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青花赏析

元青花赏析

元青花赏析
胡荣博材料092 5702109050
元青花的历史:
13世纪中后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在中原汉地,建立了以中华正统而自居的元朝统治政权,蒙古民族在当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黑鞑事略》成书于公元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有所记载;“其言语,有音而无字,多从借声,译而通之谓之“通事”。

统治民族政权为了达到其统治的目的,1278年也就是南宋统治政权被推翻时隔一年,根据蒙古民族自身的旧治(依俗而治)的统治原则,在浮梁建立了,具有统治性标志的“浮梁瓷局”。

其目的,一是为被统治的民族依着蒙古民族的旧治制订统治的《法典》,二是为统治政权书写本民族的辉煌历史,在此之前,根据《黑鞑事略》载:蒙古民族“其事书之以木板,惊蛇屈蚓,如天书符篆,如曲谱五凡工尺,回回字殆兄弟也。

”。

因此:在“浮梁瓷局”创作产生了陶瓷釉下彩的黑华陶瓷统治文化,利用黑华瓷所蕴涵的思想理念,统治广大汉民族地区,从此元朝的黑华瓷艺术文化诞生了。

今天所说的“青花”名词来源,是元代“浮梁瓷局”陶瓷釉下彩艺术文化内涵的一个缩影,是由元朝陶瓷艺术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决定的。

是由于明初朱元璋提出的“驱逐胡褥,恢复中华。

”的政治运动所决定的。

由于明初学者曹昭《格古要论》是在文字狱时代著述的,为了避讳“黑”,避讳“华”而产生的“青花”陶瓷学术名词。

在汉文化中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青花名词的由来。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

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

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下山救徒的故事。

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
完美。

图案以四组组合连环画形式表现鬼谷子坐虎豹车下山的情景。

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

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

“鬼谷子下山”是美术美与造型美的结合,画真实生动,构图完整,每个角度的图案都完全不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别有一番新意。

元青花“三顾茅庐”
大罐造型庄重典雅,是元代青花瓷罐类的典型器物之一。

该罐高28.8cm,腹部最大直径35cm,大口园唇,短颈丰肩,园腹下敛,宽平圈足,斜削边角。

浅底表面呈现宽螺旋纹及辐射状跳刀纹,修底技法粗犷。

底足无釉,露出极为细腻光滑的白胎,隐约可见淡淡的褐红色火石红斑。

罐内施青白釉,罐外自上而下绘青花纹饰五层:颈部绘缠枝花卉纹。

肩上部绘卷草纹,下部绘缠枝菊花纹、缠枝莲花纹、缠枝牡丹纹、缠枝牵牛花纹。

胫部绘变形莲瓣纹。

腹部主题纹饰绘三国故事“三顾茅庐”图。

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

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

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

树下刘玄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身拜谒。

关云长和张翼德在一边窃窃私语。

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刻划得淋漓尽致。

率关公、张飞及随从三次到南阳卧龙岗草庐,诚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从绘画图案及青花色泽看,该罐是由技艺超群、画艺极其精湛的文人专职画师精心绘制,绝非一般普通匠人所为。

绘画笔法娴熟自如,线条流畅潇洒;刻画人物面部精细人微,皴染山林风景豪放遒劲。

图案清新醒目,清晰明快。

构图简捷精炼,布局严谨,层次丰富,疏密有致。

青花色泽浓重,青翠艳丽,使用古波斯(今伊朗)进口的上等优质的苏麻离青(波斯语soleimani)青花料绘制,结晶斑下凹胎骨,闪耀金属锡光,以手抚摸时有凹凸不平之感。

釉面光亮,洁净透澈,白中泛青,玻璃质感强,以手抚摸釉面如婴儿屁股的肌肤一般细滑而湿润。

元青花“昭君出塞”纹罐
高29.5cm,荷叶盖。

纹饰繁密,层次众多,满花装饰,该罐呈现白釉泛青,青花颜色青翠,有晕散、聚釉及铁锈斑,该罐的裾部位置,绘有元青花典型的变形莲瓣纹。

该元青花罐使用的青花用料,其主要成分是金属元素钴的氧化物,学名叫氧化钴。

过去的青花原料来自于人们在自然界发现的氧化钴矿石,将矿石研磨文章转载于华夏陶瓷网细之后用作画青花的颜料。

自然的氧化钴矿很少,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大量富集的氧化钴矿,自然矿石已经枯竭。

后来随着化工合成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制造氧化钴,这种人工合成提纯得到的氧化钴就被称为化学料,而原始矿的氧化钴料称为矿物料。

元时元青花生产曾经使用由国外进口的青料。

罐腹绘九个人物,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

九个人物中有男
有女,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

马上驮着弓弢、行囊。

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

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

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

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

画面中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竹、芭蕉杂衬其间。

疏密有致,布局匀当。

元青花道教“全真七子”人物大罐:
高31.2厘米,从器型看和常见的罐形略有区别,罐口沿要稍高一些,丰肩略往上提,给人一种挺拔屹立的感受,全部绘画装饰使用了五道纹饰,大罐的口沿处绘有一圈栀子花缠绕,双弦纹下面是一周缠枝花卉结出的桑葚果实和开口大石榴,使用了元青花中最为流行、串联环绕不断的卷草纹饰,这些卷草纹饰的表现也有别于普通的技法,显得更加随意。

主纹饰似是道教七真子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大花园内闲置养心的一个场面,12瓣仰莲纹间隔有规律分开的八大码纹饰也是元青花惯用和特有的。

七位真人每位独享空间,他们之间分别绘画着七个场景:丘处机真人头系的飘带高低摆动,长袖飘飘洒洒。

郝大通真人飘带下垂手托有宝葫芦,马钰真人和孙不二真人头扎二攥,七真子里唯一一位道姑孙不二右手持宝扇单腿盘坐,谭处端真人身旁灵芝上下齐茂仙气逼人,一棵大柳树覆盖面积最大,刘处玄真人的腰里持有宝物带,和王处一绑腿赤脚站立,他们面对柳树,动作各异、情趣飘逸,在真人旁的瘦、透、皱的赏石旁生长有大小的竹树和草丛,还配有少见的勾勾云、怪异的山石、湖石和芭蕉树,仔细观察他们身旁的竹树姿态各异,这些竹树带有元代大画家柯九思绘画墨竹图别出心裁的风格,这也证实了元代兴盛画竹的文人风气;灵芝仙草、山石野蔓、芭蕉、兰花尽在眼前,草原上常见的金莲花挺拔屹立,使人能联想起(忽必烈)皇帝登基之都,元上都遗址过去的名字“金莲川”的美好回忆。

七位真人有的留有胡须满腮,高鼻厚唇,有的浓眉深厚,神态自然,整个画面布局较满,景致分布均匀,远近层次虚实变化、人物与景物之间疏密美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此罐画风带有中国画韵味:下笔遒劲、用笔朴拙、绘画细腻,形神兼备,明暗区分用钴料彰显层次,总体欣赏感觉该出自画家之手,有韵味和功底,给人自然潇洒、飘逸舒适,品位中带有震撼之感。

这样的绘画风格有别于传统的中原历史题材故事,若非对道教的深刻理解和仔细观察,哪能绘画出这样动人的道教真人场面?道教在元代被崇为国教,几代皇帝都下封高提,从不冷落他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