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18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87新农耕文化浅议①张丛军(山东工艺美院人文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近万年的生活锤炼,形成了我国以农为本、渔樵为辅、伴随着读书明理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传统农耕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像基因一样,根深蒂固在国人心中。
新农耕文化的阐发,离不开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新农耕文化大概有四个要素:尊重土地、尊重环境、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传承。
新农耕文化是大趋势,对其进行的建设方法主要有:建设新农耕文化示范区、整治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这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农耕文化;新农耕文化;文化;新农耕文化示范区[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3-0054—04文化的含义很多,但若从生活的角度分析,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首先取决于基本生存资源,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生产手段和方式获取生存资源,并最终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理念和习俗。
农耕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在中国至少存在了近八千年的历史。
本文所提出的新农耕文化,是指在现代生产方式下的“三农”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现代方式,绿色生态的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山东西部发展新农耕文化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应该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发扬光大。
同时,在某一个地方建设以新农耕文化为内涵的“三农”保护区,可以作为典型的农村文化遗产,传承农耕文明,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主题公园模式,丰富资源贫乏地区的乡村旅游。
一、传统农耕文化要素回顾关于传统农耕文化,20世纪以来有着汗牛充栋的研究,其中由此生发出的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大讨论则将中国的历史研究推上了社会的前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这场大讨论的核心是关于生产者的身份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基本生产者是奴隶,有的说是农奴,有的则认为奴隶、农奴共存。
所以在生产者身份上较劲,目的是要推证中国早期社会的性质,究竟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
学者们花费如此大的工夫对古代社会进行性质之争,其实是受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影响,是要在中国古代找出符合马克思推想的一种社会形态,建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就是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必须要经过一个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经过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否则就是不完善。
现在看来,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确有些费力不讨好,而且也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神。
但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大讨论却带动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入研究。
如孙作云先生从《诗经》中就寻觅出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寻找出当时的土地形态和主要农耕作物及其栽培方式等等,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
配合社会性质的探讨,考古学界对于新石器文化的考古,也从实物的角度补充和丰富了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的历史研究。
考古资料告诉我们,中国有意识的农业生产可能开始于距今一万二三千年到七八千年左右,黄河流域以种植粟类和长江流域种植稻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基本定型,至于这个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是女性还是男性,虽无明确的定论,但以栽培为主的农业生产却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围绕农业生产和生活①收稿日期:2010-11-13作者简介:张丛军,山东工艺美院人文艺术学院教授。
而大量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让我们得以了解原始时代的农耕文化已经非常清楚地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黄河流域众多描绘精美的彩陶和长江流域刻画精致的玉器,也让我们窥见到原始先民们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欢庆丰收还是恭敬神明,原始时代的先民们已经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农耕文化,并因环境的不同而诞生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各个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井田制”的土地耕作布局和“男耕女织”的分工形式,到战国秦汉时期,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重本轻末”的思想成为基本国策,“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理想土地分配模式和房前桑麻、房后枣榆的标准生态环境让知识阶层们津津乐道了两多千年。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和隋唐盛世,综合农业种植、渔业捕捞和炊煮燃料获取为主的物质生产方式外加文化教育,形成了简洁明了的“耕读渔樵”①农耕文化形态。
这种形态,随着越来越完善的自给自足农耕生活,逐渐定型,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最理想的生活追求和标准,成为固定的农村社会生活模式。
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中,牛郎和兄嫂分家后,他的新邻居就有“郑新农”、“张渔夫”、“陆小樵”,分家人中还有“宋书香”(河北武强近代年画)。
年画以人名的形式十分清楚地再现了“耕读渔樵”的传统农耕文化理念。
在这样的蓝图里,种地是根本,读书明事理,捕鱼打柴作为耕作的补充,调剂和丰富着农耕文化生活和气氛。
这种理想的农耕文化其实就是以农为本传统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深化的部分就是增加了读书,因此中国农村传统对联中就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名对,为世人所接收,在乡村广为流传。
由此可见,经过近万年的生活提炼,以农为本,辅助以渔樵,伴随着读书明理的农耕文化,造就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演化成典型的中国农耕文化,并像基因一样,根深蒂固在国人心中。
由这样的农耕文化孕育的民族性格、生活理念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影响,并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让人们牵肠挂肚地思念和留恋。
人们之所以追求田园居住环境,之所以向往乡村旅游,其根本原因就是农耕文化的影响,是传统农耕生活基因的主导。
回到乡野,回归生态,其实就是“发思古之幽情”,就是对祖祖辈辈们生活方式的敬仰和尊重,也是让心灵回归到农耕时代的净化和追求。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新的农耕文化,势在必行,而且大有可为。
二、新农耕文化诠释借鉴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新农耕文化的第一要素是对土地的尊重。
这是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早就已经尊重土地,如战国秦汉时期的“休耕”和“轮作”的种植方式,近代以来农村广为流行的“换茬”、“歇地”等种植方法,以及肥田、改良土壤等手段也是对土地的尊重。
现在各地实行的“退耕还林”,同样是对土地的尊重。
不过,由于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所限,竭泽而渔超负荷地开发和使用土地,使土地的负担越来越重,土地的质量也越来越差。
因为土地的贫瘠,尤其是过度往土地中施用农药化肥,使土地的形象随同其产品越来越不受人们信任,近万年来的良好口碑一落千丈。
如果我们再不净化土地,还土地自身的清白,那么我们要想追求清洁安全的生活环境,追求建康长寿的生活目标就是一种空想。
因此,尊重土地,应该是新农耕文化的第一要素,也是核心的成分。
新农耕文化的第二要素是对环境的尊重,这里所说的环境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要尊重、要保护,这是当前的基本国策,没有什么异议。
但是打着发展的旗号随意对自然环境发号施令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违背自然环境的土地改造、开发区和住宅区的建设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以传统村落选址和建筑格局而言,数千年或数百年来在住居以及和环境的和谐相处中,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如“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四合院”等等观念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并以“风水”的名义形成固定模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风情浓郁独特的地域风格,并最终成为典型的住居文化。
这种住居环境甚至对孕育安静随和的心态、培养和善宽宏的性格脾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些过去的村落大院之所以成为当今十分热门的旅游景点景区,最主要的就是它们尊重了自然环境,和谐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让人们通过参观这些村落大院,感受传统农耕文化,感受过去的居住环境。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很遗憾地看到,当今大多数城乡村镇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几乎都没有认真地研究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也没有认真照顾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更没有遵从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环境,而是千篇一律地照抄照搬外来模式,让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乡村变成了一个模样、一种形态,最终摈弃优秀的文化,摈弃深厚的历史,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形同一个模式的工厂产品,让居住在工厂产品的人们割断和自然的联系,抛弃天然的朋友,漠视骄傲的历史,去和人造的景观亲近,去和人造的草皮结亲,让人们在扫地出门之后,彻底失去记忆,失去对故土的留恋,最终失去对国家民族的留恋和热爱。
这不是危言耸听。
试想,一个没有了故乡的人会爱什么地方?一个对生养我们的自然环境毫不尊重、肆意破坏的人会尊重谁?尊重自然环境,绝不去战天斗地改造自然,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去顺应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目标,不但是古人的理想追求,也应该是我们现在始终不渝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同样,对于约定俗成的人文环境,更应该加强保护,积极吸收其优秀合理的成分,发扬光大。
这也是最近国家为什么特别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和文物一样级别的国家遗产加强保护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村落如果对自己的历史不重视,对祖先创造的优秀的生活方式不重视,那就会导致集体无意识,导致生活的紊乱和思想的混乱,最终贻害社会、贻害自己。
新农耕文化的第三个要素是现代生产生活观念。
现代生产和生活观念的实质表现应该是简单、简约。
现代生产的简单首先是理念的简单,那就是像古人一样,“五谷杂粮”就足够传宗接代了,用不着再去追求作物品种的复杂化和无限化。
以古代埃及为例,五六千年前,生活在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就耕种一种粮食作物小麦,水果则是葡萄,外加放养牛马和水中捕捞。
面包加烤肉、烤鱼,硬是筑造出了世界奇迹金字塔。
如果品种简化,生产工具也就相应简化,生产方式也因此而简单化,生产成本自然下降。
现代生产的简单化,就是生产工艺的简单、生产机械的操作简单,这样一来,能源耗费得必然很少,体力劳动强度也同样会减少,就可以减轻劳动负担,提高生产劳动的兴趣和乐趣。
但是,简单的生产,并不是忽视产量和质量,而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更多地提高产量,提高作物的品质,为人们提供最佳产品,也就是人们所希望的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必需品。
但是,生产手段现代化的前提是无污染,不破坏环境。
现代生活观念的简单是不过多浪费资源,少制造生活垃圾,不因生活而污染环境。
实际上传统农耕文化生活并不复杂。
以西周时期贵族们的生活标准而言,作为天子的生活水准虽然是最高等级,但也不过肉、饭两种。
虽然其排场是“九鼎八簋”①,但九个“鼎”里煮的不过是九种肉类,八个簋里盛的是八种米饭。
诸侯比天子级别低一等,“七鼎六簋”,大夫们“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差别就是鼎簋的数量,也就是肉和饭的品种多少而已,远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多丰富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