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陈嘉谟.本草蒙筌[M].王淑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5.[6]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87卷·本草汇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30.[7]杨国祥,吴宗柏,金建民,等.滇南本草附方的研究[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9.[8]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39卷·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9,55.[9]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68卷·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9.[10]彭静山.药笼小品[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4.[11]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76卷·药镜[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6.[12]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71卷·分部本草妙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21.[13]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92卷·本草详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24.[14]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158卷·本草求原[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9.收稿日期:2011-03-20作者简介:高长玉(1971-),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方剂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
[15]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78卷·本草纂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1.[16]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96卷·药品辨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50.[17]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349卷·本草通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0.[18]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121卷·本草述钩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96.[19]马子密,傅延龄.历代本草药性汇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516-521.[20]佚名.食物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1.[21]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22,223.[22]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13.[23]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56卷·本草发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20.[24]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12卷·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06,307.[25]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104卷·本草经解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4.[26]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112卷·本草三家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18.古人诊脉非一道今世惟宗寸关尺高长玉,王秀珍,李大然,毛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脉诊,为中医四诊中切诊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古有诸多的诊察方法,而今世独以寸口诊法最为常用。
阐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寸口诊法的诊察原理、优势所在、临床应用价值,并纠正了两种对脉诊的错误认识,强调了临床诊察疾病要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脉诊;寸口诊法;诊察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四诊合参中图分类号:R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11-2194-02脉诊,为中医四诊中切诊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诊断学精华之一,可以说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脉诊古有十二经遍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寸口诊法、按虚里诊法等等,而后世则以寸口诊法最为常用。
那么,为何寸口诊脉法能够取代其它诸多诊脉方法而流传至今,其究竟有多大的诊断意义,我们应如何看待此诊法,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看法。
1其它诊脉方法概述1.1十二经遍诊法十二经遍诊法即对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中一处浮露或较为浮露的具有代表意义或便于诊察的动脉进行诊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是名符其实的遍诊法。
此种诊脉法可以诊察十二经脉及相关脏腑的病变,但过于繁琐,诊察极不方便。
1.2三部九候诊法《黄帝内经》是记载“三部九候遍诊法”现存最早的古医籍。
在《素问》中有《三部九候论》一篇专论此脉法。
其它还有《八正神明论》、《离合真邪论》、《调经论》、《疏五过论》也在不同程度上论述或提及了本脉法。
三部九候遍诊法的切脉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而三之,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法。
三部九候遍诊法的临床诊断意义主要有3方面:(1)察众以决死生;(2)察独以处百病;(3)察后以知轻重。
总之,通过三察而最终使三部九候脉法起到“以决死生,以调虚实,以除邪疾”的作用。
由于三部九候诊法较之十二经遍诊法要精简且富于理论,另外又由于切诊部位较之简单,因此这一方法在《黄帝内经》时代相当盛行。
1.3人迎寸口对比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是取阳明经之人迎脉与太阴经之寸口脉两个部位进行诊察,并对两个部位脉象的大小盛衰进行比较,以诊察疾病,测知预后情况,判断人体生理、病理状态和疾病的阴阳、表里性质。
人迎寸口诊法是在寸口脉完善之前,以少数脉位相互比较从而诊察全身变化的诊脉方法之一。
1.4按虚里诊法虚里诊法是指通过触按虚里部位的搏动情况,以测知宗气盛衰,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一种诊法。
虚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
由于虚里位于胸前,诊察不便,又受到古代男女有别封建思想的影响,此诊法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后世多用于儿科诊疗。
由此可见,以上几种诊脉方法是确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但却为何为寸口诊法所取代呢?笔者认为,这些脉法至少有两个弊端:(1)诊察部位过多,遍布周身,诊察内容繁琐,费时费力。
(2)当时道德因素,封建文化及伦理观念对众多诊察部位有很大限制作用。
2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始见于《黄帝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王叔和的《脉经》。
其具体诊脉部位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在腕部桡动脉搏动明显处。
关于此诊法,《难经·十八难》有详细论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中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1]。
这段经文说明,寸口诊法也分三部即寸关尺,每部加之浮中沉不同指力的运用,遂成九侯,也就是说寸口诊法借用了三部九候遍诊法的“三部九候”的名称及划分方法,可以看作是三部九候遍诊法的一个缩影。
那么,为什么仅靠寸口这一个部位能够反映出五脏六腑的病变?对此,在《素问·五脏别论》中有详细论述:“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原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便见于气口”[2]。
可见,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五脏六腑的气血变化均可影响到肺经而反映于寸口。
再者,《素问·经脉别论》又曰:“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2]。
这段经文说明,肺朝百脉,全身气血循行流经肺脏,汇聚于寸口,寸口为脉之大会,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变化都会体现于寸口。
因此,诊察寸口就可判定平、病、死脉,进而推测生死预后。
由上述可见,寸口诊法取代其它诊脉方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寸口诊法符合中医理论,通过诊察寸口确能诊断疾病;其次,寸口部位覆盖组织较薄,脉动明显,其下有桡骨衬托,便于切诊,不存在其他诊脉方法动脉不易显示或切按不便等缺点,并且诊察部位单一,简易省时;再次,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道德伦理观念制约,尤其对妇人诊脉,医生更不便采用三部九候等其它诊脉法。
如明代医家李梃曾曰:“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3]。
张景岳亦云:“今富贵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有以锦帕蒙其手者,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尽切脉之巧”[4]。
诊手腕寸口动脉尚需如此,那么,切摸足背、触循脖颈,又成何体统。
正如廖平所云:“妇女足趾亦不可取”、“以手扪妇女喉颈,亦属不便”[5]。
而象十二经遍诊法、三部九候遍诊法、虚里诊法等,就更不可思议了。
因此,脉诊在流传发展过程中,由寸口诊法取代其它诊脉方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3脉诊的临床应用价值从前面论述可知,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早在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就有着详细记载。
寸口诊法能从当时广为应用的众多诊脉方法中脱颖而出,并能流传至今,其应用价值可想而知。
但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诊断方法,使其在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纠正两种对其错误的认识:其一,认为诊脉,全靠医生手指灵敏的触觉来体验,因此,要准确地分别部位和脉象具有一定难度,即王叔和在《脉经》中所说:“脉理精微,具体难辨”。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6]。
同时,由于脉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时并不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因而产生了困惑,对脉诊的临床诊断价值有所怀疑。
其二,片面夸大脉诊的作用,将脉诊神化,认为医生凭脉可以诊断任何疾病,只有从脉诊中诊察疾病才是中医,才是神医,而忽略了其它诊察方法的应用。
这两种认识都是极为片面的,产生这两种观点的人并未学会中医,学懂中医。
从前面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脉诊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之上的,所以它根本不可能等同于那些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巫医神术。
同时,中医学理论最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诊脉确实是中医诊断的宝贵经验,但它不可能是万能的。
所以,《黄帝内经》认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2]的同时,又叮咛道:“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2]。
而《医门法律》亦云:“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7]。
《四诊抉微》也说:“然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8]。
以上均强调临证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把望、闻、问、切结合起来,四诊合参,不可偏执。
总之,我们应正确地看待脉诊的应用价值,在临床诊断时,要做到四诊合参,无遗巨细,方法愈多,诊断愈明。
同时,也应认识到,脉诊是一门精巧的技术,必须钻研理论,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体会,才能充分掌握与运用。
参考文献[1]滑寿.难经本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1.[2]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78,139,102,98.[3]李梃.医学入门·习医规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88.[4]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6.[5]廖平.廖平医书合集·人寸诊补证[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8.[6]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喻昌.医门法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6.[8]林之翰.四诊抉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