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T梁上部结构:(1)麻面:可能因施工用模板表面不光滑湿润,吸收构件表面混凝土内的水分,加之养生不当,产生麻面。
(2)蜂窝:1、结构不合理,如配筋太密,塌落度过小,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太大等引起。
2、施工不规范,如混凝土离析,灌注时振捣不够,模板缝隙不严,水泥砂浆流失等。
(3)混凝土老化、剥落:混凝土保护层不足,表面混凝土破损后,钢筋发生氧化反应,加之雨水渗入侵蚀上部结构,梁板在长期潮湿环境下导致混凝土起壳、剥落。
(4)混凝土空洞孔洞:浇筑施工时,由于局部杂物清理不净、未浇底浆或振捣不实等原因,导致混凝土间出现空洞孔洞。
(5)破损露筋:1、由于混凝土保护层较薄,导致箍筋锈胀,使表面混凝土脱落,产生露筋。
2、由于混凝土破损,产生露筋。
3、在施工时,结构内的定位钢筋在混凝土脱模后露筋。
(6)混凝土锈蚀胀裂:由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如碳化、氯离子侵蚀等),钢筋因原先在碱性介质中生成的钝化膜被破坏而渐渐失去保护作用,导致钢筋锈蚀,生成的铁锈体积比被腐蚀掉的金属体积大3~4倍,使混凝土保护层沿钢筋位置开裂,而裂缝一旦产生,钢筋锈蚀速度大大加快,导致表面混凝土开裂甚至剥落。
(6)混凝土缺棱掉角:1、模板湿润不够或者脱模剂涂刷不均匀。
2、外力或重力撞击。
(7)纵向裂缝:在纵向预应力作用以及管道位置偏差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纵向裂缝。
(8)腹板竖向裂缝:腹板配筋相对于底部少,导致腹板表面混凝土在薄弱处竖向开裂。
(8)网状裂缝:养护不到位,由于混凝土干缩或者温度变化产生的表面裂缝。
(9)结构性横向裂缝:运营过程中,梁板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正弯矩,使得梁板底部产生顺桥向的拉应力,因此在截面薄弱处,梁板底部混凝土受拉产生横向裂缝。
预制箱梁(小箱梁)上部结构:(1)麻面:可能因施工用模板表面不光滑湿润,吸收构件表面混凝土内的水分,加之养生不当,产生麻面。
(2)蜂窝:1、结构不合理,如配筋太密,塌落度过小,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太大等引起。
2、施工不规范,如混凝土离析,灌注时振捣不够,模板缝隙不严,水泥砂浆流失等。
(3)混凝土老化、剥落:混凝土保护层不足,表面混凝土破损后,钢筋发生氧化反应,加之雨水渗入侵蚀上部结构,梁板在长期潮湿环境下导致混凝土起壳、剥落。
(4)混凝土空洞孔洞:浇筑施工时,由于局部杂物清理不净、未浇底浆或振捣不实等原因,导致混凝土间出现空洞孔洞。
(5)露筋:1、由于混凝土保护层较薄,导致箍筋锈胀,使表面混凝土脱落,产生露筋。
2、由于混凝土破损,产生露筋。
3、在施工时,结构内的定位钢筋在混凝土脱模后露筋。
视情况而看对于杭瑞报告多数为第2条。
(6)混凝土锈蚀胀裂:由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如碳化、氯离子侵蚀等),钢筋因原先在碱性介质中生成的钝化膜被破坏而渐渐失去保护作用,导致钢筋锈蚀,生成的铁锈体积比被腐蚀掉的金属体积大3~4倍,使混凝土保护层沿钢筋位置开裂,而裂缝一旦产生,钢筋锈蚀速度大大加快,导致表面混凝土开裂甚至剥落。
(6)混凝土缺棱掉角:1、模板湿润不够或者脱模剂涂刷不均匀。
2、外力或重力撞击。
(7)主梁纵向裂缝:梁底纵向裂缝主要出现在波纹管下方,此处保护层厚度较薄,对砼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性质有很高的要求,施工中往往由于此处粗集料质量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导致出现纵向裂缝。
(8)腹板水平裂缝:小箱梁波纹管对应腹板部位局部砼承压面较小,要求压浆必须及时进行,尽量为预应力筋与结构混凝土之间提供有效的粘结。
施工时如果不及时压浆,导致波纹管周围砼长时间承受较大的压力,加上保护层较为薄弱,导致预应力管道方向出现水平裂缝。
小箱梁在浇筑中常把施工缝设在腹板与底板的结合处,在直线段处于波纹管的位置,形成砼薄弱带,导致此处出现水平裂缝。
(8)网状裂缝:养护不到位,由于混凝土干缩或者温度变化产生的表面裂缝。
(9)结构性横向裂缝:运营过程中,梁板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正弯矩,使得梁板底部产生顺桥向的拉应力,因此在截面薄弱处,梁板底部混凝土受拉产生横向裂缝。
空心板上部结构:(1)纵向裂缝:可能由于底板混凝土较难振捣、大多数细集料流入该出,保护层厚度不足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形成纵向裂缝。
(2)空心板铰缝填料脱落:由于施工不规范,标高控制不严导致板间错台导致填料不饱满。
或因铰缝由微裂缝因荷载作用扩展变宽导致。
(3)板底渗水、泛白:由于梁端封闭不严或混凝土破损,雨水下渗后通过板底裂缝渗出,导致析白。
(4)板间错台:1、安装芯模时位置调整不准确,或不够牢固。
2.在底板混凝土浇筑振捣时,振捣底板水平面不够平整,导致芯模出现上浮现象。
3、在腹板混凝土浇筑振捣时,未两侧同时分层浇筑,模板在混凝土压力作用下发生侧移。
支座:(1)支座脱空:1、墩台顶支座垫石标高控制不当或者强度较低,受压后垫石破碎引起脱空。
2、支座安装温度选择不当,后期梁体伸缩过大导致支座出现难以恢复的纵向一侧的半脱空。
(2)支座偏位:由于垫石位置偏差、支座安放不到位造成。
(3)支座变形:1、由于同一梁体有的支座脱空导致个别支座受力过大引起变形。
2、安装时温度不当随后期温度变化、混凝土胀缩、徐变和汽车荷载等作用导致剪切变形。
3、桥梁纵坡较大导致纵向剪切变形。
(4)支座鼓包、破裂:1、支座自身质量原因,极限抗压强度不足。
2、安装质量较差。
连续刚构桥上部结构:(1)跨中底部纵向裂缝:1、跨中底板在自重和纵向预应力作用下,底部将出现横向拉应力,而波纹管可能偏离设计位置致使底板混凝土出现较大的局部拉应力,导致出现纵向裂缝。
2、可能预应力钢束张拉时,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出现纵向裂缝。
(2)底板横向裂缝:跨中现浇段底板横向裂缝未(断续)贯通,腹板未见竖向裂缝,且实测桥面线形显示跨中未下挠,判断为非结构性裂缝。
可能由于施工控制不严或养生不到位因温差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表面裂缝。
(3)主梁存在混凝土局部空洞、麻面、破损及露筋等表现病害。
主要原因为:施工期未予以充分振捣密实、施工不规范等。
(6)腹板竖向裂缝:可能由于竖向预应力或预应力松弛,加之混凝土徐变影响,产生竖向裂缝。
(7)底板横向裂缝:跨中现浇段底板横向裂缝未(断续)贯通,腹板未见竖向裂缝,且实测桥面线形显示跨中未下挠,判断为非结构性裂缝。
可能由于施工控制不严或养生不到位因温差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表面裂缝。
下部结构:(1)混凝土麻面、破损等表观病害:由于施工不规范或养护不到位产生的混凝土表观缺陷。
(2)盖梁水平开裂:由于施工不规范或质量控制不严导致。
(2)盖梁竖向裂缝:1、混凝土收缩产生。
2、养护不及时。
3、可能由桩基不均匀沉降所致。
(3)桥墩竖向裂缝:由于施工不规范或养护不到位因温差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表面裂缝。
(4)桥台前墙水平裂缝:可能因台后填土向前挤压,加之汽车制动及冲击力加剧致使。
或是桥台分层浇筑的层间接缝。
(4)桥台前墙竖向裂缝:①由于台后填土较高,土压力较大;②台背填土遇水膨胀产生的附加压力,以上原因的综合影响导致竖向裂缝。
(5)锥坡、护坡开裂:可能因桥台填土不密实导致锥、护坡沉降而引起开裂。
(6)盖梁渗水侵蚀:未设置集中排水管或未设泄水管。
(7)桥台渗水侵蚀:桥台与路堤搭接处桥面排水不良,或因伸缩缝破损桥面雨水渗下引起。
(8)基础破损:施工控制不严。
桥面系:(1)护栏破损露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护栏内部钢筋氧化锈蚀后,体积膨胀导致表面混凝土开裂,甚至剥落。
(2)伸缩缝锚固区开裂:车辆荷载冲击力作用所致。
(3)伸缩缝橡胶止水带破损:橡胶老化。
(4)未设泄水孔、堵塞或无篦子:施工不规范及养护不到位所致。
(1)桥面裂缝:运营过程中,车辆反复作用产生的局部冲击力和剪切力致使路面产生裂缝。
(2)桥面坑槽:运营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车轮荷载碾压和冲击,引起桥面铺装开裂,逐渐发展成坑槽。
(5)护栏破损露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护栏内部钢筋氧化锈蚀后,体积膨胀导致表面混凝土开裂,甚至剥落。
从上表、上图可以看出,本桥实测桥面线形基本平顺,跨中无下挠,平面线形良好。
(5)制定完备的管养计划,为全程跟踪桥梁的使用状况提供最基本的依据,严格按照制定的养护计划进行相应的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及针对桥梁的控制检测,建立健全桥梁管养档案资料的汇编。
(4)加强养护清洁工作,及时清理伸缩缝内杂物,对破损的伸缩缝锚固区进行维修;对破损的伸缩缝止水带适时进行更换;(1)加强日常巡查和日常养护工作,对主梁病害进行定期检查,做好相应的记录;(2)对主梁底部网状裂缝表面封闭处理;(3)完善桥面排水系统,避免雨水侵蚀桥台;(3)恢复缺失栏杆;(4)制定完备的管养计划,并严格按照制定的养护计划进行相应的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建立健全桥梁管养档案资料。
7.1.6桥址地质状况桥址地质状况对桥梁安全营运无影响。
JGJ/T 23-2001(2)采用如填充橡胶棒、注胶管等可行方式修复铰缝;(1)及时对桥梁上、下部构件存在的裂缝进行修补,对宽度≥0.15mm的裂缝采用压浆法修补,对宽度<0.15mm的裂缝采用封闭法修补,以提高桥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及耐久性;(2)为了保证桥梁结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建议采用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对桥梁缺陷进行修补;(3)拆除临时支座;(4)以砌石或小石子混凝土等修复基础破损部位;(5)对破损的伸缩缝止水带适时进行更换;(6)制定完备的管养计划,并严格按照制定的养护计划进行相应的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建立健全桥梁管养档案资料。
(4)对脱空支座采用灌注环氧砂浆等进行填充密实,提高支座受力的均匀性;表6-1 梅子大桥下行技术状况评定表表6-2 梅子大桥上行技术状况评定表下行主要表观缺陷:(1)上部结构:5-1#、4-1#、4-2#、4-3#、4-4#、4-5#、3-1#、3-2#、3-4#、3-5#、2-1#、2-2#、2-3#、2-5#、1-3#、1-4#、1-5#梁底有纵向裂缝,3-5#梁马蹄存在水平裂缝,裂缝总长204.5m,裂缝最宽0.13mm。
2-5#梁钢绞线外露。
5-1-2#、3-2-5#横隔板,5-3#等湿接缝存在麻面、破损露筋等病害。
1-0-1~1-0-5#支座有30°剪切变形。
(2)下部结构:5#桥台前墙受水侵蚀。
(3)桥面系:2#伸缩缝橡胶止水带脱落。
上行主要表观缺陷:(1)上部结构:1-1#、1-2#、1-4#、1-5#、2-2#、2-3#、2-4#、3-1#、3-2#、3-4#、4-4#梁底有纵向裂缝,合计缝长140m,最大缝宽0.12mm。
1-4-4#等横隔板,4-1#湿接缝存在模板未拆、麻面、破损露筋等病害。
(2)下部结构:0#桥台处护坡水平裂缝,1#盖梁右侧模板未拆。
5#桥台前墙受水侵蚀。
(3)桥面系:1#伸缩缝锚固区开裂。
护栏多处网状裂缝,护栏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