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原理结课论文—关于中国花卉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原理结课论文—关于中国花卉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中国花卉市场的经济学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对花卉产业进行概述,总结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历程,然后对中国花卉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现状作简要分析,并阐明供求关系中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接着提出我国金融政策对花卉产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花卉市场应该发展产业集群战略、调整金融政策,以解决产品结构、质量和空间分布等失衡的矛盾,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差异化等,提高产业效率。

关键词花卉;产业;市场;经济;政策;发展1.花卉产业总述花卉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我国花卉的商品生产始于1984年,1990年后开始迅速发展,2010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达91.8万公顷,是1984年1.4万公顷的65倍。

可见,我国花卉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市场空间。

花卉产业的发展丰富了花卉商品组合,花卉产品已由过去的盆景和盆花为主,发展到观赏苗木、盆栽植物、切花切叶干花、种用花卉、草坪、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六大类。

花卉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特殊商品。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花店、花摊、农贸市场、专业花卉市场等多种零售通路相结合的花卉零售市场格局,花卉零售通路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 2009年我国已建立花卉市场3005个,比2008年增长2.63%;全国花卉企业数量54695万家,其中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经营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9338万家,花农13.6万余户,围绕花卉批发和零售市场的花卉物流业态已初步形成,花卉专业物流公司也形成了一定规模。

2.我国花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分析2.1需求状况分析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花卉的总需求量也相应得增加。

其呈现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不过花卉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花卉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消费者收入的增长率。

由图表1中可以看出花卉业在产值上增加幅度都非常迅猛。

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如此之快,首先是由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增加了对花卉的需求量;其次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众多公共场所的建设,花卉既是城市绿化、美化的必需品,又是居家住户的欣赏品;第三是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过去的温饱型转变到小康型,花卉作为一种礼物已成为时尚。

(图表 1 中国部分年份花卉年产值)花卉需求结构表现在花卉的品种构成、空间需求分布、需求的时间分配三个方面。

花卉品种构成大致为:鲜切花60%左右,盆花占30%左右,其他观赏植物占10%左右。

空间需求分布主要与城市体系空间分布相一致,东部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人口分布集中,且收入水平较高,特别是高收入地区为主要的需求场所。

时间分配上,在国庆、元旦、春节、情人节、教师节等节假日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此外周末需求量也相对增加。

但在季节、月份分配上,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供给状况分析2.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花卉业的供给基本上适应需求变化而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 1984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仅1.4万h㎡, 1990年达3.3万 h㎡、而 2000年已达14.8万 h㎡,2005年达到81.02 h㎡,而之后一直显现上升趋势,并且2009到2010年增长幅度加大。

在结构上,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大中城市周围地区,这些地区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出现一些花卉品种相对集中的产区,如广东的顺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及供应中心;浙江的萧山已成为浙江花木生产的重地;上海郊区是我国第二大鲜切花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是香石竹。

中西部地区云南是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香石竹、非洲菊、月季、兰花等,其余省份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不突出。

产业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些省份已形成多样化、区域化趋势的花卉产地,如山东省的曹州主产牡丹、莱州主产月季、泰安生产盆景;而江西、辽宁的杜鹃、天津的仙客来、山东荷泽及河南的牡丹在全国享有盛名。

2.3供求关系中的主要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花卉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长。

近年来,我国花卉消费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花卉消费总量提高,发展潜力巨大;(2)人均花卉消费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3)花卉消费分布不均衡,呈现需求扩增趋势;(4)花卉消费偏好多元化,高端消费初见端倪。

然而,我国花卉消费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进一步拉动花卉消费需求,优化花卉消费结构已经成为我国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据 2000年全国10 个主要花卉批发市场反馈的信息,鲜切花的价格和1997 年相比降价幅度达50% 左右,但销售量增加了约 3倍,说明鲜切花的价格弹性系数较大,通过降价,产品的总销售额约增加50% ,说明了市场上总体的供给和需求水平都在增加,可以用右图的模型来表示,在图中,有三个均衡点:过去的 E1(用实线交点表示)、现在的 E2(用粗实线交点表示)、未来的E3(用虚线交点表示),价格由前几年的降到目前的 P1,而需求量由原来的Q1 增加到现在的Q2 ,估计未来的供求均衡点还会向右下方移动到,即价格降低为P3 ,销售量增加为Q3。

尽管如此,但我国花卉的消费层次和人居消费量并不高。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年花卉消费总量虽然也有20亿枝左右,但是人均年消费量却不到2枝,而发达国家的年人均花卉消费量要高得多,日本为300支,以色列为300支,法国为100支,荷兰为80支,美国为40支。

由于人均消费量低,我国花卉的消费层次也非常低,国内花商和花农也没有尽快更新花卉品种的动力,很多花农多年来都种植同一品种的花卉。

不过总的来说,随着大中城市改造升级、小城镇开发和高等级公路的修建,花卉业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花卉业的供给方面也大幅度增加,首先是生产者的观念得到更新,把花卉业当作一个新的利润点或发财致富的途径而重视,其次是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花卉市场的形成和规范,便捷了商品的流通环节,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使原来难以生产或限制性生产的品种,得以大规模生产。

但在结构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供求失衡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

(1)年度内花卉的价格处于一个不稳定的体系之中。

(2)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区域大中城市、西部大城市花卉的需求量依然快速增加,而东部小城镇、西部中小城市需求不大,这主要和经济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城市结构、城市基础建设等有关。

(3)品种方面,随着城市、道路交通、市民广场、各类公园等进一步发展,绿化树苗类产品相对供不应求。

而一些常见的鲜切花类品种,如玫瑰、月季、香石竹、唐菖蒲等大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4)质量方面,中国的花卉业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产品质量以及服务体系方面还远远不足,尤其对产品出口,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3.金融政策的影响我国历来将花卉业归于大农业,与之对应的是,花卉企业的产品被看做是农业产品。

而农产品是不能作抵押的,是不能算作资产来进行抵押贷款的。

这是我国的现行会计制度和金融政策方面的重大缺陷。

花卉产品,不少虽然也是工厂化生产的,虽然也有价值,而且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还可能成倍增长,比如,一株观赏苗木在小苗时可能只值几元钱,而几年后就可能培育成价值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产品。

但是,放在苗木基地里或者温室大棚里的这个产品“库存”,在现行的会计制度里是不能算作资产的,不能用来抵押贷款,银行会说,这是农产品,可能因为自然灾害、病虫害或者人为原因而价值全无,所以不能抵押,不能贷款。

同样,其他的花卉设施,如温宝大棚、园区里的道路、供水保暖设施等等,都不能像其他工业企业的既成品一样进行抵押,虽然也有资金积淀,也有价值,但因为根本就不属于工业范围内的资产,不能入列。

所以,对我国的花卉企业来说,要想抵押贷款,要想进行融资,是非常不容易实现的事。

贷款难,融资难,这是制约我国花卉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巨大因素。

虽然很多企业资产优良,但是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慢慢滚动,而不能借助企业外资金实现快速扩张。

这势必导致花卉供给方面的力量不足,尤其是在苗木生产方面,因为投资较大,又存在自然因素的影响,国家的金融政策同时又是一种制约,对企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建设存在很大负面影响。

这也是我国部分产品供求失衡的原因之一。

如果国家在对花卉产品的融资政策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将有利于中国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建设和扩大,从而调整供给与需求相适应,以完善中国的花卉市场建设。

4.花卉产业发展战略我国花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需求和供给大致相互适应,但是在供求的结构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表现在时空分布、品种差异和产品质量上,中国花卉产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保持供求关系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引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要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

在政府扶持方面,首先,要把花卉列入特色优势产业的范畴进行重点扶持,从项目资金、园区规划、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其次,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的投融资渠道。

如政府每年安排花卉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对温室、大棚建设进行补助,对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进行以奖代补。

在企业自身方面,通过产业集群战略发展花卉业,使某个适宜发展花卉的地区,涌现出更多的创业者和园艺技师,花卉业的发展因此而不断壮大;通过集聚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产品质量基础上的差异化和产品创新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追求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使供求相互适应;同时众多企业集聚,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营销方式,不仅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实行柔性生产,提高交易效率。

所以针对花卉产业目前供求关系的现状特点,通过产业集群战略,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促进花卉业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用中国的地域差异性和劳动成本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花卉业,将花卉业发展成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1.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曾端香,张东方,王莲英,中国花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北方园艺2007(4)3.张蓓,我国花卉零售通路发展对策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江泽慧,中国花卉产业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20085.李奎,田明华,王敏,中国花卉产业化发展的分析6.田明华,冉福祥,杨秀英,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7.吴青君,我国花卉产业及其发展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6)8.周媛,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中国花卉园艺,2007(7)9.魏守华,花卉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10.刘鑫,中国怎样由花卉大国迈向花卉强国,200811.陈廉,中国花企为何难以做强做大,中国绿色时报,2011(11)12.谯德惠,全国花卉产业继续稳健发展,中国花卉园艺,2010(9)13.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2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