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8000字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8000字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苏轼婉约词艺术特点摘要:苏轼在词作方面的发展将以诗入词为核心,逐步开创宋词词风既柳永后的又一变。

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主要针对婉约词中“以诗入词”核心特点,阐述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多样化风格、打破了音律的束缚的表情达意、多样化的题材以及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婉约词,以诗入词,风格,音律,语言表达丰富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

从前期初窥词令的游赏山水的短调小令,作《南歌子》、《行香子》及《临江仙》等。

到中期渐入词境的附有种种不同的小标题的成熟词作,如《江城子》的“密州出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与《烷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词等。

最终独创词风,开旷达之个性词风,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大江东去),《满庭芳》(归去来兮)等等[1]。

苏轼背誉为“开豪放词之始创”,而豪放派词代表人物也必有苏轼其人。

然当读过一些文章后,我发现,苏轼更多的是独具一格的婉约词,并且其婉约词与豪放词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故而我将针对苏轼的婉约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并加入一两首典型豪放词作为完善。

一、概念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

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2]苏轼的婉约词:婉约词风是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风的。

他变“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内化了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他以诗为词,使词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

本文试就苏轼对婉约词风由俗而雅,对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的淡化、内化及词的个性化等方面谈一些浅见。

[3] 现存东坡词三百余首于《东坡乐府》中, 词风不拘一格, 现根据其三个发展阶段,试举他的几首婉约词加以赏析, 以探索苏轼这一类词之的艺术特色。

[1]叶嘉莹. "论苏轼词." 中国社会科学3 (1985): 015.[2] /subview/80349/12366791.htm?fr=aladdin百度百科[3]二、艺术特色总述程千帆先生说: “苏词的基本特征, 如前人已指出的, 是以诗为词” ,“它意味着词境的空前扩大, 作家个性的更其鲜明、呈露与语言、风格、音律的解放。

”(《苏词札记》) 。

“以诗为词”给东坡词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一是“从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无论豪放词或其他风格的词皆独具格调, 内容上“无所局限”。

[4]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

有人将其细分为“清丽”“浓艳”“清淡”“韶华”“缠绵”“风趣”“超旷”“豪放”八项,其宏大的抱负、超旷的情怀和豪迈的气魄, 使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 令人耳目一新[5]。

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于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诗的题材十分丰富,前人之词较之苏轼之词,范围过于狭小,仅限于女子缱绻,即使柳永开男子角度写词之先河,扔难离绮罗香泽之态。

苏轼将词的内容扩大到诗的程度,将词与诗看为同一水平,从而内容上无局限。

二是“从创作形式上改造了词的体例的各个方面”。

如“不仅在字句、读法上打破了词体的上下两片内容分段的格局”如《水龙吟》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文法与音律导致的句读问题,“把诗序入词”及创作“集句词”、运用书卷典故及口语等也是其表现。

具体将结合词分析,可往后看。

三是“冲破音乐束缚《苏轼新论》”清人刘熙载就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

苏轼引领北宋新词风,发展了词律,他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语调句法。

三、具体婉约词分析(一)、乌台诗案前之什(1060——1077)1、《少年游》潤(润)州作代人寄远[6]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妇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题曰“代人寄远”应为代王氏夫人寄远方之苏公,苏轼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

“去年相送,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

”很像《诗。

小雅。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4]崔海正. "东坡词研究评论述要." 文学遗产1 (1990): 125-131.[5]周晓音.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997).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工整,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应是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更显孤苦、凄冷。

结尾三句是说,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送别之际,雨雪霏霏。

冬去春尽,离人犹不见回家。

思念之时,只能饮酒解愁,对双燕而自我怜惜。

这么一首抒写别离情思的词作,读起来却感觉到爽快利落,朗朗上口。

与他人之牵肠挂肚、肝肠寸断之作明显不同。

引诗入词,使诗更具雅致。

所设置的境界也更为开阔。

2、《江神(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7]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杆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帷有泪千行,料得得年年肠断处,明日夜, 短松冈。

题曰:“记梦”可见由梦引发情感的倾泻,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看做悼念亡妻之词。

上片“十年生死两茫茫”,开篇悲痛陈述,十年永诀。

欲诉近况,难耐阻隔,纵使相识,亦应不识,只因我变了模样。

“不思量,自难忘”说不思量,却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跌宕,一处自嘲,几点辛酸。

对亡妻的深爱挚情与对词人自身遭遇的感叹融汇一起, 痛切之中, 渗透了作者愤慨不平之情。

下片,词人哀思深切,以致成梦。

梦中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集。

“小轩窗,正梳妆”情景再现,温馨的画面加剧了结尾的悲凉。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梦幻写真情,梦幻的折射,正是现实人物心状的揭示。

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境中断, 哀思无限。

整篇词作,结构谨严,由一“情”字贯穿,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语,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

(二)、黄州与留寓江淮之什(1080——1085)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8]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题曰:“黄州定慧院”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做诗“诽谤朝廷”罪被捕入狱百余天,出狱后被贬至黄州,吟此诗,借咏物“孤鸿”,抒发其旷达情怀。

上片写的是幽居者在幽冷、孤寂气氛中惆怅寂寞的心情——幽人似孤鸿。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一句设问由独往来的幽人引出遗世独立的“孤鸿”,[7]《东坡词编年笺证》P135使幽人成为其神似的意象,暗示词人虽困厄、寂寞却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下片写孤鸿惊惧,彷徨而又执着——孤鸿似幽人。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孤鸿因受惊而飞起,回过头来。

空有满腔的心事无人知晓。

写出了孤鸿的孤寂、凄苦。

结尾“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拣尽了所有的寒枝,却还是不肯栖宿在上面,最后只好又飞回那寂寞的沙洲,忍受孤单与寒冷。

借孤鸿充分反映了作者虽历尽人世的寂凉、凄苦,却依旧孤高自赏,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也表现了词人不屈服于现实,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2、《水龙吟》次韻(韵)章質(质)夫杨花词[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题曰:“次韵”可见为和原作而咏杨花。

又一首风格不同的咏物词。

上片“似花还似非花”,起句不凡,句句写杨花,又句句写思妇,语意双关。

由花写人,以花拟人,使杨花人格化,形象刻画出一位闺中少妇愁思百结、幽梦寻郎的情态,缠绵凄恻。

下片,春天一过,“落红”遍地,杨花也难逃命运,风吹杨花入水,化作一池飘浮的碎萍。

化用唐代诗人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的名句,“春色”喻指杨花,三分之二的杨花飘落路旁,化为尘土,三分之一付于流水,推陈出新,出神入化,意境新奇。

[10]结句画龙点睛,照应首句,自然贴切,生动地描叙出思妇青春已逝而情人不归的怨忿, 惜春伤离,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11]【有关音律】苏词其实大部分都是合乎声律的,偶有少数不合律之处,不过以其天才患纵,如晃无咎所云“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此词结尾处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十三宇长句,按一般格律,原当将之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如此不仅不会有文法不通之感,且由于音节之顿挫,乃更可见其情意的曲折深婉之致。

若此者,当然并非苏词之不合律,而只是后人标读的不同。

但一般选注苏词者,却大多将此一句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则因古人诗词之读法,原有依声律为准之读法,与依文法为准之读法两种。

一般说来,讲解时可依文法为准,而吟诵时则应依声律为准。

一般苏词选注本将此句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依文法的断句。

但依声律,则仍可将此句读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9]《东坡词编年笺证》P269[10]姜惠平. "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色浅析."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 (1990): 004.[11]叶嘉莹. "论苏轼词." 中国社会科学3 (1985): 015.(三)、入翰林后之什(1086——1101)1、《定风波》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在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此词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