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同情妇女、为妇女鸣不平,对男女不平等进行批判的古希腊戏剧是(B)。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B.《美狄亚》C.《俄狄浦斯王》D.《阿伽门农》2.阿里斯托芬的《鸟》表达的是(C)。
、A.厌世思想B.主张帝制的思想C.乌托邦思想D.主张独立的思想3.《罗兰之歌》是(A)。
A.中世纪法国民族英雄史诗B.中世纪晚期西班牙骑士文学C.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圣徒传说D.中世纪北欧体系的英雄传说4.“戏剧艺术的荷马”指的是(B)。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欧里庇得斯D.阿里斯托芬5.薄伽丘在其《十日谈》中主要运用的是(B)。
A.单线结构B.框形结构C.倒叙结构D.双线结构6.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最重要的喜剧作家是(A)。
A.莫里哀B.高乃依C.拉辛D.拉·封丹7.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成就最大的国家是(B)。
A.英国B.法国C.德国D.意大利8.《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爱情悲剧的女主人公是(A)。
A.绿蒂B.尤丽C.路易丝D.朱丽叶9.俄国第一部描写“小人物”的作品是(C)。
A.《叶甫盖尼·奥涅金》B.《鲍利斯·戈都诺夫》C.《驿站长》D.《上尉的女儿》10.司各特的代表作《艾凡赫》是(A)。
A.历史小说B.侦探小说C.音乐小说D.幻想小说11.美国文学史上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且最具唯美倾向的作家是(C)。
A.华盛顿·欧文B.库柏C.爱伦·坡D.爱默生12.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是(A)。
A.爱玛B.包法利C.玛丽·巴顿D.海丝特·白兰13.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是(C)。
A.“为艺术而艺术”B.“美丑对照原则”C.“美是生活”D.“心灵辩证法”14.《国际歌》的作者是(D)。
A.维尔特B.狄盖特C.米雪尔D.鲍狄埃l5.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的身份是(D)。
A.剧作家B.画家C.雕刻家D.音乐家16.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集中表现人的归属主题的作品是(A)。
A.《毛猿》B.《榆树下的欲望》C.《琼斯皇》D.《天边外》17.率先提出“意识流”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C)。
A.弗洛伊德B.亨利·柏格森C.威廉·詹姆斯D.荣格18.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A)。
A.加西亚·马尔克斯B.约瑟夫·海勒C.塞缪尔·贝克特D.杰克·凯鲁阿克19.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是(D)。
A.《第二十二条军规》B.《老人与海》C.《一九一九》D.《了不起的盖茨比》20.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正面主人公是(B)。
A.芬巴巴B.吉尔伽美什C.罗摩D.罗什曼那21.古代埃及文学中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是(C)。
A.小说B.散文C.诗歌D.戏剧22.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是(B)。
A.《云使》B.《沙恭达罗》C.《罗怙世系》D.《时令之环》23.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的代表作是(C)。
A.《战场》B.《仁爱道院》C.《戈丹》D.《妮摩拉》24.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集是(A)。
A.《吉檀迦利》B.《新月集》C.《园丁集》D.《飞鸟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25.下列属于古希腊抒情诗人的有(BDE)。
A.伊索B.萨福C.荷马D.阿那克瑞翁E.品达26.“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学繁荣的外在要素主要有(ABCD)。
A.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优越B.对外战争的胜利及其对民族的鼓舞C.奴隶制经济的繁荣D.执政者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和提倡E.奴隶们普遍热衷于文学27.英国诗人弥尔顿表现资产阶级清教徒理想的重要作品有(ABE)。
A.《失乐园》B.《复乐园》C.《浮士德》D.《天路历程》E.《力士参孙》28.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与文学的奠基人,其主要贡献有(ABC)。
A.美学理论B.戏剧理论C.戏剧创作D.诗歌理论E.小说创作29.屠格涅夫描写新人形象的作品有(CD)。
A.《罗亭》B.《贵族之家》C.《前夜》D.《父与子》E.《烟》30.下面作家中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有(AB)。
A.纪德(1947获诺奖)B.罗曼·罗兰(1915)C.普鲁斯特D.劳伦斯E.波伏娃31.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CD)。
A.伍尔夫B.乔伊斯C.卡夫卡D.尤金·奥尼尔E.萨特32.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双璧是(BC)。
A.《为党生活的人》B.《蟹工船》C.《没有太阳的街》D.《头与腹》E.《生活在海洋上的人们》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33.“美丑对照原则”1827年雨果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
在序言中,他指出新时代的艺术必须抛弃古典主义的桎梏,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他认为,大自然中的美丑是并存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善恶并存,黑暗光明相共”。
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
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
“取一个形体上畸形的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把他放置在社会的最底层,然后给他一个最美好的灵魂,于是“渺小的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更好。
34.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1918)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1950年5月11日,巴黎上演了尤金·尤奈斯库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演出使剧场仅有的三名观众瞠目结舌,且很快轰动了巴黎剧场,有人称它是“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
《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荒诞派戏剧有以下几个特征:一、荒诞、抽象的主题。
荒诞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荒诞派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
“从广泛的意义讲,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与主题,都是人类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闷心理”。
二、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
荒诞派戏剧家认为“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
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既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挤压扁了的可怜虫。
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不堪,毫无理智可言。
三、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荒诞派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
尤奈斯库宣称:“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
”在这样的戏剧观指导下,荒诞派戏剧的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产生振聋发聩的荒诞效果。
35.《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
成书约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小说描写了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被称为日本的“国宝”“源氏”是小说前半部男主人公的姓,“物语”意为“讲述”,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类似于我国唐代的“传奇”。
《源氏物语》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在这以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而“物哀”也成为日本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散文家、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36.简述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内容。
内容: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
他们大喊大叫,崇尚天才和叛逆;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
37.简析奥涅金形象的意义。
奥涅金: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
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但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是“多余人”的典型。
重要问题: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
38.简述《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
第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
第二,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9.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思想内容: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对封建贵族和僧侣上层的恶德败行加以嘲讽,并积极传播人性、人权、现世幸福、科学知识和国家统一等新的思想观念。
艺术特征:一,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
二,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独特的民族风格开始形成。
40.分析沙恭达罗的艺术形象。
作者着力刻画的正面理想人物,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且富有斗争精神的美丽、动人的妇女典型。
集内在美和外在美于一身,是作者笔下最完美动人,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
性格特征:对纯真、美好爱情的追求。
发自内心的自然感情。
出自纯洁、优美和强烈、真挚的自然天性,没有什么功利和企图,也没有丝毫虚假的意念。
且非单色调性格,前4幕性格特点主要是温柔、痴情、纯朴、善良的;从第5幕起,飞跃为坚强、勇敢、刚毅、不屈服的反抗精神。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41.结合《双城记》,谈谈你对狄更斯人道主义的理解。
《双城记》中的人物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褒贬爱憎。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代表人道主义的正面人物。
梅尼特、代尔那、路茜、劳雷等。
梅尼特是中心人物,狄更斯以他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控诉,又以他的仁慈博爱来调和社会矛盾,是狄更斯笔下人道主义典型。
代尔那是狄更斯理想的具有仁爱精神和民主思想的青年贵族形象。
路茜美丽、温柔、聪慧,她的温情和爱,温暖了周围的一切人的心。
“金线”是比喻她的,她是“爱”的“金线”、生命线。
二、革命者。
以得伐石夫妇,特别是得伐石太太狄尔斯为代表。
即是大革命风暴中涌现出来的坚强斗士,又是冷酷凶残的“嗜血女魔”。
表达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的矛盾态度。
三、残暴反动的贵族、资产阶级,如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和巴尔塞等。
作者通过这一类人物,提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和贵族统治灭亡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