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题

一、填空(共11分)
1.本学期我们学习过其作品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存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是《》。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文学意义的两部作品是《》和《》。

3.教材认为,楚辞中用古歌曲名为篇名的有《》、《》、《》等。

4、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两首最著名的长篇叙事民歌是《》和《》。

5.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是刘宋初的诗人;新体诗(永明体)是南朝齐永明年由自由诗人等人开创的。

6.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史记》的作者和《汉书》的作者。

7.先秦至南北朝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是先秦时代的和晋代的。

8.先秦时代两位最富有浪漫主义的作家是战国时代的诗人《》和散文家《》。

9.汉代两位最重要的史传散文作家是和。

10.北朝散文家的两部代表作品是《》和《》。

11.《诗经•载驰》的作者是先秦时代的女诗人,五言《悲愤诗》的作者是建安时代的女诗人。

二、单项选择题:(共5分)
1.文学艺术起源于()
A.人类的阶级斗争
B.人类心灵感情的表现欲望
C.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D.人类的生产劳动
2.“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建安文学()
A.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
B.歌颂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C.批判了社会中的黑暗面
D.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3.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A.《汉书》B.《史记》C.《春秋》D.《战国策》
4.被杜甫称赞其诗作“凌云健笔意纵横”“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南北朝诗人是()A.谢灵运B.谢眺C.庾信D.江淹
5.提出自己写史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A.左丘明B.孔丘C.司马迁D.班固
三、多项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题中后的括号里,共12分)
1.下列作品中,《楚辞章句》认为属于屈原所作的是()
A.《离骚》B.《九辩》C.《九歌》
D.《九章》E.《天问》
2.魏晋南北朝作家中,受到过建安风骨影响的有()
A.阮籍B.左思C.刘琨
D.鲍照E.陶渊明
3.下列作品中,不是屈原创作的作品是()
A.《九辩》B.《招隐士》C.《七发》
D.《怀沙》E.《七谏》
4.《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是写()
A.劳动者的苦难及其反抗
B.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C.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
D.统治者的歌舞描绘生活
E.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
5.南北朝时期,新体诗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有()A.谢眺B.陶渊明C.何逊
D.阴铿E.谢灵运
6.屈原创作的组诗有()
A.《九章》B.《九辩》C.《九歌》
D.《天问》E.《九叹》
四、名词解释题(共9分)
楚辞:
风、雅、颂:
建安风骨:
五、默写题(共3分)
默写汉乐府民歌《江南》
把《诗经•邶风•静女》一诗默写完整。

静女其姝,。

爱而不见,。

静女其娈,。

彤管有炜,。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美人之贻。

六、简答题(共30分)
1.《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何艺术特色?
2.简析屈原《九歌》的产生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3.左思《咏史》八首二中的“涧底松”、“山上苗”各比喻什么?本诗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什么不合理的现象。

附原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经过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七、分析与论述题(三选二,共30分)
1.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诗经•卫风•氓》。

2.以作品为例试述《魏风•硕鼠》在创作上运用了重章叠句反复的手法。

3.结合作品,试论陶渊明诗情、景、理统一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诗经》;《尚书》2.《庄子》;《孟子》3.《史记》;乐府民间歌辞4.《陌上桑》;《孔雀东南飞》5.谢灵运;沈约6.司马迁;班固7.屈原;曹操8.屈原;庄子9.贾谊;司马迁10.《水经注》;《洛阳伽蓝记》11.许穆夫人;蔡琰
二、单项选择题:
1.D2.D3.C4.C5.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2.BCDE3.ABCE4.BE5.ABC6.ACD
四、名词解释: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主要作家有屈原、宋玉等。

西汉刘向将屈、宋及贾谊等人骚体辞章编辑在一起,名为《楚辞》,“楚辞”既源于楚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又受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体诗。

风•雅•颂:“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分类。

“风”指地方音乐,《诗经》共有十五国风。

“雅”即“正声”,《诗经》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均为王朝京都地区的音乐。

“颂”即是舞曲,《诗经》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均为古代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

“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是指汉末建安作家在作品内容与风格上所形成的时代特色。

“风”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骨”则是指作品艺术表现手法。

以“三曹”、“七子”等为中心的一批文人在诗歌创作上,思想深刻、文辞表达精湛,有特长,情辞慷慨,力度强,他们
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描写社会动乱与民生疾苦,抒发积极进取的政治理想抱负,艺术上具有悲凉慷慨,刚健遒劲的风格,后人称这种创作特色为“建安风骨”。

五、默写题: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六、简答题:
1.《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何艺术特色?
答题要点:①善于叙事,精于剪裁;②善于在战事叙写中穿插细节材料,以交代重大契机;③善于在叙事中写人物。

2.简析屈原《九歌》的产生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答题要点:《九歌》是诗人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歌。

其艺术表现手法是:善于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地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3.左思《咏史》八首二中的“涧底松”、“山上苗”各比喻什么?
本诗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什么不合理的现象。

答题要点:作者用“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门贤士,以“山上苗”比喻才拙位高的士族庸才。

该诗反映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揭露了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罪恶。

七、论述题:
1.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诗经•卫风•氓》。

答题要点:《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通过叙述一个被遗弃妇女的不幸遭遇,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直至被遗弃的全过程及她的悲愤怨恨情绪,表达了受压迫的广大妇女的怨恨和反抗,反映出男尊女卑社会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处境,揭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本质。

首先,在艺术上,作者运用了回忆的倒叙写法,诗的一、二章,女主人公先回忆她当初与氓恋爱,结婚的情景,此时她单纯而热情,急切向往和期待幸福的爱情生活。

第三章从文意上有一个转折,在感情上也是一个跳跃,女主人公从幸福往事的回忆中惊醒过来,意识到
眼前所处是被无情抛弃的冷酷现实,于是从内心深处发出了一种异常激动的追悔和愤慨,提出了“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忠告”。

这实际上是在为广大妇女鸣不平,在向男尊女卑的世俗挑战。

其次,此诗在塑造弃妇的形象时,运用了夹叙夹议,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

再次,诗中还特别注意了对比手法的运用。

2.以作品为例试述《魏风•硕鼠》在创作上运用了重章叠句反复的手法。

答题要点:《魏风•硕鼠》一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的形式抒发情感,采用更换关键词语的方式深化主题。

如诗的第一层,诗人把奴隶主比成大老鼠,要求它们不要再来吃庄稼,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生动,且寓意深刻。

诗的第二层,诗人对剥削者愤然谴责,“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是多么的忘恩负义呵!这两句揭露了奴隶主们的冷酷无情。

诗的第三层,写奴隶们渴望摆脱苦难生活,寻求乐土的愿望,“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这是一种反叛,它反映出奴隶们对奴隶制度与宗法神权观念的反抗,对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结合作品,试论陶渊明诗情、景、理统一的艺术特色。

答题要点:陶渊明的诗,创造了一个情、景、理水乳交融,艺术“空灵”与“充实”两相统一的完美境界,这在他的名篇“结庐在人境”一诗中得以明证。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既是田园诗,也是抒情、哲理诗,景、情、理三者交融,相互渗透。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会到它奇妙的志趣,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又可以说,这里正是一个艺术的空灵与充实相统一的境界。

“心远”是空灵,“真意”是充实,追求“真意”有赖“心远”,有空灵的“心远”才会得到充实的“真意”,而“真意”的领悟正是“心远”的标志。

在此诗中,这二者完美地统一了,诗人之心是空灵的,因为他“心远”;又是充实的,因为他获得了“真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