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思考

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思考

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思考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推进,网络已经成为除电视,广播,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当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17号在京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互联网络以其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广的开放特性,使得网络名誉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网络名誉侵权隶属于传统的名誉侵权,但是和一般的传统名誉侵权还是有区别啊,通过网络对权利人的名誉造成更广范围的侵害,更大程度的精神伤害。

本文旨在探索对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研究。

关键词:网络名誉名誉侵权目录一、网络名誉权概述1.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2.网络名誉侵权的特征二、对于网络侵权的司法认定1.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2.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认定三、关于我国现阶段网络名誉侵权相关的立法现状四、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保护1.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2.完善对于网络名誉权保护的法律立法3. 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言论五、结语六、致谢一、网络名誉权概述名誉,是指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所受的社会公众的客观评价。

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属于公民的人格权,享有的维护自身权益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公民享有自己的应有权利,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当权利人的名誉权受到损害时,权利人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

网络名誉权是指公民在网络环境下对其名誉权的维护的权利,实质等同于一般的名誉权。

名誉侵权,是责任人对受害人的名誉权造成损害,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一般对名誉权的侵害方式主要为侮辱,谩骂,诽谤。

对权利人名誉侵权的形式有各种各样的,有口头的,书面的,还可以通过一些媒介比如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

随着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上名誉侵权的问题越来越多,不胜其烦,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索网络名誉侵权以及对于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思考。

1. 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长足进步,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络用户更是越来越多,每年都呈快速的增长模式,其中年轻人占有很大比重,人们通过互联网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便利着自己的生活,通过互联网络购物,交易,聊天,了解外界信息等等,实现不出户边知天下事的梦想,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网络在方便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垃圾信息遍布,网络虚拟世界令一些人们迷失,其中违法犯罪活动也日益增多,网络侵权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互联网络的高度包容性,对一些网上发布信息者考核很宽松,发布者可以任意发布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很容易让阅读者混淆视听,无意或有意间损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主要为对第三人的名誉侵权。

由于缺少相应的网络监督,使得网络名誉侵权越来越多,对第三人名誉侵权的信息散步的来源难以追踪,让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和网络的空子愈发猖獗,不断的侵害第三人的名誉权。

法制建设相比较西方国家和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是较为滞后的,现有的法律对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规定,以及对于网络侵权惩治的各项规定,基本上都是存在单一的部门法或者司法解释当中,还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保护网络名誉权益,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千奇百怪的网络侵权行为不断出现,现有的法律条文已经满足不了现实生活的需要。

网络监管存在漏洞,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用户日益剧增,发布信息量也是无穷无尽,而网络监管部门人力不足,无法准确的辨认真假信息,使得垃圾信息遍布,更无法及时的删除违法虚假信息,从而造成权利人网络的合法权益遭到妨害。

2. 网络名誉侵权的特征(1)网络名誉侵权易扩散,传播广。

由于互联网络的高度包容性以及自由性,过于繁多的信息使得网络服务运营商,网络监管部门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过滤虚假垃圾信息,这就让侵权言论钻了时间的空子,在被发现和删除之前得到阅读,由于互联网络的特性,极易迅速传播扩散,往往在短时间被网络用户浏览,转载,传播,对第三人名誉造成侵害,造成严重的精神危害,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性使得网络名誉侵权的后果难以估算。

(2)对于网络名誉侵权的侵权行为人越发难以确定。

在常规的名誉侵权案件中,侵害人通常使用谩骂,侮辱等常规方式,所以司法机关通常比较容易认定,能够查清案件事实,而网络名誉侵权案件却难以界定责任者,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查找直接散步者,初步发贴者责任者以及散步者对侵权行为造成的侵害分别承担责任。

但实践中,很难找到侵权言论的初步散播者,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对网络侵权案件的技术侦查耗费成本颇高,一般的网络侵权的受害人难以承受鉴定的费用。

就侵权责任人者而言,除了侵权言论的发布者,也可能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平台构建者。

同时,还有一些非商业性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他们为一些网络用户提供一些免费的网址链接,有的网络名誉侵权言论可能通过这种途径得到了传播。

对于除侵权言论发布者以外的责任人,只有没有按照法律进行应有的监管,审核义务,或者被害人通知其删除相关侵权言论时相关责任人拒不采纳时才能根据有关法律使其承担相应的侵权连带责任。

所以就网络侵权而言,对于侵权责任人的搜索有很大的难度。

(3)网络名誉侵权面临诉讼程序上的难题。

互联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页面内容具有可变性,内容可以随时变更。

对于侵权言论而言,属于电子数据,很容易在被认定侵权的过程中被修改和篡改,即使侵权言论被下载打印,其真实性也无法得到承认,必须要借助相关部门的证据保全。

但这样所需时间也比较耗时,侵权言论还是很容易得到篡改。

而且,侵权言论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网络链接的自由转换等等,这给司法机关对侵权言论的行为地难以界定,单纯的证据保全难以保证网络名誉侵权民事诉讼的案件要求,很难保证对第三人名誉权的维护。

所以对于网络名誉侵权案件的诉讼审理进程非常缓慢。

二、对于网络名誉侵权的司法认定1. 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为侵权行为,主观过错,因果关系和损害结果四个方面,而网络名誉侵权属于侵权行为的一种,所以其构成要件和一般侵权侵权的构成要件是差不多的,主要为传播散布的违法行为,行为人主观故意,造成了网络名誉的侵害结果,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对网络名誉进行妨害侵权的违法行为。

和传统的侵权一样,侵权行为都是构成网络名誉侵权的前提,侵权行为人必须发布或者传播了相关的侵权言论,所以该行为需要为第三人所知道了解;侵害行为是一定要对确定的公民或者民事主体进行侵权行为,其主要内容必须要是侵害权利人的荣誉权,即该内容具有损毁权利人的名誉,使得权利人的荣誉权在社会生活中的评价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即行为人关于侵害权利人的网络名誉必须是公开的或者说为第三人所知道明白的,如果是自己发泄情绪自言自语根本不构成此要件。

侵害网络名誉权的具体方式有:一是指对权利人的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进行侮辱、诽谤、谩骂;二对法人进行网络名誉侵权,即指向"虚拟主体",对其背后的民事主体进行侮辱、诽谤。

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侵权所不同的是,一般侵权存在暴利侵权,妨害名誉,而网络名誉侵权则不存在暴力侵权问题。

(2) 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

在网络名誉侵权中,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也是必备条件,是行为人是否对第三人构成网络名誉侵权的前提,此要件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有过错的,如果行为人在散步过程中只是善意的,不知情的帮忙转发,其实不构成此要件的。

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人民享有一定的言论自由,但是网络言论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自在的网络评论会不由自主的和他人的合法权利进行冲突,这就牵扯到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名誉权的平衡问题。

在网络上,当公民言论自由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考虑网络所影响的网络用户是不确定的群体,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广泛出现,对网络上是否能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会不会构成对他人的名誉权造成不法的侵害,也应该进行法益衡量,应该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当时身份、所发布言论的具体语境和相关内容、网络受众的文化水平等自身情况、言论所引发的或者可能引发的具体后果等加以判断。

网络给予人们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网络名誉侵权的负面问题,因此,对于网络言论自由应该是有度的自由,在法律范围许可下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与保障公民网络名誉权应该把握好平衡,因此,对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种是遵从法律规定,对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加以法律的制裁,充分保障公民的网络名誉权不受第三人的不法侵害;二是只有主观上存在过错的行为人才构成网络名誉侵权构成要件之一,合理的言论自由是受到保护的,一定程度上也保证的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

(3)网络名誉权侵害结果的出现。

侵害结果是网络名誉侵权的重要因素,只有损害结果的发生才能让行为人受到法律的制裁,网络名誉侵害结果主要为权利人的名誉受到贬损,贬低,使得公众对于权利人的认同度降低,社会地位下降,从而引起的由于行为人的侵害造成的精神损失和相应的财产损失,在权利人维权的过程中,只有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则网络名誉损害结果存在。

对于没有出现损害结果,即行为人的行为并没有导致损害结果出现的不构成此要件。

(4)网络名誉侵权的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俗话说什么样的因种着什么样的果,在网络名誉侵权中,满足前三种情况还不足以判定行为人对权利人构成网络名誉侵权,网络名誉侵权的损害结果必须与侵权行为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实施的对权利人的名誉侵害行为,却由于种种原因让权利人的网络名誉没有受到相应的损害结果,则对于行为人来说是不构成对权利人的网络名誉侵权的,即行为实施违法侵权行为,没有导致侵害结果出现的,则不构成网络侵权,只有行为人实施了违法侵权行为,并且导致了损害结果即社会地位下降,名誉遭到贬损的出现,一般认为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构成网络名誉侵权。

2. 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认定(1)民事责任网络名誉权属于公民的名誉权的一种,所以对网络名誉侵权的民事责任参照一般的名誉侵权认定其民事责。

而一般对网络名誉侵权属于民事责任。

这里刑事责任不予探究。

《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1993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