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长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一模历史一、单选题:共24题1.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根据材料“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得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呈现出统一、趋同的特点,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C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体现;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故D项表述错误。

2.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

根据材料“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知王是天地人连接的通道,得知“王”字的书写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神化了王权,其意在宣扬君权神授,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主旨。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进步。

材料“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也不能说明民间手工业发展到能和官营手工业相杭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材料中庄园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表明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不属于商品经济,故C项错误。

4.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中由“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的户数变化得知这反映了自唐至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均与题意不符。

5.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转运使权力过重,通过分事权以相互牵制,故答案为D;北宋初年,宋太祖通过权归中央措施,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削相权”,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不选。

6.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根据“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拒绝拟旨”得知材料反映出明代内阁对皇权是有一定制约作用,故答案为D;材料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削弱,故A项错误;B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明代内阁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与近代内阁由本质区别,故C项错误。

7.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领事裁判权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C.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领事裁判权。

《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已向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故B项符合题意;A项“由人治走向法治”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适应了列强侵略的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故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故排除。

8.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这表明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根据材料“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可以得知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故答案为C;材料表明大生纱厂是一个官商合办的企业,故A项错误;B项表述有误,材料不能表明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民族工业发展阻力依然存在;从材料中不能得出“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结论,故D项错误。

9.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A项错误;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故C项错误,D项理解片面化;近代中国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向现代形态转变,故选B。

10.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

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其主张的意图是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材料“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得知孙中山主张的意图是防止贫富分化,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答案为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述与材料中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体现。

11.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

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

这一论述反映了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中“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自己洗刷自己”得知刘半农认为知识分子还必须加强自身改造,故答案为B;材料仅仅表达要对旧文学进行批判,但没有体现建立新文学,故A项错误;C、D两项表述均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

12.“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国民大革命B.辛亥革命C.二次革命D.护国运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根据材料“国民”“土匪军阀”“帝国主义”“总理遗命”结合所学得知该历史事件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中的北伐战争,故答案为A;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3.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

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B.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D.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根据表格中数据得知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差距较大,重工业占较大比重,根据表格中年平均增长率得知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较快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体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故B项表述错误;C项主要是在抗战时期。

14.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

此报告的背景是A.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宪法C.社会主义建设急需法律保障D.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1956年初,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故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项时间与题干不符;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故D项排除;根据材料中“1954年”“设立法学研究机构”“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得知当时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法律保障,故答案为C。

15.下列宣传画、宣传标语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D.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