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调查报告学校:我的大学学院:我的学院专业:机械设计班级:2013班小组成员:甲乙丙丁等完成时间:20130409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以青年参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利用业余时间, 结合自己的知识技能、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的援助。

在自觉、自愿基础上, 参与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大学生实现了自身价值,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锻炼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服务能力等整体素质,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可见,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开展好此项活动意义重大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心态及存在问题,为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力度,丰富动员方式和手段提供决策参考,更好地调动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激励青年深入基层锻炼,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三、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情况1、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与对志愿服务意愿志愿活动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再不记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

调查显示,多数被调研对象在校学习期间都有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

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占到80%,没有志愿服务经历的仅有20%。

在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中,有86%的同学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服务,不确定的人数为14%。

在没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同学中,愿意开始参加的同学有78%,不确定的有22%。

而且在所有被调研对象中有9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参加志愿服务。

由此可见,当今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与认可。

2、从事的志愿服务情况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情况。

每次志愿服务时间在2-4小时的居多,占到44%,2小时以下占到22%,长时间(4小时以上)约占16%。

关于志愿服务方式,集中一段时间参加与时间分散但比较有连续性的参加所占比重相当。

由图7很明显的得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利用的时间基本为双休日,课余时间与节假日(包括寒暑假)。

能做到只要有需要任何时间都可以的同学比较少。

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分配是比较合理的,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及节假日,每次志愿服务时间多在4小时内,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还值得欣慰与鼓励的是很多同学都是有连续性的参加志愿活动。

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内容中,大型会展、大型运动会等活动服务、环境保护与美化服务、帮助孤、寡、老、残疾人的服务、支教服务为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大学生主要都是从是这些方面的志愿服务。

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要指导思想是“出人力,献爱心”。

帮助孤、寡、老、残疾人的服务一般都是在社区、敬老院、疗养所等地方,会展运动会等的志愿者有统一组织,也就是说志愿者是不需要花费额外费用的。

在高校志愿组织自身运转资金完全依赖学校拨发有限的活动经费、而志愿者服务完全免费甚至要自贴路费的情况下, 进行成本较低的志愿服务成为必然。

分析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服务内容,除支教外,都没有对志愿者有特别的要求,最典型的如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这也就不能将大学生志愿者与一般的社会青年志愿者区分开,也就是说,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优势。

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调的体现。

要想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解决好这一问题会有重要作用。

在志愿服务活动主要组织者中,学校遥遥领先,其次是政府系统、工青妇系统、志愿者协会、非政府非盈利等组织。

在大学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的调查中,认为非常重视的有12%,认为比较重视的有60%,认为不太重视和不重视的分别有24%和4%,这说明大学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重视的。

上述两图反映出了大学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支持,也说明大学在志愿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因素在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中,有52%的同学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有阻力,即有大约一半同学是感到有阻力的。

比较可知,无论参加过还是没参加过志愿服务,共同的阻碍因素都是时间,而且时间因素,与个人生活或学习相冲突都是最重要的原因。

不同点是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未参加志愿活动,其阻碍因素是经济和法律的所占比重很小,而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同学,感到有经济阻力和法律不完善的比重却很大。

这很能反映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由此看来,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经济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争取更多的法律支持,完善法律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也是一个需要努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未参加过志愿服务同学反映的主要阻碍因素还有学校社会提供的机会少,没有感兴趣的;宣传力度小,没有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很多志愿服务活动过于形式主义等。

这些都是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欠缺的东西,是我们需要改善的地方。

社会因素的不利影响在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只有提高自身内在素质。

志愿者这一概念首先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人的主观意愿是积极地。

如果出现偶尔个别的不用心可能有其个人素质有关,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溯其根源应该是跟所处的环境有关,这里是指志愿者的团队气氛,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团队的领导者能否激发出团队成员积极踊跃的意识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次,要求参加人员要对所参加的项目,有深入的了解,既然都是大学生了在文字方面的理解应该不成问题,那么必然在于宣传了,志愿活动的宣传中出现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就容易造成这一活动内在意义的被误解。

最后,要求这一活动的结果一定要使参加者有所收获,至于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收获(对于志愿这一类的活动精神上的收获显然尤为重要)就取决于志愿活动的策划了。

不能说活动结束后团长一拍手说解散就没了。

五、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用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54%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对被帮助者非常有帮助且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46%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帮助,但帮助不大,可有可无,没有同学认为无帮助且有负面作用。

这说明志愿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

同学们认为做志愿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有利于找工作;实现个人价值,让生活更加充实;2、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3、将爱传播到社会,号召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等。

简单来说就是服务他人与锻炼自己。

做志愿者的作用也就是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总的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方面, 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肯定奉献价值的同时, 也意识到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表明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积极的、善良的。

现实社会竞争十分激烈, 个人能力与素质是人才竞争的焦点,每个人都要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 以适应不同竞争环境变化。

而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 社会恰好可以提供给大学生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让大学生接触到社会更多群体的真实情况,从而能够锻炼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

在“帮助他人”的社会行动中他们付出了人力和爱心, 收获了尊严和满足感,也感受到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者的统一结合是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原因。

六、志愿活动的意义关心他人,关心周围的人,提倡爱心奉献。

“雪中送炭”是志愿者的心愿。

大学生在学校不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在实际中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人,领悟奉献的真谛。

也推动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奉献,培养盛会责任感。

从关心人开始,上升到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奉献的层次,只是志愿活动的必然过程。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注世界,关注发展,增强历史使命感。

在这个“地球村”感念被运用的越来越多的时代里,任何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做法都是愚蠢的,不合时宜的。

志愿活动把眼光拓展到全世界,牢记“发簪才是硬道理”,对与世界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艾滋病问题、贫困国家解决饥饿问题。

扫除文盲问题,等给予了热切关注。

这样,由个人到社会再放眼到世界,志愿者的视野不断地开阔。

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比较令人满意。

但涉及到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时,大学生一般很难满足服务需要。

某些活动需要具备专业素质才能保证质量,典型的是支教服务。

调查中参与过此类活动的学生约占36%,是参与人员比较多的服务之一。

它需要具备教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常常遇到很多尴尬局面,比如孩子们非常希望能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但由于志愿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才能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比如有的志愿者不懂孩子们的心理,缺乏对孩子们的尊重,导致讲课时孩子们毫不留意的局面。

除此之外,一些组织招收志愿者也比较随意,有的报名即可参加,有的只是进行简单的面试,并没有专业能力要求;有的虽然进行相关培训但不够系统。

2、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权利保障不够到位。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主要是出于自愿,但是在志愿服务中的各项权利保障还应该由相关部门来提供。

例如提供安全保障,相关的服务证明,补贴基本费用(如交通费、伙食费)等。

通过调查显示,40%的志愿者认为对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比较欠缺。

在此不得不谈到关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报酬问题。

志愿者报酬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又是不可忽略的,往往会受到志愿者本人乃至社会的关注。

这里,首先界定一下“报酬”的含义。

报酬是指“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

而从志愿者本身的含义中“不求任何物质报酬”来讲,提供志愿服务应为无偿的。

许多志愿者或许会混淆报酬与补贴的界线,这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主要是奉献自己的时间、体力、精神和爱心,因属于无收入阶层,相关服务费用自担无疑会加重学生及家庭的经济压力,调查显示,虽然60%学生认为学校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较重视,还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非常重视,但是调查仍显示,44%的学生表示资金不足是当今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问题之一,66%的志愿者表示经济因素是阻碍其参与志愿活动的阻碍因素之一。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服务多为校内组织,经费主要来源于在学校(学院)拨款,自筹或个人负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