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3.经济的迅速崛起
(1)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 经济大国 (2)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之首
(3)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由70年代的8%,上升到1990年的14%。
(4)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
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
除直接援助和投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大
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日本经济发展 。
日本的小学计算机教育
日本小学生在上“生活”课
日本教育经费占整 个政府预算的25%, 居世界首位。 日本的小学中盛行的一种集体游戏
丰田概念车
“双足行走” 机器人 日本发明的女机器人
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新干线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列车的最高 时速可达210公里,当时为世界第一。
材料1:日本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及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
1950 年
1.5%
1975 年
8.3%
1982 年
时间 1952—1960
日本 美国 英国 8.2 2.8 2.7
德国 7.5
法国 4.8
意大利 5.8
13.6% 1961—1970 11.2
4.1
2.8
4.8
5.8
5.6
材料2: “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1972年大平正芳 材料3: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 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政治大国的 分量。” ——首相中曾根康弘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 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日本正由经济大国转向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国家一样,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
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
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1945年8月15日 天皇向日本国民宣布日
本战败。
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
的资助,每天要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
战后初期日本概况: 1949年日本经济安定本部统计,日本在二战中物质财 富损失总额达1057亿日元,损失率高达36%。119个城 市被夷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毁,船舶总吨位从630 万吨锐减至153万吨,人口损失268万,伤残600万。 战后日本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极度萎缩、物 价暴涨、大批人员失业,粮食实行配给制,每人仅为 310克,黑市稻米价比官价高130倍。物价指数从1938 年的1到达1946年的1624.工业生产指数仅为战前的 8.7%。农业生产指数下降了58%。
2.特点
规模:成员国不断增加。
性质: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 方式:由武力征服到和平联合
奔驰发展史(节选自1950-2000段)
自煤钢共同体年起奔驰的炼钢成本大大削减,业务主管告诉我来 自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煤钢改变了单一的国内供应情况,我们与 法国再也打不起仗了。 在与E E C大量谈判之后,业务主管在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年 争得一笔特殊的大订单----欧洲原子能机构钢制构件。 在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年大奔业务量也随着三位一体的 建立日益扩展与盟国在科技上的共享合作让大奔跑得越来越快、 安全。 一直对我们抱有敌意的英国也hold不住了,不得不加入我们 的组织。在那里借着关税同盟的光我们大肆开拓市场。 到了70年代我们的竞争对手赫然而立的好像只有美国通用和 日本的丰田Toyota。
③废除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和平宪法》 规定:日本的主权属于国民,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 存在; 日本永久放弃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 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明治维新打下的基础开始发 挥作用。 废除了封建的、垄断的、军国主义的、专制的内容,确 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国民 的拥护和欢迎,是一部民主主义宪法,日本成为资产阶 级议会制国家。
材料一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美国 欧共体
1955年
1965年
1974年
西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 位,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
二战后半个多世 纪里,日本政府一直 没真正向饱受日本法 西斯侵略的亚洲各国 人民谢罪。随着日本 经济崛起,日本军国 主义思想再度抬头。 参拜靖国神社、篡改 历史教科书等行为都 严重伤害亚洲人民的 感情。
4.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 向发展。
大国
各抒己见:你同意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吗?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牢记过去惨痛的历史是为了更 好的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中日 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从而开拓 中日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日本谋求 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又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
中韩人民激烈 反对日本成为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
1.经济起飞的原因:
崛 起 原 因
(1)外部因素
美国的扶持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推行民主化改革,消除封建落后因素。 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2)内部因素:
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 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 的经济发展战略。
知识链接: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 经济民主化改造 为彻底铲除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经济民主 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 问题展开。 民主化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首先占领当局下令冻结了三井、三菱、等日本最大的 确立了自由竞争机制和民主政治。 15家财阀的资产,命令他们交出证券、凭证,强制拍 卖,割断了资本内部联系,使得股权分散,形成共同持 股竞争机制。 1946年占领当局开始推行《农民解放令》,地主的出 租土地、在乡地主的土地(14.8亩以上)被征购并低价 拍卖给农民,到1950年,全国221万町土地中的194万 町几乎被无偿转移到农民手中,进一步扫除了日本经济 中的封建势力。
5.影响:
标志第三世界的崛起。
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
体系的崩溃。
有力地冲击着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使世界 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冲击了两 极格局,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 促使世界 格局朝多 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合作崛起 极化方向 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 多极化趋势是 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西欧联合和自强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崛起
1.原因: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独立国家
为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己的独立、主权。
2.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பைடு நூலகம்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政策: 非集团、不结盟
反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 4.目标: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 济新秩序。
以上图片和材料反映了“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面临
的什么困境?又有哪些因素有利于欧洲走向联合呢?
一.欧共体的成立 1.原因和条件 摆脱苏联威胁和美国的控制,提高 政治: 西欧的国际地位的需要。 历史:
吸取历史教训,缓和民族仇恨,防止悲剧重演
西欧在文化上具有认同感。 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
经济恢复、发展,在市场、资源、技 经济因素: 术等领域日益要求加强合作。
1945年的广岛一片废墟。
盟军司令麦克阿瑟与 日本天皇裕仁
“二战”后,日本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如何? 国际: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外交上追随美国; 国内:二战使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1964年日本举办第 18届东京奥运会。
1970年日本大阪 世博会的标志 。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 速,到60年代末成为 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 济大国。
煤钢共同体成立
1
2
原欧 子洲 能经 共济 同共 体同 成体 立和
3
欧洲共同体成立
1.欧洲一体化进程
1951年欧洲 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 经济共同体 1967年 欧 合一 洲 共 同 体
建立关税同盟
共同的农业政策 发展
1993年
欧 盟
1958年欧洲 原子能共同 体
趋向货币一体化 加强科技合作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 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
对世界: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 化方向发展。
对欧洲: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 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欧共体第一
次扩大。
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 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81年,希腊成为成员国,欧洲共同体第二次扩大。 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
大。
1987年,《单一欧洲法》生效。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