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过 华 清 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 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以小见大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 现实主义:《诗经 国风》 杜甫 • 浪漫主义: 屈原 《楚辞》 李白
(综合运用题型)
表达技巧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
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分
轻 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人”的这惨首豪象诗奢)运注生并用:活列了诗。在对题一比“起的轻,方肥诗法”人,,不把取作两自任种《何截论说然语明相·雍,反也不的》发社中一会的句现“议象乘论(肥,内马而臣,让行衣读乐轻者图裘通与”过江,鲜南用明正以的在概对发括比生,“得人出食 应有的结论。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yǐ 后人的质疑宋人许 岂《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 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 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四库提要》云:“(许 岂 )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 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写汉文
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虚前席”写汉文帝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
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聩慵弱,这是抑。
★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 “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 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 的历史思考。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一、二两句表达 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3.比拟(拟人、拟物):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 修辞方式,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 作物来写。它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渲染: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渲 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
•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通过渲染,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烘托:即烘云托月,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 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岂页
《琵琶行》:三次写江中之月。 《陌上桑》:写“行者”“少年”等的反应。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明江水寒。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 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 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 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同样是表现思乡之情,初唐王绩有一首《在京思故国见乡人问》,诗歌从朋旧孩童、家族弟侄、旧园 新树、茅斋宽窄、柳树疏密一直问到院景林花,洋洋洒洒写了几十行,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 而在这首诗中王维却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以少总多
是不是王维只思念故乡窗前的那棵梅花而对其他漠不关心?当然不是。诗歌讲究凝练。思乡之情 需要寄托,诗中笔墨集中于梅花,反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思乡之情因此表现得更加浓烈集中。 “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 观罗敷。
★衬托:侧面描写方法中,除了用旁观者的反应进行烘托之外,用彼物来衬托此物(即通常所说的衬托)也 是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时也被称为烘托。衬托有两种:
• ①正衬: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之类。 • ②反衬:以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等等。 • 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05年浙江卷)
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顶针、叠 词 ……
总分、层进、线索、照应、过渡……
二、表现手法
1、联想和想象 2、渲染/烘托 3、对比 4、衬托: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 5、虚实结合 6、赋比兴/用典 7、象征 8、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9、抑扬结合
表现手法
田园乐
联想和想象
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 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 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 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
• ①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 ②松——坚贞高洁 • ③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 ④莲——表达爱情 ⑤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 ⑥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 ⑦鹧鸪鸟——离愁别绪 • ⑧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它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 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 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杂诗 (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以少总多
•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唐朝刘知己《史通•叙事》:“睹一事于句中, 反三隅于句外”;王安石“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 例如: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 喜爱之情。
比拟(拟人、拟物)
山园小梅(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中颔联最为著名,颈联也常为人称道,试从修辞方法上分析其妙处。 颈联纯属虚写,“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牢记“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其含义
议论:(多用于揭示题旨、卒章显志)
表 达
抒情: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事、怀古伤今……)

描写: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侧结合、多角度(动静、虚实、明暗、远近、感觉等)

工笔、白描……
表 达 技 巧
表现方法 修辞方法 篇章结构
抑扬、衬托、想象、象征、用典、意象叠加、化抽象为具体、对面 落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4.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 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