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作家簡介1、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
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
1955年由於受胡風事件的牽連,遭到兩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間,又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
70年代初,創作了不少詩歌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華南虎》《悼念一棵楓樹》《半棵樹》等。
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自選集《蚯蚓和羽毛》等。
2、張抗抗性別:女出生年月:1950年7月出生地:浙江杭州籍貫:廣東新會張抗抗,女,1950年7月生於浙江杭州,祖籍廣東新會。
70年代末至80年代,張抗抗先以《淡淡的晨霧》、《夏》榮獲全國優秀中篇、短篇小說獎,後又以《愛的權利》、《北極光》等短篇、中篇,引起評論界廣泛爭論,遂成為“知青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代表性人物。
進入90年代後,張抗抗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因以不同的藝術方式表現了獨特的人生洞察、歷史反思和情愛探幽,作品分別成為新時期文學雅俗兩極的重要作品,深受文壇內外的好評與歡迎。
張抗抗的作品主要集子《張抗抗自選集》(5卷本),此後還有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散文隨筆近40種。
部分作品被譯成德文、法文、英文、日文、俄文在國外出版。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作品:《赤彤丹朱》《張抗抗》《沙之聚》《張抗抗散文自選集》《情愛畫廊》《永不懺悔》《張抗抗知青作品選》《地下森林斷想》《故鄉在遠方》《分界線》《城市的標識》3、葉聖陶(1894-1988),原名紹鈞,字秉臣。
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1912年中學畢業後,因家境清貧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
五四運動前參加了李大釗、魯迅支持的“新潮社”。
1921年,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我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
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我國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
1923年,葉聖陶進入商務印書館,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並主編《小說月報》等雜誌,同時繼續文學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和大量短篇小說。
4、李漢榮,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散文佳作入選全國中學語文課本。
先後出版詩集《駛向星空》(陝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獲陝西省作協第八屆505文學獎最佳作品獎)、三卷本文集《李漢榮詩文選》(由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詩歌卷《母親》、《想像李白》,散文卷《與天地精神往來》)。
發表於1995年的散文《山中訪友》、入選教科書初中語文課本(初一,上冊),發表於2002年的散文《黑夜裏的文字》入選《中學生課外導讀》。
5、蘇雪林(1899~1999)現代女作家、文學研究家。
曾用名瑞奴、瑞廬、小妹,又名蘇梅,字雪林,以字行。
筆名綠漪、靈芬、老梅等。
原籍安徽太平,生於浙江瑞安。
她的著作頗豐,其中有小說散文集《綠天》,歷史小說集《蟬蛻集》,自傳體長篇小說《棘心》,散文集《屠龍集》,散文評論集《蠹魚生活》、《青鳥集》,歷史傳記《南明忠烈傳》,回憶錄《文壇話舊》、《我的生活》、《我與魯迅》,戲劇集《鳩羅那的眼睛》,專著《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中國文學史》,古典文學論著《唐詩概論》,論文集《蠹魚集》,以及《蘇綠漪佳作選》、《蘇雪林選集》等。
6、桂文亞(1949-)當代女記者、作家、編輯。
1949年生於臺北,原藉安徽省貴池縣人。
出版的主要作品集有《幽默筆記》《思想貓》《兩代情》《媽媽手記》《思想貓遊英國》《班長下臺》《長著翅膀遊英國》《美麗眼睛看世界》《二郎橋那個野丫頭》《哈瑪!哈瑪!伊斯坦堡》、《來和小羊羔照個相》等。
7、史鐵生(1951—),北京人。
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
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8、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
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
散文集《窗》、《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其中,《竊讀記》被選為高中語文第九冊,《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為初中七年級下冊課文。
相關作品介紹: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血的故事》散文:《吹簫的人》、《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童年·駱駝隊》、《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竊讀記》。
代表作:《城南舊事》。
9、何其芳(1912—1977),詩人,文學評論家。
四川萬縣人。
北京大學畢業。
著有詩《我們最偉大的節日》,詩集《預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畫夢錄》等。
文藝論文集《關於現實主義》、《論〈紅樓夢〉》、《關於寫詩和讀詩》、《文學藝術的春天》等。
10、王蒙,當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於北平。
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
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著有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暗殺—3322》、《季節三部曲》(《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中篇小說《布禮》、《蝴蝶》、《雜色》、《相見時難》、《名醫梁有志傳奇》、《在伊犁》系列小說,小說集《冬雨》、《堅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詩集《旋轉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王蒙中篇小說集》、《王蒙選集》、《王蒙集》,散文集《輕鬆與感傷》、《一笑集》,文藝論集《當你拿起筆……》、《文學的誘惑》、《風格散記》、《王蒙談創作》、《王蒙、王幹對話錄》,專著《紅樓啟示錄》,自選集《琴弦與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11、葉君健(1914~1999)中國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
筆名馬耳。
湖北紅安人。
1937年出版用世界語寫作的短篇小說集《被遺忘的人》。
用英文寫成長篇小說《山村》,描寫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山村中的農民帶著陌生和惶惑心理捲入革命浪潮,還寫了《它們飛向遠方》和短篇小說集《無知的和被遺忘的》。
70年代後完成長篇《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描寫自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四運動期間中國社會的大變動,展示了從農村到城市的階級鬥爭的場景。
他最主要的翻譯作品為《安徒生童話全集》。
12、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漢族。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散文集《隨想錄》。
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
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
短篇小說以《神》《鬼》《人》為著名。
13、王願堅,(1929~1991)中國電影編劇、小說家。
1929年生,山東諸城人。
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另一部重要劇本《四渡赤水》創作於1983年,他的四個劇本(另兩部是《映山紅》、《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這一主題。
14、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
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
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
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15、笛福(約1660~1731)英國作家,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
1719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同年又寫了續篇。
晚年開始發表海上冒險小說、流浪漢小說和歷史小說。
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自由”,發揮個人才智,勇於冒險的精神。
其他小說有《辛格爾頓船長》《摩爾•弗蘭德斯》等。
16、江奈生·斯威夫特(1667年11月30日-1745年10月19日)英國-愛爾蘭作家。
諷刺文學大師。
主要作品:《書的戰爭》(1704)《一只桶的故事》(1704)《斯特拉日記》(1710-1713)《布商的信》(1724,1725)《格列佛遊記》(1726)《一個溫和的建議》(1729)16、馬克吐溫,美國作家。
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
馬克·吐溫是其筆名。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裏·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馬克·吐溫發表了一些遊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