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
简介
关于自然法的含义,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认识。
但通常是指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它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其中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区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断定能够发现永恒不变的标准,以作为评价成文法优劣的参照。
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种无论何处均具有同样权威、通过理性可以发现的自然法或者正义。
斯多喝学派引进了一种新的看法,并设想了均等的自然法,认为理性乃人所共有,自然状态则为理性控制的和谐状态,但己为自私所破坏,故而应当恢复自然状态。
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
罗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即源于此。
中世纪教会法学者惯于使自然法与上帝法相一致,不过有的学者在自然法中强调上帝的理性,有的学者却强调上帝的意志罢了。
启蒙运动后,自然法理论终于变成一个独立的理性主义思想体系。
谓其独立,是指独立于教会与神学而言。
荷兰法学家H•格老秀斯相信宇宙受理性自然法统治,自然人由人的基本性质必然产生的准则所构成。
英国的T•霍布斯提岀了社会契约假说,认为社会契约是为走出自私和残酷的自然状态、而赋予统治者以管理权的契约.但统治者必须遵守自然法。
19世纪,自然法的思想普遍受到责难,认为社会契约论是虚构,纯理论性作为法国革命的口号带来了许多过分的结果,认为自然法己经死亡,并判定其不可能死灰复燃。
但在20世纪,自然法又有再生迹象,有些学者恢复了对自然法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者对待自然法观念的态度时.批判其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却不拒绝其合理成分。
以上关于自然法学说,林林总总,各有不同,但却在以下表现其共性:(1)自然法是永恒的、绝对的。
⑵人的理性可以认识、发现自然法。
G3)自然法超越于实在法之上,后者应当服从前者。
自然法是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
对它的诠释与使用在其历史进程中千差万别。
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义包括道德理论与法学理论,尽管二者的本质在逻辑上互不相干。
根据自然法的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
在自然法的哲学体系中,法律与道德的概念时有交会,这种理念称作“交叠命题(overlapthesis)%
自然法的学派可谓百花齐放,其差异在于,在法律规范的确定方面,道德究竟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本条目倾向分别阐释对自然法的不同理解,而避免简单地将那些理论拼凑糅合。
“自然法"这个术语涵义颇丰,它既是一类道德理论,又是一种法理学说,而这两种社会科学的核心却是截然不同的。
影响
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法律本质
法律是命令抑或正义?“自然法"明确摒弃“法律即是命令”的观念。
法律何以不能是“主权者的命令"?如果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那么主权者便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因为其独立于法律之外。
但是主权者并不能免除一切法律义务,否则便是不折不扣的强权与暴政,社会秩序无法建立。
而且主权者的命令之外还有一些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可以称之为法律,譬如国际法。
法律是意志抑或理性?如果法律就是意志,无论这意志是上帝的意志或者是人民的意志.当上帝不存在或者人民的意志失去理性,法律又将呈现出何种面貌呢?法律尽可能是意志的表现,但未必尽然只是意志的表现,理性同样不可忽视。
登氏认为,自然法原是有关法律的一种界说,它隐含了对法律观念的一种扩充,甚至可以扩充到"任何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胡克语)。
这种扩充虽然太过宽泛和笼统,却有助于“使人们得以用新的眼光去了解法律现象。
一种法律,即使不能对人施以制裁,仍然可以是一种法律”。
例如国际法或宪法的某些条款。
自然法恰恰提醒我们,法律不仅仅是命令抑或意志,而应当更多地体现正义抑或理性。
法腳德
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问题是历史上任何法理学派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美国法学家庞德在其著作《法律与道德》中对历史
上的务法理学派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进行了一番近乎完美的梳理。
庞德认为,法律与道德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在发展过程中
分道扬镰了。
他说:“将法律和道德彻底分开的做法(像分析法学家所追求的那样),以及将两者完全等同的做法(像自然
法学派所追求的那样),都是错误的。
"这不失为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所作的一个中肯而客观的定位。
但是在登特列夫看来,庞德把法律与道德等同的错误做法归咎于自然法学派确实有点冤枉了这些虔诚而勤勉的自然派法学家们。
登氏总结了法律与道德混淆的两种情况:
第一,法律it眞化,即法徉从属于2也・这源于自然法理论认为法律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服从,也在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
这显然不利于法律的独立与发展。
第二,道健法律化.把法律评价引进道德领域,这样做的后果对法律抑或道德都不利。
“正如人们感到法律之道德化有违法律经验之证据,人们也感到道德之法律化会危害到道德的本质。
”譬如以武力强制迫人为善,这“善”还是不是原来的“善”?
登氏随后开始为自然法学家们为区分法律与道德所作出的贡献仗义执言。
法律与道德之区分己为法学界诸多学者所熟知,正如庞德总结的:“在主旨方面.据说道德涉及人的思想和情感,而法律只涉及人的行为:伦理学的目标是完善人的个体品格,而法律只是尝试去调整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据说道德更关注这类行为背后的事物,而不仅仅是行为本身。
相反,法律关注行为,并且只是关注表现于行为性质之中的思想与情感,并以此判断它们对一般安全或一般道德所构成的危害。
”
登氏也把法学家们所作的这些区分总结为三点:
第一,法律是社会的或客观的,遊第是个体的成主观的.在登氏看来,这个区分,“即使经院学者,对这个要义也不是完全惜然无知的。
"阿奎那就认为,自然法作为一种道德诫律,管辖范围是及于“一切德行"的,但人订的法律基本上并非以増进美德为目的,而毋宁是确保一个和平的共同生活的目的。
这个目的正是社会性的目的。
第二,法律的强制力不同于道得之約束力.登氏眼中的中世纪自然法理论家己经领会到法律命令与道德命令的区别了。
第三,法鈴的"外在"与道檎的“内在”・法律更多是源于外在的经验,而道德则深入人们内心的良知。
法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