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想并购IBM和收购moto的案例(1)

联想并购IBM和收购moto的案例(1)


2.过程 收购协议于2004年12月8日公布,于 2005年1月27日获联想股东批准通过,2005 年05月01日下午3点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 购IBM全球PC业务.
3.影响 中国:实现了中国品牌战略上的大突破,是中国 在实现后现代过程中,走向世界的一种新选择。 其特点在于,在技术实力不足的国情条件下, 把市场力转化为资本力,再用资本力整合生产 力,以企业强国方式走向世界。 联想:IBM的电脑研发力量,先进的管理和文化. 是联想最缺门的东西.收购IBM对联想进入国际 PC高价值品牌产品领域发展至关重要.合并后的 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 第三大PC制造商。
这里真正的赢家是IBM。
二.收购moto
1.背景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原因是因为联想本身手机的兼容性, 系统流畅性还是不如那些所谓的大厂商的。当然联想是 一家大型公司,它发家靠的是传统PC,但是传统PC的趋 势我们也看到了,随着移动终端的崛起传统PC行业正在 衰退,所以联想需要马上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联想的手 机技术无论外观设计还是软件技术都不如国内的很多厂 商,那么必然要通过收购像摩托罗拉这样技术相对成熟 的移动公司。至于到底前景怎样谁也不好说。就像两年 前我们铁定的说诺基亚能靠微软重新回归世界,可是最 后连手机业务都被人收购了。
对于任何一个优秀的产品来说,品牌的战略都包括最少5年以上的计划和财务安排。如果不是实施这 样一个五年期的品牌战略。而仅仅是随便进行一个为期一年的品牌投资将是出于一些策略性的考虑。 是打造一个联想的品牌来支撑Think还是打造Think来力挺联想,这样的两难困境使得联想无法实施如何 理性的品牌投资。 TCL收购汤姆逊点燃了中国企业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的热情。我个人坚持认为这样的收购战略比自己 去海外进行品牌推广更高效。但是,我这里推崇的国际品牌收购,意在拥有这样的品牌而不是租用。 实际上,这笔交易对于联想来说,相当于每年支付1.3亿美元来租用IBM品牌,另外还需承担5亿的 债务。这个非常高昂的租赁费用!如果不在协议里规定联想品牌“租用”的协议过期后,IBM可以在 五年后出售其拥有的联想股权而且不遭受贬值风险,那么它今天收购来的这些有形资产可能来完全贬 值,一文不名。 为什么联想要接受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的制造商没有真正领会品牌的文化 和内在逻辑,以及它对于消费者和市场营销的根本意义。品牌通过降低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从 而支持着高价产品策略,但是品牌的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尽管对于其产生的边际收益来看这样的投 资完全值得。品牌就是更高价格的指向。 中国目前的商业文化仍然是生产和价格主导;而不是品牌主导。他们更相信低成本是他们最终致 胜国际竞争者的秘笈。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品牌不过是廉价商品的象征。实际上,这个名字越具有 符号意义,商品就可以更少的依赖低价来竞争。但是,任何试图减少这种价格依赖性都不值得花上 17.5亿的租赁费。 品牌远远不只是一个标识,它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品牌也不是高堂庙宇,每年让消费者 顶礼膜拜—次。它就是生活中个人成功的标志,像星巴克、耐克、索尼、宜家以及IBM。这就是为什 么公司愿意巨额打造品牌,因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售出,从而换来丰厚的回报。 可能另外一些联想用来平衡这个交易劣势的内幕没有公布。那些没有公布的品牌使用条件和更新 条款仍不为公众所知,联想应该为自己留有余地。如果这样的话,联想应当透露这点,起码让他们的 股东们可以坚信公司并未陷入圈套。 但是,当然股东们会严重关注这笔交易的荒唐性,而理智地表现出他们不满。因为这场交易使他 们的股权被稀释,长期的品牌价值能否抵消这种稀释的可能更是很渺茫。
பைடு நூலகம்
2.过程 2013年的除夕,联想在这一天宣布以 约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智能 手机业务。此举不仅再次显示联想在走向 国际化市场过程中运用并购手法日益娴熟, 也使联想手机将因此次并购打开欧美市场 通道,获得成熟市场的“通行证”。
3.影响 第一,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能让联想 获得大量的专利授权以及全球运营商合作关系,在未来手 机外观和其他关键部位有充分的话语权,日后也更能放得 开手脚。 第二,摩托罗拉移动这个巨人即使倒下了,它也早已 深入人心。通过收购摩托,联想也收获了一个在全球市场 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手机品牌,这为在日后联想打入全球手 机市场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同时也能加速联想的手机业务 快速发展。 第三, 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的目的已经实现了,而现在 也难改摩托的亏损局面未来的局面堪忧,谷歌此时抛售摩 托,正是有摆脱摩托亏损而拖累自己的嫌疑。谷歌也能更 好的保持与其他手机厂商合作的关系(谷歌的Android系 统),谷歌也是乐此不疲。
“不少人以前一直问我,什么时候联想手机进入美国市场?答案就是在这 个交易完成的时候。”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刘军说。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些 都是这些高层的狂言,收购的效果的确是这样,但是这只是做大做强,高 层的好大喜功,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可以高谈阔论,说我们要进军美国市 场了,但是那摩托罗拉在美国可怜的市场份额联想你有底气说提高上去吗, 把摩托罗拉的名号装在联想上,还不如说是把联想装在摩托罗拉上,一个 本来就没有什么份额的亏本好几年的品牌套上一个小弟弟,他有发展的空 间吗。但是归总来说我们还是要对民族品牌有信心,这的确是走向世界的 好机会,但是这远远不够,我想一个企业的核心还是发展自己的科技,拥 有自己的专利,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专利,而不是买别人的专利,通过砸 巨款来获得国际名声。 但是,在这场收购当中 对于联想来说,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 名度是目的,这29亿美金在未来2-3年内势必会有成效。对于Google来说, 大量基础专利已经到手、又收获了项目运营经验、同时也恢复了纯软件公 司的身份,终于可以专心搞“新的安卓”了。对于行业来说,这笔交易虽看 似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目前的安卓阵 营格局来说,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大局仍在Google的掌控 之中,不管Nexus 6变成什么样,无论Android的继任者是谁,都是可以理 解的,Android理论上会越来越好。而联想也会越来越好。
4.看法 对于联想这又一高举,不禁要仔细思考,联想继并购IBM的PC业务后, 虽然大家都不怎么看好,但是最终的市场份额数据就是那样清楚,成 为了中国品牌中拿得出手的品牌。不仅是中国品牌而且是世界品牌。 然而这次收购摩托罗拉,大多数人还是不怎么看好,刚开始的股市也 不好。但是我想这是一部分股民联想的不信任照成的。一部分还也许 是股民对联想杨元庆等高层口再出狂言的反感不信任。 杨元庆表示,从实际情况看,此次收购可以实现多个目标,一是通过 收购可以快速进入一些关键市场。二是获得非常优秀的品牌。三是将 获得宝贵的知识产权,通过此次交易联想将获得2000多项专利,进一 步增强创新能力。四是产品组合进一步得以加强。此前摩托罗拉的明 星产品一直受到业内好评,双方携手将有助于联想产品系列更加丰富。 五是获得人才和专业团队。此次收购后,约有3500名摩托罗拉移动分 布在全球各地的员工将加入联想。 杨元庆还表示,交易完成后,借助摩托罗拉表现强劲的北美和拉丁美 洲市场,联想将在成熟市场进一步提升与运营商和零售商的紧密关系。 “加上联想在新兴市场的迅速成长,我们希望在2015年整合完成后的第 一个年度,在全球市场销售1亿部手机。”杨元庆说。联想明年或卖出1 亿部手机
4.看法 对于一直亏损的个人电脑业务,IBM早已萌生退意,从而可以将资源集中到一些附加 值更高的产品线上:比如大型电脑和全球服务业务。而联想正好相反,作为中国电 脑市场的领军者,通过并购它可以将自己的全球销售额提高4倍,到达12亿美元。从 表面上来看,这场交易是双方各取所需,理所应当。但美中仍有不足,在五年后失 去IBM品牌,对联想而言,Think商标还能有什么价值吗? 从公众的角度来理解,这场交易只是IBM的退出战略,在苛刻的限制条件下通过短期 的品牌授权,从而获得丰富的现金流、债务偿还、还有股权。如果聪明的话,联想 可以通过购买IBM的股份,而不是让IBM购买联想的股权,从而将自己紧紧的挂靠在 强大的IBM身上,从而提高联想自身品牌的认知价值。IBM可以而且将会出手这些股 权;如果当它预见到联想的失误从而来弥补自己的投资损失。联想,从另一方面来 说,将不会剥离它在IBM中的股份,这些股份将增值而且真正的帮助联想参与IBM的 业务,即使将来在它的产品中已经没了IBM的标志。这些都是公关们应该做的事情。 不知道联想的董事长柳传志在获得IBM这样短期的品牌授权时作何感想。李东升, TCL董事长,在收购汤姆逊电子时也购买了RCA品牌20年使用权。但他不需要汤姆逊 的保护伞来经营RCA品牌,RCA一直都是一个独立的强势品牌,无论谁拥有它。 于是,联想陷入了这样一个两难境地:认真投资打造联想的主品牌因此减少了近期 对联想IBM Think系列产品的投资吗?这就意味着要放弃短期的销售收益,但是很可能 赢得长期的品牌价值和联想公司形象的提升。或者是花钱支持近期的IBM Think产品 的品牌建设,从而放弃了对于联想这样一个初级制造商提升远期的附加价值的机会。 如今的悖论将吞噬联想的品牌价值,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物流132 傅永敬 杨威威 赵若凡
一.并购IBM
1.双方背景 IBM: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IBM就成行了战略 转型,为集团客户提供IT服务业务成了IBM新的 利润增长点。鉴于戴尔、惠普在商用台式机和 笔记本电脑上积极的价格策略已经严重影响到 了IBM个人电脑的销售。 联想:在国外市场进展缓慢,而在国内市场 又面临激烈竞争,这是联想以及很多中国企业 所面临的困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