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残疾人创业案例

残疾人创业案例

残疾人创业案例创业要想成功,除了有了点子以及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无所不用其极的接近真实。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残疾人创业案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残疾人创业案例1:85后小伙身残志坚开微店创业做微商自食其力拥抱幸福他是一名“85”后大男孩儿,阳光,爱笑,喜欢自拍;他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只能靠板凳和轮椅行走;他还是一名坚强、乐观的父亲,凭借着一双巧手和辛勤的付出,开起了微店,自食其力地养育着3岁的女儿。

他叫赵海利,今年26岁。

2015年3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新疆库尔勒市香梨大道华誉怡景苑小区附近的一户出租屋内,见到了赵海利,他正用剪刀细心地剪着一幅“羊”,一旁,3岁的女儿彩依乖巧地依偎在父亲身旁。

“今年是羊年,这些羊像比较受欢迎,所以就多剪些。

”赵海利边说,边用手机浏览微店上的客户订单记录。

一起来看这位80后小伙身残志坚的励志创业故事身残志坚巧手编织幸福生活赵海利的老家在河南驻马店,2010年跟随父母来到新疆库尔勒靠打工为生,一出生他就患上了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停止发育,自此他只能依靠板凳和轮椅行走。

虽然没有一对健康、可以正常行走的腿,但他却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十字绣、串珠、剪纸样样拿手。

“从记事时起,我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特别是走出家门,许多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我时,我心里特别难受,是制作这些小手工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也慢慢有自信了。

”赵海利说,2008年起,他开始接触剪纸,并被剪纸多样的形态所吸引。

于是,赵海利买来剪刀、刻刀等剪纸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按照书本上所教的,开始自学起剪纸来。

“剪纸是一项技术活,剪重了会剪成豁口,整叠纸就会报废。

剪纸也是一个细致活,复杂一点的要剪一个晚上。

”赵海利说,渐渐地,从最初简单的“囍”、“福”,到现在的雷锋、《红楼梦》中等人物造型,自己的剪纸水平也日趋成熟。

“你瞧,这个喜羊羊、灰太狼是给我女儿剪的;这些福字、喜字是送给亲朋好友的。

”当天,赵海利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剪纸作品,虽然每幅作品造型各异,但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赵海利说,多年来,他的手因为剪纸纸没少受伤,每次受伤出血,他都只是简单挤一挤、擦一擦,然后继续剪。

除了剪纸,赵海利还喜欢十字绣、串珠等手工制作,白天,他在外打工,晚上,他就在灯下忙碌着制作手工。

“是这些手工作品,让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也渐渐变得自信起来。

”赵海利说。

开微店自食其力盼女儿快乐成长2009年,赵海利邂逅了美丽的爱情,残疾姑娘张营营被他身上那种乐观、坚强所吸引,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2012年3月,女儿赵彩依的到来更是给这个小家增添了无限欢声笑语。

日子就这样在静默中流淌,很快,日常的柴米油盐将最初的浪漫和美好打磨殆尽,2014年初,不堪忍受贫困生活的妻子最终还是撇下赵海利走了,抚养女儿的担子全部落在了赵海利一个人身上。

面对着年迈的父母和可爱的女儿,赵海利将失去爱人的痛苦默默埋在心底,他开始想着如何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何凭自己的能力把女儿抚养长大。

“去年12月份,一个老师建议我开一家微店,说可以把剪纸、首饰都放在网上卖,非常方便。

”赵海利说,经过一阵摸索和学习,2014年12月10日,他在微信上的小店“创意手工坊”终于开张了。

各种形态的手工剪纸、串珠首饰和十字绣,打开“创意手工坊”的浏览网页,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也十分公道。

“店开张时间不久,生意并不太好。

”赵海利羞涩的说,为了增加点击量,他一有时间就琢磨着如何丰富剪纸种类和首饰的编织花样。

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对于赵海利来说更是如此。

赵海利在网店上承诺,凡是购买商品的顾客均免费送货上门,于是,晚上,他在灯下剪纸、编织首饰,白天,就骑着三轮电动车穿梭在梨城的大街小巷,风雪无阻。

“有的顾客不知道我是残疾人,见面时才知道,都特别感动。

”赵海利说,让他特别欣慰的是,一些顾客得知他的情况后,都主动帮他宣传网店,并成为了朋友。

顾客张庆雯说:“海利身上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大家都特别乐意去帮助他。

”“小赵这孩子是个热心肠,平日里用他的车,让他帮个忙什么的,他都特别积极。

”赵海利的邻居祝红英大姐说。

库尔勒市爱心互助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郑立峰得知赵海利的情况后,一直积极奔走,为他找合适的工作。

谈及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时,赵海利说,因为剪纸、手工编织等手艺让他收获了自信,今后,他还会继续不断学习,创新花样,将“创意手工坊”努力经营好,通过自己的手艺,让父母和女儿生活得更好,同时也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人。

“我的父母都快六十了,还在打工,为了我他们付出了太多,我希望通过我的双手让他们过上舒心的生活。

”赵海利说。

残疾人创业案例2:残疾男创业十余年挣下数百万身家在鸭子村,石本文是一个传奇。

他右半部分身体完全不管用,站立时体型会扭曲成近似于“C”形,让人担心他会重心不稳摔倒。

但这个41岁的男人没有摔倒。

借助拐杖和左腿,他顽强地往返于自己的养殖基地和门店,管理着小小的“农业王国”:387头猪、年产20吨鱼的两个鱼塘、占地17.6亩的25个蔬菜大棚、散养在山林里的大量鸡鸭……这个一级伤残者甚至指挥着13名工人和自己一起追寻梦想。

健全人也很难像他这样昼夜颠倒着劳累:每天凌晨2时,他驾驶着花1.86万元订做的三轮车,左手控制油门和离合,靠左脚控制刹车,从城市的门店返回村里的基地,将猪运送到屠宰场,再将猪肉送到门店,天亮后指挥销售,下午睡觉,如此循环。

车祸1973年,石本文出生于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鸭子村。

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父母拿不出6.5元/年的学费和2分/顿的饭钱,于是,在鸭子村小念到四年级时,他辍学了。

他打过零工、学过石匠,也曾贩卖过生猪,成为村里做生意的探路者。

刚领到身份证时,打工潮汹涌而来,他和表哥袁大志一道去海南淘金。

“师傅”卷款“跑路”后,“带班”的他成为众矢之的,不得不打工挣钱兑付了工人的工资。

石本文的第二份工作是在广东省陆河县搭建护栏和工棚。

吃苦耐劳的他获得了老板的认可和信任,成为工地管理者。

此刻,他春风得意:有帅气的外形,有月薪1200元的高收入,有热恋中的女友。

1996年8月25日,厄运不期而至。

当天,他和老板的妻弟小曾一起,骑摩托车从南宁去柳州办业务,路上和一辆大货车相撞。

驾车的小曾当场死亡,戴着头盔坐在后座的石本文被摔出10多米,颈部折断。

此后的两个多月,时年23岁的石本文一直在生死边缘挣扎。

“我们赶到医院时,他谁都不认识,对我说,‘你是蒋介石,快出去!’”石本文现年79岁的父亲石大全抹着眼泪回忆说,“当时心都碎了,我一个农民哪见过这个……”代表家庭去处理此事的石本文的大姐夫张明安回忆说:“在医院,他一直发着高烧,说胡话,不认识人。

”几个人在医院呆了几天,束手无策地回到老家。

几天后,张明安等人接到消息说,石本文死了,要他们去“处理后事”。

他们当即赶到柳州,却发现石本文仍在医院。

“当时,有人对我说,石本文已被宣告死亡,送到殡仪馆准备火化,却被人发现还有点呼吸,侥幸捡回一条命。

”张回忆说。

惨烈的车祸让石本文成为一级伤残——这是最高的伤残等级,意味着“最重的劳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意识消失,社会交往完全丧失”。

病情稍微稳定后,家人决定将他带回老家治疗。

他们需要务农以维持生计,无法服侍长时间昏迷、在病床上一动不能动的病人。

最初的一年,石本文只能睡在床上。

石大全回忆:“当时,我们上午出门干农活前,把他搬成靠右睡,他就靠右睡一个上午;中午回来,把他翻成左边睡,他就靠左睡一个下午。

”那个春节后,绝望的妻子提出离婚。

创业此后,石本文以惊人的生命力,渐渐好转起来。

亲人发明了电视机的“拉式开关”,他用唯一能动的左手拉线,电视就开了,再一拉则能关闭电视——他有了和外界联系的桥梁。

1997年,石本文再次去西南医院,手术成功后病情大有好转。

60多岁的父母下田务农前,把他抬到地边晒太阳,阳光让他的脸上开始有了一抹红色。

随后,父母为他当“拐杖”,一左一右扶着他,慢慢挪动。

几个月的练习让他能靠拐杖和左脚挪上几步。

即便如此,他右半部分的肢体依旧没有任何反应。

“难道就这样由父母养着,一直到死?”1998年端午节后,已能“龟速”移动的石本文开始想“折腾”一下,用打工的积蓄去开一家商店。

家人在出村的米字型路口修了两间房:一间开小商店,另一间开小茶馆,村民可以打打麻将。

他每天有二三十元的收入,“废人”基本能自食其力了。

中午不愿回家的村民会一边打牌,一边吃方便面或廉价的午餐,吃剩的就倒在潲水桶里。

“能不能用这些潲水就近喂猪?”石本文有些兴奋,“这是不是一个商机?”想干就干,他让父母买来一头母猪,在厕所旁养——他就睡在这头320元的猪的旁边。

打牌的村民经常会搭个手,亲人也时常来帮忙。

但是,因为残疾太重,石本文为创业梦想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幸运的是,当年,母猪生了8只崽儿。

接下来的两三年里,他喂猪赚了好几千元,这让他看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终于能自食其力了。

喂猪就必须走路,也是一个锻炼,我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所以,为了养病,我也要坚持养猪。

”守候2004年,看到前景的石本文干脆关了商店,向残联申请了1万元贷款,建起了养猪场,一门心思养猪。

那时,他已经有了6头母猪。

他一步一蹒跚地经营着猪场,请一名哑巴当帮手,事业渐有起色。

2007年,一场席卷涪陵乃至重庆的猪瘟——蓝耳病,让石本文的189头商品猪锐减至40多头,他所有的投入几乎都打了水漂,包括3个姐姐的6万元借款、1万元银行贷款、此前打工和经商后的全部积蓄。

祸不单行,因对抗猪瘟而连续劳累的母亲也突然撒手人寰。

“就当这几年没做事,我还在病床上躺着。

”历经人生大起大落的石本文并未被困难压倒,更小心地照料存活下来的猪。

很快,市场行情见涨,小猪崽儿的售价高达16元/斤。

13头母猪让他过上了几年好光景。

可是,因为垂涎高价格,人们纷纷养母猪,2010年,价格急转直下,石本文又陷入亏损。

就在石本文苦苦坚持的时候,2010年,重庆在全国率先整体推出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乘此东风,2011年4月,他成立了“盘拾水产养殖场”,成为“微型企业示范户”。

在养殖行业浸润多年的石本文掌握了技术,也有了些管理和运营能力。

他认为,从事农业养殖应有一定的规模并形成产销链条,否则,行情好时,贩子赚了大头;行情差时,小型养殖户承担了最后的风险。

可是,钱从哪来?一筹莫展之际,团涪陵区委举办“微企创业达人秀”活动的消息传来。

石本文的事迹让评委们落泪了,为他打了满分。

获奖的他得到两万元扶持资金。

更多的利好消息传来。

重庆组建了由团市委主管的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会,推出了“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

2013年,团涪陵区委推进“青锋计划”时,想到了石本文,主动联系他。

对于正急于扩大养殖规模却苦于资金压力的石本文来说,“这就是雪中送炭”。

他的创业项目被纳入首批评审并通过,获得了17万元的资金和创业导师“一对一”帮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