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下半年,安徽省濉溪县委宣传部用三个月的时间实地调查了一百多户已经走上富裕道路的农民。
整个工作是由各乡镇宣传部长和通讯员具体负责进行的,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入户询问和发放问卷调查表。
从总的情况来看,2004年户年纯收入低于三万元的有八户,3、1万元到5万元的有15户,5、1万元到10万元的有24户,10、1万元到20万元的有12户,20、1万元到40万元的有11户,2004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的有7户,其中收入最高者达到180万元。
笔者根据上述材料,综合报告如下:一、产业方式与富裕的关系在这100多户中,单纯依靠粮食种植而富裕起来的,只有双堆集镇农民王德,2005年上半年小麦销售纯收入40000元。
他有一个特殊条件,就是附近有一个大型农场,并且这个农场的土地对外发包。
在特色种植方面,刘桥镇周彪,2000年开始种植花卉苗圃,2004年总收入20万。
另有六户菜农,年户纯收入均低于3万元。
在养殖业方面,各乡镇搜集上来的规模养殖户相对较多,并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养狐狸的,有养野雁的,有养七色鸟的,有养鸡、养猪和奶牛的,年收入在5万元到180万元不等。
另外,有单纯的商业模式、运输业模式和服务业模式以及依靠技术发明而富裕起来的农民。
多业并举是当前农村大多数农民的从业模式,特别是以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三结合的模式比较多,或者以养殖业为主,或者以外出打工为主。
这说明,我们目前的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单纯的粮食种植是不可能走向富裕的,因为受到土地规模的限制。
从产业方式的角度来说,通过规模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工商运建服、多业并举这些途径是可以走上富裕之路的。
从比较效益的角度来说,粮食种植不如特色种植,种植不如养殖,农业不如工商业。
二、农业生产的成本与效益根据调查情况测算,按照2004年的物价水平,一麦一豆的种植模式,每亩全年销售收入815元,成本300元,净收入为515元。
一麦一玉米的模式,每亩全年销售收入910元,成本340元,净收入为570元。
蔬菜方面,因为技术水平的不同,利润从6800元到3250元不等。
每头猪销售收入1100元,成本900元,净利润200元。
每只鸡销售收入7元,成本5元,净利润2元。
对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效益影响最大的是价格,农业生产的利润是由农产品的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所决定的。
农产品的价格决定着毛收入,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决定着生产成本。
一定单位面积内的利润就是毛收入减去生产成本之后的差额。
农业生产的利润与农产品的价格成正比,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成反比。
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是不稳定的。
2005年,农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这样势必影响到2005年的农民收入。
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的是价格和规模。
比如,根据2004年的价格水平,养鸡的年收入=2元×出栏鸡的数量;养猪的年收入=200元×出栏猪的数量;种粮食的年收入=500元×土地亩数。
利润总额是由农产品的总额决定的,农产品越多,利润总额越大。
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比较高的收入水平。
根据我们目前土地规模的现状,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可以在同样的单位面积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和利润,应当是未来农业的希望所在。
三、支出与富裕的关系富裕是家庭资产的厚实程度。
家庭资产=历年盈余+当年盈余。
盈余数额越多,家庭资产越多。
在连续盈余的情况下,时间越长,家庭资产越多。
也可以说是每年的平均盈余乘上时间。
家庭资产=年均盈余×时间。
盈余是净收入减去生活支出后的差额,年盈余=净收入-生活支出。
这样,年盈余与净收入成正比,收入越高,盈余越大,收入越低,盈余越小。
年盈余与生活支出成反比,生活支出越高,盈余越少。
因此,富裕问题就涉及到收入总额与支出总额两个因素。
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着不同的消费水平。
相对说来,收入越高,生活消费水平就越高,消费总额就越大,同时,生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小;收入越低,生活消费所占的比重越大。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过高的消费支出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这种支出越高,扩大再生产的空间越小。
来自临涣镇的报告说,“一个高中生,一年学费2000元,再加上生活费及其他费用,一年下来,得5000元;一个大学生一年学费约一万元,连同生活费一年少说也得一万三千元左右,也就是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得五六万元,农民为子女上学欠一屁股债已经不足为奇。
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去一趟医院,一头猪白养,住一次医院,白耕一年田,子女上大学,一辈子的钱白攒。
”来自陈集乡的报告说,“赵元村农民胡学民承包土地八亩,2004年种植业收入4200元,外出打工带回来3000多元,为三个孩子教育费支出6600元,电费和其他生活费支出1300多元,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七。
”四、致富者技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因素所有的农民都希望尽快走上富裕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他们之所以没有达到户年纯收入三万元的富裕水平,是因为没有规模。
养十头猪可以净赚2000元,为什么不养100头猪呢?现在让我们看看,从10头猪扩张到一百头猪,需要那些条件。
第一、土地。
村庄内的宅基地面积都不是很大,可以容纳10头以下的小型猪圈。
如果扩张到100头,就需要把养殖场建在村庄外的承包地上。
根据目前户均占有承包地的面积,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但是需要政策上的扶持,需要县乡村三级转变观念,更需要土地管理部门开绿灯。
就是说,需要出台政策,允许在承包地上建立养殖场,同时要严格控制土地执法人员的收费行为。
第二、人力。
养一头猪需要一个人力,这个人每天都要饲养,并定期打扫猪圈。
养10头猪需要这个人更多的时间上的投入。
养100头猪需要多少人?根据调查得知,一到两个人已经足够。
年净赚2万元,远远超过外出打工的收入。
第三、资金。
100头猪的成本是9万元,加上猪舍就需要十万元以上的投入,但猪舍是一次性投入,可以在许多年内收益。
像这样的一笔资金,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即使这些已经依靠养殖富裕起来的农户,也是通过逐年投资的方式逐步扩张起来的。
第四、技术。
养殖业需要的技术,主要是饲养技术和防疫技术。
简单的技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且可以在养殖实践中逐步提高技术水平。
第五、市场销售。
养10头以下的时候,几乎不需要对外联系销售渠道,一般情况下,都是农民在家里等着出售。
当养到100头猪的时候,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等别人找上门来销售,这种情况下,价格稍微低一些。
第二种方式,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也值得为一百头猪支付一定的销售成本,就需要自己联系销售渠道。
整个说来,销售是否顺畅与市场大环境有关。
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有货是不愁卖的。
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也能卖掉,但是价格肯定下降,甚至有可能会造成亏损。
第六、市场信息和预测技术。
这个因素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个制约因素,需要灵活的头脑,多方面的信息来源,对信息选择判断的能力以及对市场行情预测的能力。
养猪业在半年之内可以获得收益,因此至少需要有半年之内行情变化的预测能力。
这种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幅度地减少风险。
第七、风险意识、自信心和理性主义。
自信心是在面对风险时对自己能力的确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更不是赌徒式的赌博心理和侥幸心理,而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和对市场进行预测基础上的自信。
理性主义就是精打细算,是在投资和消费上的理性态度。
从这些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情况来看,他们在规模扩张上大都不是一次扩张的,而是逐步扩张的,从10头猪发展到20头,积累一定资金之后再扩张到50头,再积累一定的资金后扩张到100头。
这样投入部分的风险相对于他们的家庭资产来说就比较小了。
家庭资产只有几万元的农户,如果一次性投资几万元,这个风险是比较大的。
而对于家庭资产几十万元的户来说,投资几万元的风险是相对较小的。
家庭资产越多,这个几万元的投资在家庭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这里有一个风险率的问题。
风险率是投入部分占家庭资产的比例。
同样投资十万元,对于一个百万家产的人来说,风险率是百分之十;对于一个家产十万元的家庭来说,风险率是百分之百。
所以,逐步投资应当属于比较理性的选择。
第八、坚忍不拔的精神。
从这些人发展的历史来看,他们很多人具有一种不怕输的坚韧精神。
如南平镇的刘敏,2001年秋天开始建立养鸡厂,购进6600只鸡苗,因为环境技术条件差,小鸡在38天后得了疫病,一夜之间死亡过半。
第一次养鸡以失败告终。
“考虑再三后,又购进1800只鸡苗和40头仔猪,获得第一笔利润。
然后又进了8000只鸡苗,但是时不济我,偏偏遇上禽流感,鸡价一落千丈,刚从外地买来的11头原猪也接二连三地生病,我又一次陷入困惑之中。
算一算,半年下来,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赔了好几万,真是欲罢不能,欲哭无泪,欲求助无援,后来在别人的启发下又坚定了搞养殖的信心。
”(摘自南平镇的分户报告)在上述多种因素中,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是技术层面的,包括土地、人力、技术、资金、市场销售渠道、信息和预测技术,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因素,包括风险意识、自信心、理性主义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上述两方面的因素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强化的。
在技术层面上所获得的因素越多,在精神层面就越充满自信,越敢于冒险,越理性主义。
在技术层面上所获得的越少,人就越不自信。
反过来,一个人越是充满自信,越是敢于冒险,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就越有利于解决,就越有办法解决。
如果没有自信心,没有冒险意识,碰到困难就止步不前,那么,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就越难解决。
我们认为,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加重要。
世界是靠人改变的,人是靠思想和精神改变的。
从生理角度说,这些致富者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是精神上的不同造成了行为方式和富裕程度上的不同。
我们这些年所举办的培训班都是技术培训,没有或者很少有在精神和思想上对农民进行培训。
因此,如果广大农民没有这种精神,他们即使掌握了一点技术,依然还是不敢试,不敢闯,不敢前进。
如果想使农民闯过规模这道关,就必须培养资本家那种逐步扩大再生产的精神,培养风险意识、自信心、理性主义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相当一部分农民是在实践和打工过程中获得这种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