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楼赵家沟煤矿采后总结

石楼赵家沟煤矿采后总结

石楼赵家沟煤矿采后总结第一节地质概况井田内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2号、4号煤层和太原组的10号、11号煤层(其特征见表3—1),现将可采煤层分述如下:(一)、2号煤层:砂岩标志层40m左右,煤层厚0—2.50m,平均位于山西组中部,上距K51.47m,为井田内煤层大部可采,井田西北部由于沉积缺失及地层剥蚀,赋煤区位于井田北部和东南部,可采区位于赋煤区段北部和中南部,为东南地层较厚,西北地层有变薄之趋势,煤层较稳定,含0-1层夹矸,夹矸为炭质泥岩,结构简单。

北部、东部煤层被剥蚀,老地层翘起,煤层往西尖灭。

煤层直接顶为泥岩或砂质泥岩直接顶板,底板为泥岩。

(二)、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上距2号煤1.95—22.86m,平均4.85m。

该层煤井田内大部分可采,为较稳定煤层,井田西北部由于地层剥蚀,4号煤层缺失,赋煤区位于井田西北部和东南部,在此区段内煤层全部可采,煤层厚0.98—3.13m,平均2.49m,煤含0—1层夹矸,夹矸为炭质泥岩,结构简单。

北部、东部煤层被剥蚀,老地层翘起,煤层往西尖灭。

煤层顶板为泥岩直接顶,底板为泥岩或粉砂岩及细砂岩。

(三)、10号煤层: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距上部4号煤层间距70.42—89.73m,平均80.74m,为井田内大部分可采之较稳定煤层,井田西北部由于沉积变薄及地层剥蚀而缺失。

赋煤区位于井田西北部和东南部,可采区位于赋煤区南部,井田地层为东北厚、西南薄、南北向中部厚、东西两侧呈变薄趋势,煤厚0-1.41m,平均0.74m,含0-1层夹矸,夹矸为炭质泥岩,结构简单。

北部、东部煤层被剥蚀,老地层翘起,煤层往西尖灭。

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

(四)、11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10号煤层3.40—15.69m,平均6.95m,为井田内大部分可采之较稳定煤层,井田西北部由于沉积缺失及地层剥蚀缺失。

赋煤区位于井田东南部,可采区位于赋煤区段东南部,呈东厚西薄之趋势,煤层稳定性为一型,煤厚0—3.03m,平均1.24m,不含或含1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矸,结构简单,煤层顶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该层煤位于赋煤区段东南部,为东部厚西部薄趋势,煤层稳定性为一型,结构简单。

北部、东部煤层被剥蚀,老地层翘起,煤层往西尖灭。

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见可采煤层、间距特征表附表3-1。

可采煤层、间距特征表附表3-1地层煤层编号厚度(m)层间距(m)结构(夹矸数)稳定性可采性顶、底板岩性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顶板底板山西组20.00-2.351.221.95-22.864.85简单0-1 较稳定大部可采泥岩、砂质泥岩泥岩41.03-3.952.47简单0-1 稳定大部可采泥岩泥岩、粉砂岩70.42-89.7380.74太原组100.00-2.000.96简单0-1 较稳定大部可采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3.40-15.696.95110.00-3.121.57简单0-1 较稳定大部可采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第二节各工作面基本总结一、原2102和原4102重叠布置分层开采2102工作面位于井田南部,西北邻2101回采工作面,西临2103工作面,南紧靠南翼总回风保安煤柱线,其余为实体煤层。

地面标高:1320―1430;工作面标高:1220―1285。

煤厚1.3m,煤层倾角8―35º。

该工作面现已回采完毕,在整个回采过程中,未发生过漏水、淋水现象,也无地质构造等变化发生,回采过程中一直保持规定采高,作业过程中也按规程的要求进行,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回采工作,各有关科队也为采后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通风部门做好了采后密闭工作及风量调配工作,确保了全矿井风量达到规定要求。

原2102回采2个月后开始布置4102工作面,外错式布置,巷道规格:3.0m×2.0m,工字钢棚式支护。

煤层赋存稳定。

地面标高1340―1380,工作面标高1240―1260。

采高为2.2m,煤层倾角8―35 º。

该工作面现已回采完毕,在整个回采过程中,未发生过漏水、淋水现象,巷道也无压力。

也无地质构造等变化发生,回采过程中一直保持规定采高,作业过程中也按规程的要求进行,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回采工作,各有关科队也为采后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通风部门做好了采后密闭工作及风量调配工作,确保了全矿井风量达到规定要求。

原2102工作面动态监测记录日期周期来压初次来压备注2010.6 10—1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不明显2010.8 15—2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不明显原4102工作面动态监测记录日期周期来压初次来压备注2010.10 5—1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不明显2010.11 15—30范围内来压不明显不明显二、2203和4203重叠布置,联合开采分析2203工作面位于原2102南部。

地面标高1340―1380,工作面标高1240―1260。

本工作面煤层赋存不太稳定,局部有小的褶曲裂隙构造,其地质构造为:地层大致为西北至东南走向,东北至西南倾向,倾角为8―15 º。

煤层厚度0.9m。

该工作面现已回采完毕,在整个回采过程中,未发生过漏水、淋水现象,也无地质构造等变化发生。

在采到15m时工作面压力增大,上下顺槽以及4号下面的巷道发生严重变形和底鼓、折梁断柱现象。

最后只回了75m,就只好回收,损失原煤8000多吨。

4203工作面位于2203下部。

本工作面东为南翼采区三条大巷,南为4204工作面,北临3101、4102采空区。

地面标高1390―1420,工作面标高1240―1260。

该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上距2#煤层3.5-5.1m,该煤层井田内全区可采,为稳定煤层,煤层厚度1.8--2.2m。

在回采到原2103工作面下部时发生严重的来压现象。

采高降到1.6m。

当过了2103采空范围后就没有压力了,一切恢复正常。

2203工作面动态监测记录日期周期来压初次来压备注2010.10 5—1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不明显顶板整体下沉2010.11 5—2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顶板整体下沉2010.12 5—2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顶板整体下沉4203工作面动态监测记录日期周期来压初次来压备注2010.8 5—1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不明显1010.10 5—2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2010.11 5—1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2010.12 5—2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1011.1 5—15范围内来压明显底鼓折壁、顶板管理困难2011.2 5—25范围内来压明显底鼓折壁、顶板管理困难2011.3 5—15范围内来压明显底鼓折壁、顶板管理困难2011.4 5—25范围内来压明显底鼓折壁、顶板管理困难三、2204和4204重叠布置、联合开采分析2204和4204采面重叠布置,联合回采。

内错式布置。

2204工作面位于我矿井田南部,地面沟谷纵横,植被覆盖。

该工作面位于井田的西南角,北为2103回采工作面,南为井田边界线,西为断层,东为三条下山巷道。

地面标高为1160― 1220,工作面标高为1197―1224。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中下部2、4#煤层,上距4#煤层1.3m,平均煤层厚1.0m。

煤层倾角为8―11 º。

该工作面正在回采过程中,与4204同时推进,前后间距为5--10m。

当推了20m时发生上下面严重来压现象,4号压低至1.6m,2号压低至0.8--0.3m。

由于压力太大,也为了保证安全最后在请示公司领导后回收了2204工作面的设备。

但仍然有53m设备被压死无法回收。

该工作面有少量淋水,但工作面内有断层,煤层低。

加大了回采工作的难度,降低了回采效率,提高了吨煤的成本,损失原煤估计6000多吨。

4204工作面2204下部,地表植被覆盖。

该工作面南靠汾西矿务局正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北靠本4203回采工作面。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中下部4#煤层,丄距2#煤层1.3m,煤层厚度为2.3--2.5m,煤层倾角为8--28 º。

地面标高为1420―1480,工作面标高为1172―1211。

该工作面正在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淋水较少,该工作面煤层赋存相对稳定,但局部地方出现了断层,使工作面不能按原计划顺利进行,拉长了回采时间,大大的降低了回采效率,给回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推进至2204面时,压力明显加大,工作面出现底鼓、煤壁松软、折壁严重、柱子钻底等现象。

采高降至1.6m,支护困难。

在甩开2204面后,面前工作面压力降低,采高升为2.2m,一切恢复正常。

2204工作面动态监测记录日期周期来压初次来压备注2011.6 5—1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不明显压力增大2011.7 5—25范围内来压明显不明显压力增大2011.9.20 5—1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不明显正常4204工作面动态监测记录日期周期来压初次来压备注2011.6 5—1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不明显压力增大2011.7 5—25范围内来压明显压力增大2011.7.19 5—15范围内来压明显压力增大2011.8.10 5—1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压力增大2011.9.20 5—25范围内来压不明显正常第三节一采区布置计划一、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采区数目、位置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1、采区数目和位置矿井移交生产时2号煤层一采区布置1个高档普采工作面,两个普掘工作面,采掘比1:2。

2、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矿井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2号煤层一采区东翼布置1个高档普采工作面,2号煤首采工作面生产能力按下式计算:A=M×l×L×r×C式中:A——采煤工作面年产量,t/a;M——工作面采高,m;l——工作面长度,m;L——工作面年推进度,m;r——煤的容重,t/m3;C——工作面回采率,取95%。

A=1.47×90×660×1.37×95%=113644t/a≈11万t/a投产后设计两个普掘掘进工作面,掘进方式为掘支顺序作业,一次成巷。

工作制度为“四·六”制,三班掘进,一班准备。

掘进煤量按回采煤量的10%计算:A掘=A采×10%=56.25×10%=5.625万t/a矿井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为:A=Ac+Aj=56.25+5.625=61.9(万t/a)投产后矿井2号煤层一采区工作面生产能力满足60万t/a的要求。

矿井投产时工作面特征见表5-2-1。

投产时采区工作面特征表采区名称工作面个数工作面装备采高(m)工作面长度(m)年推进度(m)年生产能力(万t)2号煤一采区 1 高档普采 1.47 90 660 11二、采区尺寸及巷道布置1、采区尺寸矿井移交生产时在井田南部布置2号煤一采区,该采区为四边形,东西宽260m,南北长550m,为单翼开采采区,采用倾斜长壁开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