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解剖和生理(1)
系膜
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小叶的中央部分,由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
系膜从肾小球血管极处广泛联系着每根毛 细血管,将其悬吊于血管极,肾小球系膜 与小球外系膜在血管极相连续。
常规3um厚的切片中,每个远离血管极的 系膜区正常时不应该超过3个系膜细胞。
系膜
肾小球旁器
❖ 位于血管极,由致 密斑、肾小球外系 膜、入球小动脉的 终末部和出球小动 脉的起始部组成。 具有内分泌功能。
❖ 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 越过弓形动脉形成数支或 十数支直小动脉成束直行 下降,入肾乳头,走行过 程中发出分支到髓质肾小 管和集合管周围,形成毛 细血管网。
肾脏血液循环
❖髓质的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较皮 质少,因而,对缺血的反应更敏感。
肾脏血液循环的生理特点
❖ 两级毛细血管网: ❖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介于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之间,
肾脏的解剖和病理 2010-09
肾脏的解剖和形态
腹膜后实性脏器,外八大小11×6×3cm ,肾门距离中线5cm。
左肾:略高,上极平11胸椎下缘,下极平 第2腰椎下缘,下极距髂嵴6cm。12肋骨 斜过中部。
右肾:略低,上极平12胸椎,下极平第3 腰椎,下极距髂嵴5.5cm。12肋斜过上部 。
肾脏血液循环生理特点
❖ 肾内血流的不均一性:皮质外层血流量 440ml/min,占肾总血流量80%;皮质内 层和髓质外层血流量120ml/min,占肾 总血流量15%;髓质内层血流量 32ml/min,占肾总血流量5%,其中乳头 部仅占2%,易缺血、坏死;
肾脏血液循环生理特点
❖ 肾髓质血流的特性1: 供应肾髓质的是直小动 脉(DVR),髓旁肾单 位出球小动脉分出,在 髓质外区和内区分别形 成毛细血管网,汇入升 支直小静脉上行到髓质 外区,“U”型;
Cl-、K+和酸碱调节起重要作用。集合管通过抗利尿 激素参与尿浓缩功能的调节。
肾间质
❖ 定义:位于肾单位及集合管之间的间叶组织。 由间质细胞核半流动状态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 皮质间质细胞分两种,I型间质细胞分泌促红 细胞生成素。
肾脏的血液循环
❖ 正常人每分钟约有1000-1200ml血液流经肾 脏,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肾小球基底膜
GBM,从外向内由三层构成:外疏 松层、致密层、内疏松层。
带负电荷,是滤过膜电荷屏障的重要 组成部分。
GBM的主要功能是保证毛细血管壁 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通透性。
分毛细血管周围和系膜周围两部分。
肾小球滤过屏障
包括四个部分:a.内皮细胞表面的细 胞衣,是一种多糖蛋白复合物;b.毛 细血管的有孔内皮细胞;c.基底膜; d.足细胞的裂孔隔膜。
肾脏血液循环生理特点
❖ 肾髓质血流的特性2:DVR具平滑肌,血流阻 力大;
❖ 肾髓质血流的特性3:肾髓质组织液渗透压高 ,血管外水分不断外渗,血液黏稠度大;
❖ 缓慢的肾髓质血流可以使肾小管重吸收的溶 质(如氯化钠、尿素)在髓质间隙潴留,保 障肾髓质的高渗透压。
肾脏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 定义:当肾灌注压波动于80-180mmHg之间 时,肾脏自身可以调整肾内血流阻力,使肾 血流量处于相对恒定状态。
各部的位置:肾小体在皮质迷路,近端小管曲部和 远端小管的曲部分布于皮质迷路和肾柱,髓袢和集 合管一起分布于髓质肾锥体和皮质髓放线。
肾脏解剖
肾小体
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后分5-8个主支, 形成相应的毛细血管小叶,每个主支再分出数个 小支,形成20-40个襻曲的毛细血管网,称毛细 血管襻。各小叶的毛细血管返至血管极后形成汇 成主支,合成出球小动脉。
பைடு நூலகம்
肾血流的体液调节
❖ 儿茶酚胺: a肾上腺素:使入球小动脉扩张,出球
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 b去甲肾上腺素:使入球小动脉收缩,
降低肾血流量。 C多巴胺:作用于肾血管上多巴胺受
体,减少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 极大剂量可引起缩血管效应。
肾血流的体液调节
❖ 抗利尿激素:生理剂量 时不影响全身的血流量, 但改变血流分配,使外 层皮质和内层髓质血流 减少,使内层皮质和外 层髓质血流增加,即使 近髓旁肾单位血流增加, 使髓袢粗段氯离子浓度 增加,提高肾脏浓缩能 力。
肾脏血液循环
❖ 分前后两支,共分为五 支肾段动脉,再分支为 叶间动脉,位于肾锥体 两侧,叶间动脉至皮髓 质分界处发出垂直于叶 间动脉的弓形动脉,弓 形动脉再向皮质表面发 出多数呈放射状的小叶 间动脉,后者再分支则 形成入球小动脉。均为 终极血管。
肾脏解剖
肾脏血液循环
❖ 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 离开肾小体后迅速分支形 成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网。
上皮细胞有很强的吞饮功能,可参与合 成基底膜,维持肾小球通透性和对毛细 血管襻起支撑作用。
足细胞是参与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细胞成 分。
足细胞
由三部分组成:含有细胞核 的胞体、主突起和次突起, 后者称足突。足突间的空隙 称裂孔,由裂孔隔膜桥接。
足突分三个特异的膜区:基 底部、顶部、裂孔隔膜。基 底部保持着与基底膜附着; 顶部表面覆盖一层带有负电 荷的多糖蛋白复合物;裂孔 隔膜是多个蛋白分子组成的 复合体样结构,控制肾小球 的通透性。
肾单位的构成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根据在皮质中的位置 分为表浅、中间、髓旁三种肾单位。
肾小管为上皮性管道,平均30-38mm,具有重吸收 和分泌功能。
肾小管分为三段:a.近端小管,分为曲部和直部,b. 细段,c.远曲小管,分直部和曲部。近端小管的直 部、细段和远曲小管的直部连成“U”形,称髓袢。
近曲小管的分泌作用
❖ 小管腔面细胞膜上有Na+/H+交换器,将 Na+由腔面重吸收到细胞内,同时将H+ 分泌入管腔。
❖ 近端小管还是肾脏产生和分泌氨的主要 部位。
近端小管直部
❖ 又称为降支粗段,重吸收功能弱,直部Na+ /K+ -ATP酶活性明显降低。
❖ 近端小管直部与有机阴阳离子的分泌有关, 近年来发现许多离子转运子,这些转运子对 药物(抗生素、非固醇类消炎药、髓袢利尿 剂、环孢素等)的排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集合管
❖ 集合管上皮细胞分主细胞和嵌入细胞。后者又分A、 B型细胞。
❖ 主细胞遍布集合管全长,存在水通道蛋白-2,其活 性受抗利尿激素调节。主细胞膜腔面有Na+通道, 参与Na+重吸收。
❖ 嵌 B重型入吸基细收底胞H侧+:。膜A表型达腔面H+表-A达THP+酶-,AT可P分酶泌,H可C分O泌3- H,+并; ❖ 集合管是肾脏调节水电解质的最后部位,对 Na+ 、
❖ 重吸收Na+ 和Cl-是远曲 小管的主要功能。
❖ 远曲小管存在有较高的 Ca2+/Mg2+-ATP酶活性, 参与钙的重吸收。
连接小管
❖ 为远端小管曲部和皮质集合管起始段的过渡 阶段。
❖ 具有明显的分泌K+和H+的重要作用。 ❖ 此外,基底侧膜存在Na+ / Ca2+交换子和
Ca2+-ATP酶,对Ca2+重吸收起重要作用。
近曲肾小管的重吸收
❖ 水:近端小管的腔面及基 底侧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 蛋白-1,按照渗透梯度,水 分子从此通道穿过上皮细 胞。
❖ Na+:基底侧细胞膜上有 Na+ /K+ -ATP酶、重吸收的 Na+被主动转运到细胞间隙。
❖ 细Cl胞-和间H隙CO。3-:被动转运到 ❖ H的C共O同3- 转:运通子过完Na成+ 。/ HCO3-
❖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主要针对于肾皮质,髓 质的血流量随血压波动而波动。
❖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不受外来神经、体液的 调节。
肾血流量的神经调节
❖ 交感神经:支配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 间动脉、入球小动脉和一些直小血管。
❖ 交感神经的缩血管反应:有效循环量减少、 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腹水等状况时,交感神 经兴奋,皮质血流量减少,髓质血流量增加, 使滤出减少,对钠、水重吸收增加。临床出 现少尿或无尿。
肾脏的解剖和形态
肾脏冠切面分皮质和髓质。 皮质:浅表,占1/3,约1cm厚,富含肾单位。 髓质:深部,占2/3,分为髓质外带和内带。 髓放线:髓质的管道结构有规律的向皮质呈放射状的
条纹称为髓放线,向内则集合组成锥形体称为肾锥 体。肾锥体的尖端朝向肾窦,称肾乳头。尿液经乳 头孔流出。 肾皮质包绕肾髓质,并伸入肾锥体之间,称为肾柱 。 肾小盏的边缘附着于乳头基部周围,承接有乳头孔 流出的尿液。
肾脏的解剖和形态
出入肾门的结构称为肾蒂。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肾V、肾A、
输尿管;从上向下依次为肾A、肾V、输尿管。 肾脏表面从外向内有三层被膜,依次为肾筋膜、
脂肪囊、纤维膜。 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脏和肾上腺,向上向外
两层融合后上方与膈下筋膜连续。肾筋膜外脂肪 称为肾旁脂肪。 脂肪囊:肾周脂肪层。 纤维膜:紧贴于肾实质表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 膜。
选择性滤过,取决于分子大小及电荷 性质。
肾小球对大分子溶质的滤过
❖ 孔径屏障: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突细胞组 成,内皮细胞窗孔70-100nm;基底膜为胶原 纤维形成的可变凝胶,滤过的物质在一定压 力下可变形通过;足突之间的裂孔膜形成很 多平行的丝状结构,丝状结构的间距4nm, 是“细筛”。
❖ 电荷屏障:带大量负电荷。
至自身肾小球血管极处形成致密斑,然后移行为远 端小管曲部,迂曲分布于近端小管之间,又行至髓 放线进入集合管。
❖ 直部又称髓袢升支粗段,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大 多细胞具有一根纤毛,感受小管液的流量而调节细 胞增生,此功能消失将导致小管细胞增生失调导致 多囊肾。
远端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