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论《浣纱记》的悲剧意蕴:以范蠡与西施的聚散离合为贯穿众多情节的主线,试图将政治与爱情相结合,着力渲染西施为越王勾践灭吴的牺牲品时所感受到的深深悲哀。
梁辰鱼的《浣溪沙》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被以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浣溪沙》首先是一出极为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又是一出沉重的政治悲剧,这部剧本体现出作者对明中叶内忧外患及根源的担忧,饱含着作者对历史变幻在哲学上的深沉思考。
结合作品论述《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特点。
(1)志怪指的是六朝的志怪小说,六朝志怪大都“合丛残小语”,形同短制,情节简单,叙述平板,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性魅力。
(2)传奇指的是唐传奇,唐传奇在六朝志怪基础上承绪发展,除内容的继承、发展和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关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文字上从简率古朴发展到文辞华丽、形象生动;叙述和描写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唐传奇不仅篇幅比六朝志怪普遍加长,更重要的是写法上的变化和进步。
这个艺术特点主要是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
这就是所谓“传奇法”。
(3)《聊斋志异》一书大多数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即使是写现实生活的篇章,也往往添加些虚幻之笔,从这个角度说,它与六朝志怪小说同伦。
由于其中许多篇章描写委曲,又有别于六朝志怪小说之粗陈梗概,而与“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人传奇相类。
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杰作。
(4)如《连城》一篇,作者出色地运用传奇手法,具体描写了二人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乔生为连城割肉和药,连城路遇乔生为之一笑,以及连城病死、乔生殉情、双双入冥,又双双还魂,终成眷属的故事,成功地歌颂了二对为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青年男女,嘲笑了贪财好利的史孝廉、横暴自私的盐商子,进而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
较典型地体现了《聊斋志异》兼用志怪,传奇的特点。
简述《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作者把她作为“孝妇贤妻”的典型,孝顺忠贞。
但她又不是一个简单的贞烈之妇,也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伦理道德化身。
这个人物完全是属于民间创作的结果,是累积型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具有许多下层人民的美德。
这个人物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作者的意图。
形象的核心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美德,至今任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不能简单看做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为什么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清人张潮说过:“《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它的悲剧意义,不仅仅在于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也不仅仅在于写到了穷人们度日如年,卖儿鬻女的悲惨生活;而且也在于揭示了中国16世纪商人的艰难崛起,机器在新的经济关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席,不得不与腐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的丑态;也在于客观地表明了晚明涌动着的人性思潮,当还没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去冲击传统禁欲主义的时候,人的觉醒往往以人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而人欲的放纵与人性的压抑一样,都在毁灭着人的自身价值。
腐朽的当然在走向死亡,新兴的同样也前途渺茫。
整个《金瓶梅》世界一片漆黑,令人感到悲哀,感到窒息。
简述翁方纲“肌理说”的内涵。
A,“肌理说”由翁方纲提供而闻名。
主张以学问、经术为诗,把思想(义理)、结构(文理)、材料(肌理)三者结合起来。
B、“肌理”一词取自杜甫《丽人行》,杜甫所说的肌理,可理解为肌肤之纹理,主要指女人的肌肤美丽匀称。
翁方纲引申到文章中,指“理”与“文”之间的结构方式。
C、“肌理说”对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三家的合理因素进行了融合。
翁方纲提出正本探源,学古通经;主张穷形尽变,自然更新。
孔尚任的《桃花扇》最后张瑶星道士喝斥国破家亡后的侯方域和李香君说:“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家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么?”这番话的意义是什么?孔尚任借张道士的口说的这番话,实际上是他观照南明兴亡的基本点,是对晚明崇尚情欲思潮的反拨和修正,但也不是回归到以群臣之义为首要的封建伦理中,而是把国家放在了人伦之上,以国家为君、臣、民赖以立身的根本。
其意义超越了作者表现的明清易代之悲。
四分析《墙头马上》一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并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进行比较。
李千金和崔莺莺都是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小姐,都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并为之进行了反抗斗争。
但两人性格有异:莺莺温柔、矜持,性格内向;李千金则豪爽率直、果敢刚强,泼辣奔放。
李在对爱情幸福的追求中,大胆主动,无崔那种犹豫顾虑和忸怩之态,敢于无媒自聘,弃家私奔,敢于与封建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用卓文君私奔之事来证明自主婚姻的合理性。
她对屈服于封建压力的丈夫也予以严正谴责。
李干金的形象带有市井女子的特征,而崔莺莺更多贵族小姐的气质。
但李干金的形象不如崔莺莺的形象那样丰满。
《西厢记》对莺莺性格的刻划更细腻、更深刻、更合理,也更具典型意义。
结合作品分析你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宝玉“无才可去补苍天”,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有一些贵族公子的纨绔习气,但更突出的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新的思想意识。
一个在思想上,行动上能与封建世俗的现实要求格格不入,因而他是不容于世的狂人,不和封建制度之时宜,受到封建卫道士“百口毁谤”的封建叛逆者。
宝玉之光彩亦于此,不愿补天的宝玉,他的叛逆精神酿成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促使其出家,铸成与薜的婚姻悲剧。
①反对封建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②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反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具有平等观念③追求纯真的爱情,婚姻爱情上的叛逆④精神被禁锢的苦闷,现实环境造成的人生痴苦,绝望而又找不到出路,以出家的行动,表示以世俗礼教的决裂。
简述《窦娥冤》中的三层戏剧冲突:社会冲突:窦娥与张驴儿父亲、官府的冲突;道德的冲突:想以贞节观念作为武器,但这社会并不能保证其贞洁价值的实现,窦娥处于痛苦之中;意志冲突:指窦娥不安于现状却又不得不安于现状却又不得不安于现状的冲突域怀疑天地却由不得不求助于天地的冲突怎样理解《三国志演义》的悲剧意蕴?小说最终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
作者无奈地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与其说是肯定了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还不如说是流露了作者对于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
一部《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简述《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的关系:《长生殿》剧作中表现李杨“占了爱情”与“弛了阳刚”的矛盾,一是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相依的人生哲理以垂榕来世;二是让李杨二人历经劫难、尝遍离合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终于跳出爱河情海,以佛家色空观念否定他们的情欲,宣布情缘总归虚幻,促使沉迷情海者虽然梦觉。
《桃花扇》中“扇子”喻意何在?《桃花扇》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穿始终。
这柄桃花扇,原本只是爱情的象征,但它一旦成为侯、李离合和南明兴亡的历史见证,便赋予人生理想的象征意蕴。
“桃花薄命,扇底飘零”,这本身就从理想上升到悲伤情调;而香君的桃花扇却是“美人之血痕”“点染成的,这就更染上了悲伤的色彩;最后张道士裂扇掷地,隐寓地透露出理想的破灭,于是,“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五谈谈《梧桐雨》的主题意蕴,并与白居易《长恨歌》进行比较。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饱含凄清幽怨的意蕴。
金元时期,李隆基与梧桐的细节,受到诗人的重视,与元好问、白华有联系的冯壁、姚枢、袁桷等人都为名画《明皇击梧桐图》题诗。
白朴的《梧桐雨》,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中受到启迪。
白居易的《长恨歌》一方面同情、赞誉杨、李生死不渝的爱情;一方面揭露、讽喻杨、李耽于享乐,贻误朝政。
而白朴的《梧桐雨》固然也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结合作品论述《聊斋志异》的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孤愤”之书,其鬼怪的故事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席方平》;借历史针砭现实的《促织》;借梦境揭露官吏的《梦狼》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考试荒唐,黜佳进庸:如《贾奉稚》;考生心态,神魂颠倒:如《王子安》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①鼓吹“真心”“至情”。
②宣扬“知己之爱”:《连城》连城与乔生结为“知己”,生死相爱。
3展现爱情婚姻的理想《翩翩》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崂山道士》和《画皮》通过浅近的生活琐事显示深刻的道理《骂鸭》对于一般老百姓中的不良风气进行善意温和的讽刺分析《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是一部长篇巨制,结构宏伟,严谨,场次处理得也洗练,戏剧中冲突的孕育,发展形成和最终的解决都很自然。
情节由两条线索构成,第一条是张生、莺莺、红娘对老夫人的斗争,这是主线;第二条是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迂回穿插在主线之中。
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作者运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性的冲突,把大大小小的矛盾组成一个盘根错节的艺术整体,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不借助于神仙皇帝以及鬼魂妖怪的想象力量,这更需要高超的驾驭生活的艺术能力。
简述袁枚“性灵说”的内涵。
A、袁枚提出的,主张诗歌以性情为主,反对争唐论宋和模拟诗风。
B、赵翼、蒋士铨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前者成为性灵派的副将,后者成为性灵派的同盟军。
C、在当时诗坛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许多诗坛名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简述李渔的戏剧创作特色:1李渔将戏曲的娱乐消遣功能放在首位,作品充满了戏剧色彩2大多剧作情节曲折关目新颖,引人入胜,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舞台性很强,非常重视戏曲的结构,并从整体结构出发,使曲文和宾白相配,达到“一句好白而引起无限曲情”的舞台效果简析薛宝钗形象:一个封建社会的典范人物,一个美貌而性格温顺的少女,她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顺从环境,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博得上下的一片赞扬。
她信封传统道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的家庭背景,她的品格都适合封建家长的要求。
薛宝钗律己甚严,自觉用“礼”来约束自己。
她信从封建道德使自己失去了许多童心,许多自由,逐渐被封建闺范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对自己所爱的人和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
她的生命处在一种压抑扭曲的状态。
六结合作品谈谈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