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原理通俗实务解读(二)
三分类法和三层次计量辨析
上篇文章《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原理通俗实务解读之新旧账务处理比对》我们对新金融工具的出台背景及新旧金融工具的主要概念做了对比。
针对2017年财政部发布三项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即“新金融工具准则”,今天小编将带领小伙伴们对新金融工具准则中的“三分类法”和“三层次计量”方式进行详尽剖析,以实务审计底稿为例,让奋斗在财务或审计一线的小伙伴们对新金融工具准则中的最新概念和提法有通俗易懂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实务工作。
文章搜索:爱问财税
一、新金融工具的三分类法
【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业务模式】
新金融工具准则中的“三分类法”是从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和业务模式两个层面,对企业的金融工具进行分类的方法。
请注意,划分的这三个层面既不是会计科目也不作为报表项目,仅仅是作为金融工具分类使用的名称。
所谓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即获取现金流方式,是从客观角度来分析金融工具带给企业的现金流量模式,分为3类:仅为本金及未偿付本金金额之利息的支付【付本息和-确定性】、其他类型的现金流量【非本息和-确定性】和无法通过现金流量测试【非本息和-波动性】。
所谓业务模式,即管理层持有意图,是从管理层主观角度来分析如何管理金融工具以便
创造出现金流量来,分为以下3类:
备注:按照上篇文章介绍的判断步骤,按照以下进行实务判断:
第一步:区分债权类、权益类和衍生工具;
第二步:是否行使人为指定的“公允价值选择权FVO”;
第三步:先进行SPPI测试(现金流特征),再进行业务模式测试;
以上介绍的就是理论部分,那么在实务中,面对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品种,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判断并准确区分呢?以下表格整理了实务中理财产品的划分,具体理财产品需根据企业相关合同条款进行具体判断并对号入座。
备注:
1、“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只能列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的非交易性金融资产;
2、分类为“以公允价值变动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的理财产品按流动性只能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列报;
3、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等,取得时的原始剩余期限超过一年,但截至资产负债表日的剩余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其中将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应重分类到“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列报。
二、新金融工具准则计量的三层次法
【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
新金融工具准则中提到的计量三层次全称其实是叫“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公允价值是根据估值技术模型由具体输入值参数计算出来的。
所以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层次,即公允价值的质量层次,是由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
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层次,取决于估值技术的输入值,而不是估值技术本身。
故公允价值三个层次实际上就是输入值三个层次,输入值层次高,公允价值层次就高。
采用表格形式来总结三个层次对比分析:
【延展】
公允价值的计量公认的难点在于估值技术的运用,资产评估方法指出了三种估值技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至于哪些金融产品适用上述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呢,下篇文章小编将对常见的金融产品按照三层次进行对应讲解,这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和对金融产品的了解。
文章搜索:爱问财税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内容了,希望能给奋斗一线的小伙伴们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