使人们认清俄国十 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与伟大意义,从中找到 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他首先全面的传播了马 克思主义,使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士认识到 只有依靠这个科学真理才能夺取最后的胜利; 他首先培育了中国最早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 觉悟的先进分子,并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与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中国共产 党的早日诞生。他是党的先驱,也是党的一位 主要创始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出版暨纪念李大钊诞辰110周年 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必须像李大钊那样,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不懈奋斗”。 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不断取得 新的伟大成就,亟须我们继续发扬李大钊那种“深研政 理”、追求科学理性、追求真理的无私无畏的爱国 主义精神,让李大钊率先举起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国的大地上永远高高的飘扬。
P
OWERPOINT
第二篇就是《青春》。李大钊《青春》一文,是他留学回 国后贡献于青年的又一重要思想成果。它既是李大钊崇高 灵魂和精神品格的光辉体现,同时,又是奋起的中华时代 精神的光辉体现。 他的青春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当前到底是一种什么状 况? 第二,自己的国族,既然已陷于衰败当中,那么,作为国 人,特别是爱国有志青年,应该怎么办呢? 第三,青年们如果愿意担当起创造新中国的重任,那就必 须对人生之义有一种彻底的自觉,使自己获得无尽的青春。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 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 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 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 高的历史地位。
个人简介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同
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并致 力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他在《新青 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
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 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 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 围的共产党组织。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
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 拷问,始终反动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 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主要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再论问题与主义》 《新纪元》 《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 《青春》
李大钊同志的主要思想
建党思想的形成
第一个阶段,1917年10月前,为李大钊建党思想萌芽与起 源阶段; 第二阶段,1917年10月至1919年5月,为李大钊确立马克思 主义观,为党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形成做出努力阶段; 第三阶段,1919年5月至1920年10月,为李大钊为建党进行 组织干部准备创建中牲,毛泽东为之悲痛,并始终对他深深地 敬仰与怀念。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曾谈到他;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又谈到他:五四运动中,李大钊 和陈独秀是代表左翼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即将抵达北平时,心中不胜感慨,他 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 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 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可惜 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没有 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李大钊同志代表 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 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 织。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 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 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 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 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 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是李大钊归国后的第 一篇文章,《晨钟之使命》,对于中华一切事物的观察, 分为两个方面,即白首的、衰老的、陈旧的、腐朽的和青 春的、朝气的、新生的、向上的。李大钊认为,新的中华 创造,就是上述两方面斗争和交替的过程,而在当时,恰 恰还是前者占据着主要地位,所以使中华民族暮气沉沉, 死水一潭,缺少生气和活力。但是,由于反袁斗争的胜利, 青春中华的创造,已经有新希望。李大钊这篇文章,既反 映着对于中国国情的深刻理性认识,又反映着当时人们的 一种乐观自信。它标志着中国在向现代化前进过程中,青 年新觉醒的时代已经到来,标志着人们的爱国思想正在发 生一种新的质的飞跃,与那种封建的、盲目的、拒新守旧 的所谓爱国思想正在实行决裂。
作为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之一而举世闻名的李大钊,在他的青 年时代,曾于一九一四年前后至一九一六 年夏季留学日本。1916年5月,年仅27岁的 李大钊在结束了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后,从 日本回到祖国,暂居上海。这期间,他写 下了围绕激发青年这一主题的两篇重要文 章《晨中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和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