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简介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孔子是第一个向平民进行教育的人。

教学相长:孔子赞叹子贡等给他以启发的学生。

启发式: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

举一反三:孔子常常对学生学了一条能推广到第二条还是第三条做评论,并说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它就不再教了。

学思结合: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

因材施教:提出对上等资质的人讲授上法,对下等资质的人讲授不能讲授上法的学说,并有切实的实践。

孔子思想核心思想主张是以德治国,希望能够延续周朝的礼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不光是仁,还有礼。

仁是什么:仁者爱人。

仁便是爱。

礼是什么:阶级秩序。

孔子反对墨子主张的兼爱,主张爱是不同的,臣子对国君的爱和国君对臣子的爱不同,普通人对父母的爱与对子女的爱和对兄弟的爱,对朋友的爱,对陌生人的爱是不一样的。

所以仁+礼才构成孔子的核心思想。

(3)孔子主要生平年表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举世闻名。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于公元前478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

西汉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扩大。

孔府是个庞大的院落,其实并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孙后人的居所。

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顷。

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

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老子大道“无为”,人道应法天道,所以为无为以至无不为,老子得到主要就是自然而然,遵守规律,不妄为。

还有就是辩证的关系,老子强调守弱处下,像水一样,但不是懦弱,弱与强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把握度。

荀子思想核心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思想核心毕生执着于教育的朱熹,师从一个"理"字。

在他的心目中,"理"是万物开始的主宰,是自然界的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生成于"理",遵从于"理",归结于"理"。

这种先天存在的精神的"理"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又是随处可见,时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

他说万物有一"理",而一物也有一"理"。

为了讲得更清楚一些,他采用了古代先贤们在哲学问题上最常用的推理方式,研究出一套以"理"为中心的运行模式来,即理--气--物(现世)--气--理。

可以看出,"理"是世界运行的主宰,也是世间万物的终结。

一切从"理" 开始,产生了阴阳二气,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又衍生了世间万物,同时,世间万物无论如何变化又离不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复归于"理"的主宰,完成了一个轮回。

陆九渊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汉族,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的开山祖。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被后人称为“陆子思想核心他以为宇宙的无穷正是因为人心的无穷,人心无穷,能够包容宇宙万物。

因此,他要在天理中寻找人的位置,从人本有的道德良心中体味做人的道理。

这也正是他建立心学思想的理论起点。

哲学观点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

具有唯物论的特色。

“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

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

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教学育人黄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

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

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

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

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

黄宗羲并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

黄宗羲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办学讲学,培养了很多学生。

著名弟子有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仇兆鳌等。

梨洲末命“余圹虽成,然顶未淋土,非三百担不可。

此吾日夕在心者也。

吾死后,即于次日之黄宗羲像,作者吴旭,1676年早,用棕棚抬至圹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棕棚抽出,安放石床。

圹中须令香气充满,不可用纸块钱串一毫入之;随掩圹门,末令香气出外。

墓前随宜分为阶级拜坛。

其下小田,分作三池,种荷花。

春秋祭扫,培土要紧,切不可一两担循故事而已。

其祭品:干肉一盘鱼腊一盘果子两色麻餈一盘。

上坟须择天气晴明,第一不可杀羊。

天雨变为堂祭,此流俗无礼之至也。

凡世俗所行折斋做七,一概扫除。

来吊者五分以至一两并纸烛,尽行却之。

相厚之至,能于坟上植梅五株,则稽首谢之。

有石条两根,可移至我圹前,做望柱。

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抄著述,同虞喜之传文。

'若再得二根,架以木梁,作小亭于其上,尤妙。

”顾炎武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

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

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在这个主旨下,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广州禁烟1839年3月10日,奉命为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

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

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

在军事方面,他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

专门派人从外国秘购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

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