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刺网类渔具

第三章 刺网类渔具


2. 单片沉刺网的沉降力和沉 子数量计算
Q = K1· F
Q M q g1
上两式中:
Q—单片沉刺网的沉降力,N; K1—沉降力系数(静水:K1=1.2~1.5; 流水: K1=1.5~2.0) M—沉子数量,个; q—沉子的沉降率; g1—单个沉子的重力,N.
3. 单片浮刺网的浮力计算

三重刺网结构和捕捞原理
三重刺网装配结构图
4、无下纲刺网
又称散腿刺网,网具下方不装配沉子
纲,主要应用于流刺网。 特点:
– 刺网下部网衣柔软,具有刺挂和缠络双 重捕鱼性能,对提高渔获率有利 – 需增加网具高度,以保证有效捕鱼面积, 如长江大银鱼流刺网
四、结构(以三重刺网为例)
大网目网衣、小网目网衣、囊兜 上缘纲、浮子纲、下缘纲、沉子纲 浮子、沉子

F= K(G1ˊ+G2ˊ+Q1) 上式中: G1ˊ—网衣在水中的沉降力,N; G2ˊ—纲索在水中的沉降力,N; Q1 —沉子在水中的沉降力,N; K —浮力系数(静水:K=1.2~1.5; 流水:K=1.5~2.0)
4. 单片浮刺网的沉降力计算

Q = K1 · F
式中: K1—沉降力系数 静水:K1=0.2~0.3; 流水:K1=0.3~0.5.
三、种类
根据渔具结构特点,刺网类渔具分为
单片型、双重型、三重型、无下纲型 和框格型等5个型。 根据刺网作业方式分为定置式、漂流 式、包围式和拖曳式等4个式。
1、单片刺网
矩形网片缩结在浮、沉子纲上构成。 一般由同规格锦纶网线和同规格网目
编成;但也有上下之间用两种或三种 不同网目尺寸的(同一渔场捕捞水层 中不同大小的鱼类)。 单片刺网单位网片长一般为50m;网 高0.5~10m,一般为1~3 m。
所以 又因
ET=
= ET=

E N=



代入上式得
=

整理后得
EN=
同理可得 ET= 式中 ET—横向缩结系数; m—鱼体最大被刺体周的宽度,mm; n—鱼体最大被刺体周的高度,mm.
m和n需从பைடு நூலகம்测中取得,以最大被刺
断面为标准。综合有关测定的结果, 单片刺网捕捞鲢、鳙、鲤时,ET/ EN = 0.45~0.50/0.87~0.89;鲫ET/ EN= 0.40~0.45/0.89~0.92;青鱼、 草鱼ET/ EN= 0.57/0.82; 鳡、乌鳢 ET/ EN= 0.57/0.82。
5. 浮力和沉降力的装配原则


无论是沉刺网还是浮刺网,在选用浮子和沉子时 重量要轻、个数要多,在装配浮子和沉子时,档 距要小,以保持网具上、下纲的浮沉力均匀,网具 正常展开。 在捕捞生产过程中,为了能使沉刺网发挥一网多 用的功能,常常用浮力大的球型塑料浮子通过吊 纲浮在水面,使网具悬浮于各种不同水层,捕捞 不同的鱼类。
§2. 刺网的设计理论与计算
单片刺网的设计理论与计算 三重刺网的设计理论与计算
一、单片刺网设计理论与计算
PA单丝网 PA捻线单片刺网
(一)网具规格
即单片刺网的长度与高度。 1. 长度:一般单位长度为50 m。 2. 高度:网高0.5~10 m,多数取1~3 m。 捕捞上层鱼类时,取0.5~1.0 m; 捕捞底层鱼类时,取1.0~1.8 m; 捕捞中上层鱼类时,取5.0~10 m。

(二)网目尺寸(2a)

2a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刺网的渔获率、渔 获物组成、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渔具的投资成本和使用寿命等问题。
1. 根据鱼体长度来确定
2a与所捕获的鱼体长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 由下式表示: a = K1· L 式中 a —半个网目尺寸(目脚长度),mm; L —鱼体长度,mm; K1—鱼类体长系数.
2. 全水层刺网
指刺网的浮子浮于水面、沉子沉于水底,主 要捕捞中上层鱼类,如鲢、鳙、草鱼、鲌等, 兼捕底层和表层鱼类。 一般设置在湖泊和水库中,属静水中定置式 三重刺网类渔具,其浮力按单片沉刺网浮力 计算式,沉力按单片浮刺网的沉力计算式取 上限。

§3. 刺网设计步骤
1、根据捕捞对象和作业水域底貌特点确定刺网类型; 2、确定网具规格; 3、确定网目大小; 4、确定缩结系数; 5、确定网线材料与规格; 6、确定网片规格; 7、确定绳索规格与重量; 8、计算网片用线量; 9、计算浮、沉力; 10、装配档距和网目数分配; 11、编制材料预算表。
a K2 G
3
2. 外层网衣:取5倍内层网衣,一般为 500~800mm。
(三)缩结系数
1. 内层网衣: ET2 + EN2 ﹤1 ET/EN = 0.33~0.40/0.6~0.70 2. 外层网衣: ET2 + EN2 = 1 ET/EN = 0.60/0.80
(四)网线材料与粗度
1. 内网衣:PA单丝和PA捻线,一般用PA捻线,即 PA23tex1×3~2×3。 常用PA23tex1×3,刺缠效果优良。 2. 外网衣:PA捻线和PE捻线,一般用PE捻线,即 PE42tex5×3~7×3。 PE捻线的优点: 1)内、外衣易分开,不会相互缠绕。 2)容易形成刺缠鱼类的囊兜。 3)摘鱼难度小。
4、缩结系数: 内网衣:ET/EN =0.40/0.70; 外网衣:ET/EN =0.60/0.80; 5、网线材料与规格:号数稍大,即 内:PA23tex2×3,查表d=0.47mm, GH=0.145g/m; 外:PE42tex4×3,查表d=1.20mm, GH=0.54g/m;
2、双重刺网
一片大网目网片和一片小网目网片(单
片刺网)重叠装配构成。大网目形状可 以是方形或菱形,因此称为方形双重 刺网和菱形双重刺网。 网目尺寸均取100mm左右,两缩结系 数均取0.4左右。
3、三重刺网
由两片网目尺寸相同的大网目网衣(外网 衣)、中间夹一片小网目网衣(内网衣) 装配构成。 a外 =5 a内 捕捞原理:小网目网衣缩结系数小,网衣 松驰,穿过一侧大网目网衣的鱼,顶着中 间的小网目网衣,再穿过另一侧大网目网 衣时,形成了一个口袋形囊兜,达到捕获 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的目的。

2. 根据鱼体重量来确定
按相似原理得知,鱼类的体重和其体积成正比, 而体积又与体长的立方成正比,即: G ∽ V ∽ L3 L ∽ 将L代入公式a=K1L,则得: a = K2 · 式中 G —鱼体重量,g; K2—鱼类体重系数.

3. 体型系数的测定
鱼类的体长系数K1和体重系数K2统称
S2—最大被刺体周 S3—最小被刺体周 S1—中等被刺体周
(4)计算
1)求网目周长4a与最大被刺体周S2的比值 C = 4 a / S2 ; 2)求最大被刺体周S2与体长L的比值 S2 / L ; 3)求最大被刺体周S2与体重G立方根的比值 S2 / ; 4)求体型系数K1和K2的计算公式 。
体型系数推导
(五)网片规格
三重刺网内、外网衣的横向(水平方
向)和纵向(垂直方向)的网目数要 分别计算。
(六)绳索及其规格
常选用PA和PE绳索,但一般选用PE绳
索:PEф5~10mm。 侧纲和力纲往往不装,确实需要时, 其规格为:PEф3~5mm。
(七)浮力和沉降力配备
1. 沉刺网和浮刺网: 沉刺网和浮刺网的浮力和沉降力配备 基本上同单片刺网。 区别:浮子和沉子的重量较单片刺网 的要重一些,其装配的档距较单片刺 网也要大一些。
设计举例
例. 某丘陵型水库,水深在10m以内,用来放 养四大家鱼。现准备加工一批定置刺网予 以捕捞,且起水鱼类规格在1.5kg以上,请 设计。
解: 1、刺网类型:因要捕捞的四大家鱼包括上中下 层鱼类,故设计全水层的三重刺网; 2、网具规格:水深在10m以内,故设计长度为 50m、高度为10m的单位网具; 3、网目大小:以体重系数较大的鱼类为标准设 计,即 a内 =5.9*(1500)1/3 =5.9*11.525=68mm; 2a内=136mm; 外衣取5倍内衣,即2a外 =10a内 =680mm;

三重刺网结构和捕捞原理
(一)网具规格
1. 长度:单位长度50 m。 2. 高度: (1)捕上层鱼类时,网高0.5~1.0 m。 (2)捕底层鱼类时,网高1~3 m。 (3)捕全水层鱼类或中上层鱼类时,水深在 20 m以内,网高与水深相适应;超过20 m 时,网高只取20m。
(二)网目尺寸
1. 内层网衣:以捕捞对象的体重计算, 即:
二、生产特点
1.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轻巧灵活。 2. 作业渔场广阔,几乎不受水域环境的限制。 3. 渔业投资小,成本低,生产管理方便。 4. 捕捞对象品种多,能捕上、中、下各水层集、散 鱼类,包括虾、蟹等。 5. 缺点:摘除刺缠在网衣内的渔获物较费时间(尤 其鱼体被缠络多层网衣时);渔汛季节捕捞密集 鱼群时生产效率不如拖网、围网等。
(六)浮力和沉降力的确定
单片沉刺网的浮力和浮子数量计算 单片沉刺网的沉降力和沉子数量计算 单片浮刺网的浮力计算 单片浮刺网的沉降力计算
1. 单片沉刺网的浮力和浮子 数量计算
F= K(G1+G2)
F N f g

上两式中:F—单片沉刺网的浮力,N; K—浮力系数(按网纲在空气中重量计算:静 水K=0.5~0.6,流水K=1.0~1.2;按网纲在水 中重量计算:静水K=4~5,流水K=8~10); G1—网衣在空气或水中重力,N; G2—纲索在空气或水中重力,N; N—浮子数量,个; f—浮子的浮率[(1-r)/ r]; g—单个浮子的重力,N.
为鱼类的体型系数。测定方法如下: (1)测定网具:单片刺网。 (2)测定样本数量:100尾以上。被测 样本必须是被刺挂入网目的鲜活鱼。
(3)测定项目
网目周长4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