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略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略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去世后的南宋词坛,出现了两代词人,一为江湖词人群,一为遗民词人群,从而形成了两大创作阵营,一为辛派后劲,一为姜夔的追随者,其中追随姜夔者主要是以其“雅词”为典范,注重炼字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姜夔对后世词风的影响,下面我们就略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姜夔(约1155-1221)江西鄱阳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多才多艺,是南宋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音乐家,而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姜夔词流传到今天,有80多首,名为《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或许还不能和温庭绮、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等人相媲美,但他的词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他本人正是这种风格的主要代表和创始人。

人们论及姜夔,虽然在总体评价上不如温柳苏周辛等大家,但在一些具体方面则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姜夔词的题材主要是恋情、咏物和亡国之痛,并没有什么拓展,他的主要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不够。

姜夔的词风因为求雅,同时也求“刚”一点,“生”一点,极力摆脱晚唐,五代到北宋以来那种浮浊、柔媚、甜熟的词风,则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如《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此词虽是怀念合肥恋人,但并未写艳遇的旖旎风情,而只有魂牵梦绕、铭心刻骨的忆恋。

其中“淮南皓月冷千山”一句,更创造出词史上少见的冷境。

意境清幽,情味含蓄深婉。

姜夔接受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

但姜夔移诗法入词,不是要进一步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他禀承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

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如咏梅名作《暗香》:
旧时月色。

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

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

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全诗侧重写梅的幽香冷艳,寄寓怀念故人的情怀,上片描写当年月下抚笛和伊人寒夜摘梅的往事,书写今昔之慨,下片以驿寄梅花书写怀人相思之情,意境优美,笔调空灵。

姜夔词向以“清空骚雅”著称,前者偏重外在写法,后者偏重内在蕴含。

所谓“清空”,就是用笔灵动,虚处落墨,不着实处,注重烘托陪衬。

姜夔词的“清空”来源于东坡之“清旷”,但苏“冷”中有“热”,纯以比兴手法塑造超然卓特之形象,而姜夔则化“清旷”为“清空”,刻意追求“冷”色调的氛围与意境。

所谓“骚雅”,就是有比兴寄托,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姜夔词的“骚雅”来源于抒情文学的比兴传统,但姜词扬弃了屈骚的悲壮美,达到一种空灵冷韵的词品。

由此可见姜夔词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扬州慢》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尺。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中的“吹寒”、“冷月”等都是运用通感。

起首二句的句法明显受到柳永《望海潮》的影响,但柳词是正面描绘钱塘的繁华景象,而姜词则是从侧面着笔,从虚处表达对扬州残破的深沉感慨。

用笔一下一反,一实一虚,恰好形成鲜明对照。

他的另一首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也同样是从虚处传达出无穷哀感,笔致清虚,意境空灵。

故张炎说姜词“清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词
源》卷下)。

除此之外,姜夔词在形式上也多有创造,与周邦彦一样,姜夔也长于自度曲。

他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他因词制曲,音乐的节奏更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律动,所以他的自度曲都音节谐婉。

姜词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苏轼之后,词题序已成为常例,但姜词的小序却有新的发展,它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如同韵味隽永的小口品文,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姜夔词上承苏轼、周邦彦,横接稼轩,转益多师,不拘一格。

既不像柳、周施朱傅粉,又不似苏、辛逞才使气,而是博采众家之所长而避其短。

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

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于婉丽、豪放之外别立一宗,并蔚然成派,成为词家“第三派”。

这一成熟的风格流派的形成,丰富了词体风格的内涵,并使词最终能够与传统诗文并列比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