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优秀论文——徜徉于舞蹈中
不知不觉就到了第18周,最后一节舞蹈鉴赏就这么上完了——本学期的舞蹈之旅到站了——引言
身为女生的我天生男相性格,总觉得各种肢体表演(尤其是舞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忸怩,然而在学期文化素质选修课中,我却凭着一股自己也说不清的冲动选择了——舞蹈鉴赏,并且很幸运的中选了。
第一节课上,路老师就以独特的活泼风格为我们介绍了本课程的大纲,带我们踏入鉴赏舞蹈的艺术之门。
许是路老师轻松幽默的教学与我观念中严肃刻板的舞蹈课堂大为不同,我渐渐地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渴望进一步了解对我来说还颇为陌生的舞蹈世界。
我甚至想:既然我不会跳舞,那么就让我在这课堂里尽情徜徉吧。
身虽不动,心有所动,dance in mind也是极好的。
在之后的课堂里,我便在老师的引领下领略了东西方舞蹈的不同魅力。
从《吉赛尔》、《天鹅湖》、《天鹅之死》、《堂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年轻人与死亡》,从《霓裳羽衣舞》、《踏歌》、《谢公屐》、《千手观音》到《小城雨巷》,从西方到东方,从独舞到群舞,从古典到现代,我彻底被舞蹈艺术所折服。
这翩翩起舞中,表现的不仅仅是人体的柔韧与美丽,另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有的更是引发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与质疑。
词典解释有云:“舞蹈是一种动态的人体形象流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舞台艺术。
”舞蹈之美无处不在,蕴藏于那一系列的动作、韵律、表情、构图、音乐、构图、舞美、服装之中。
舞蹈鉴赏包括三个要素,鉴赏主体、鉴赏客体以及鉴赏中介。
对于深谙舞蹈鉴赏之道的人来说,鉴赏舞蹈表演是一种视听觉的高级艺术享受。
实在不敢说自己是个合格的舞蹈鉴赏者,但是我的确乐于欣赏舞蹈,感受曼妙舞姿,进而感知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本课程中,我领略过梦幻的欧洲芭蕾,欣赏过典雅的中国古典舞和多样的民族民间舞,也观看过印度舞蹈,对于西方舞蹈,我想,还是芭蕾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舞蹈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和芭蕾舞。
芭蕾源于意大利宫廷,繁荣与法国,鼎盛于俄国,1851年亨利三世皇后的妹妹玛格丽特的结婚庆典上上演了第一部真正的芭蕾——《皇后喜剧芭蕾》,此后又有了《吉赛尔》《仙女》等浪漫主义芭蕾,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更是经典的芭蕾剧目。
芭蕾舞演员表演时姿态优美,每个动作都是那么的精致,空中击腿、挥鞭转、旁腿转,各种高难度动作令人目不暇接,穿着洁白纱裙的女演员与身穿紧身裤的男演员用美到极致的肢体语言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只是,我不禁想到,在这美的背后,芭蕾演员们承受的痛苦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吧,尤其是穿着足尖鞋的女演员们,这足尖上的优雅岂是轻易得来的?
不仅仅是芭蕾,所有舞蹈背后都承载着演员们的汗水、编导的辛勤耕耘,正是这样,作为观众的我们更应该尊重舞蹈,文明地欣赏舞蹈。
对于未能“抢到”票观看中央芭蕾舞团6月1日在我校本部的精彩演出,我任然很遗憾,毕竟这样的机会不是经常有的。
谈了这么多自己对舞蹈的直观感受,下面我就《谢公屐》与《天鹅之死》这两支舞蹈浅谈中西方舞蹈差异的对比。
首先来谈一下《谢公屐》。
可以说,这个节目是女踏歌的姊妹篇,也可称之为“男踏歌”。
李白有诗云:“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编导孙颖有感于此,便借此典故,参考汉代上层社会文人雅士“以舞相属”的社交舞风,编创了《谢公屐》
这个节目。
大幕伊启,深邃悠远的古筝弦音从远方飘来,几位文人墨客从侧幕走出,似在品味山间美景。
该舞以浓郁的山水画风格揭开序幕,从时代特征、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气质以及民族审美情感入手,以舞蹈为文化表现形态,表现出“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出”的审美精神,再现了洒脱不羁、风骨独特的魏晋名士形象。
道具上,以铃铛为木屐响底的创意,更是大大提高了舞蹈的技术难度,同时也把舞台效果与艺术效果完美结合。
当真让观众体验了“信口长歌君莫笑,共与诸君乐陶然”的洒脱境界。
不同于《谢公屐》,芭蕾舞《天鹅之死》展示的是另一种风情。
皎洁月色下,身负重伤的白天鹅哀伤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立起足尖,坚持不懈地尝试飞离湖面。
生命呼唤着她与死神奋力拼搏,终于,她奇迹般地展翅旋转而飞了,生命的光辉再度闪现,只是不久,白天鹅便缓缓屈身到底,她在颤抖中尽力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际,表达了她强烈的生的渴望,最终,她闭眼默默死去。
以负伤天鹅垂死时的不懈抗争,表达了人类在遭遇厄运时的顽强与不屈。
从这两支风格迥异的舞蹈,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舞蹈之间包含的文化差异。
一、群体中的自我——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在中国的舞蹈当中,无论是民族舞还是古典舞,往往是群舞,《谢公屐》便是一例。
而在整个群舞当中,通常有一人在前方领舞,其余人则围绕四周或于后方,队形不断变化,错落有致但井井有条,每个舞者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位置,舞出在其位置上应有的动作。
判断一个舞的好坏要根据所有人的配合情况,而判断一个舞者的好坏则根据其是否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完成了自己应当完成的动作。
整个舞蹈结构严谨,编排细致,每个人都是舞蹈的一部分,但都不是全部。
西方的芭蕾舞长于展现人物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因而常常以独舞形式出现,《天鹅之死》便是如此。
西方舞蹈中当然也有群舞,但在这些群舞中,无论是舞蹈演员的位置还是动作都没有那么复杂,领舞和群舞除了位置上存在着差别,舞蹈动作往往一样,但个性化色彩浓重。
这就显示出了中西方文化心理的极大区别。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情境中的个人,人们自我的显现是发生在与他人接触当中的,即所谓的“对他而自觉为我。
”因而如何群体中的自我观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点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概念,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高的人往往看重社会群体中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谐VS冲突
中国舞蹈的基本人体动作尽可能地表现对大地的眷恋,而西方舞蹈的一切肢体动作是为了挣脱地心的引力向上升腾。
中国舞蹈的代表动作水袖、三道弯、拉山膀、卧鱼,则强调“拧、曲、圆”的动作形态,其中又以“圆”最为有代表性,圆的含义既包括舞者在舞台上上的动作轨迹,又包括舞者身体线条的流畅,还指中国舞蹈中“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重要原则所造成的一种空间上的圆融动态感。
而在舞蹈的其他方面,不论是舞蹈演员间不同动作繁复而又错落有致的配合,舞台结构上的对称美,到处都给人一种和谐,没有一点尖锐的感觉。
而西方舞蹈强调“开、绷、直、立”四大原则。
其中又以开为主要原则,“开“主要指腿的外开性,舞者通过胯部的外开导致了收腹,使得芭蕾舞演员的基本体态挺拔舒展,能够做出一些正常情况下难以作出的动作。
芭蕾舞更多的强调出人体的舒展与开放,其基本形态即强调人体在外部空间的延展性,绷起足尖的跳动也几乎成为了芭蕾舞的代表词。
通过挑战人身体的
极限来展现力与美。
而舞蹈的情节也常常具有强烈的戏剧,舞台结构上也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审美心理——意境VS形象
正如中西方绘画的理念大相径庭,中国绘画讲求意境与神似,一片留白即可给予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西方绘画则讲求形象与形似。
中西方的舞蹈的创作理念也同样有着这样的不同。
中国传统舞蹈的舞蹈动作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当中“得意忘象”的思想,将感情委婉地融入到了动作当中,追求气韵,强调以意为师,以神领行,以形传神。
舞蹈中构成了刚柔相济、形神统一、文质步重的美学特征。
因而,舞蹈的动作可能并没有很强的形象性,而是以一些象征性的动作来反映舞者的内心世界。
于是,观看中国传统舞蹈也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每个人从中所看到的精神是不同的。
相较于中国舞蹈而言,西方舞蹈的动作则更具有形象性,常常是对于真实生活中动作的模仿及其演变,强调真实。
在这个过程中着力突出人体的美,这无疑是西方人固有的审美中对于真实、形象的追求。
此外,中西方的人性观也在舞蹈里得到体现,我们崇尚完美无瑕的人格二西方坦然体现真实有瑕疵的人格;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也展示在了舞蹈里:一个含蓄内敛,一个则外向奔放。
以上种种便是我这一学期来在舞蹈鉴赏这门课里学到的、感悟到的。
课程虽已结束,我的舞蹈鉴赏之路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