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佛教传播对汉语构件研究的影响_储一鸣
佛教传播对汉语构件研究的影响_储一鸣
一、佛教与汉语的接触
佛教传入中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魏书·释老志》记 载: 哀帝元寿中,景宪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屠经; 此后《魏略· 西戒记》也有类似的记载。由此推知,西汉末佛教东传大体 可信,民间流传明帝梦金人事也足可证明。
为何汉末之际,古印度人创立的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 呢? 这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1) 西汉时期开创的丝绸之路, 促动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使佛教传入中国有了可能; ( 2) 两 汉时期各种修仙求道的方术迷信广为流行,这为佛教的传播 准备了条件; ( 3) 汉末动乱,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生无 常,众生艰苦的氛围,使得佛家的传播成为现实。
宗教与语言的关系很紧密,通过宗教传播这种关系得到 进一步的加强,我们对此曾从发动、定格、正负效应等多个角 度进行过论 述[1]。 从 世 界 范 围 内 来 看,各 种 宗 教 和 某 种 语 言或某几种语言的关联又因时域、地域、教域和语域的差异 而表现出多样性,我们在此聚焦佛教和汉语的关联,结合历 代汉语文献,系统讨论佛教传播对汉语各构件要素的影响, 欲揭示汉语历史变化中语言外在因素对语言内在因素影响 的作用机制,为语言变化的内外因理论提供一个左证的实际 案例。
( 二) 对佛典词语的释义校勘及其相关的理论探析 六朝时期,佛教徒为推衍义旨就曾替佛经做注疏,这种 做法推动了我国经学由传注的字义训诂发展为义疏讲章的 训诂,并出现了一些重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义疏类训诂学 著作,如刘宋明帝《周易义疏》,梁武帝《周易讲疏》,梁萧子 政《周易义疏》,晋伊说《尚书义疏》,谢沉《毛诗义疏》等等。 其后的研究就更加精深化多元化。有对某部佛家经典进行 专书研究的,如袁宾《 < 五灯会元 > 词语释义》( 1986) ,蒋绍
第 12 卷 第 6 期 2012 年 11 月
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2 No. 6 Nov. 2012
文章编号: 2095-2708( 2012) 06-0105-03
第6 期
储一鸣: 佛教传播对汉语构件研究的影响
107
五、佛教与汉语语言学理论
六、结 语
传统的汉语文学时期关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多为经验型、
佛教传入中土,是两大古老东方文明的一次碰撞,这种
佛教自传入中国境内后,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得到迅猛传 播,广泛与中国方方面面的文化相互交融,深刻影响着中国 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佛教与汉语研究的关联就是在这种大 背景下展开的。首先在汉语语音研究上得到鲜明的体现,导 致了汉语音韵学创立,促动了中国第一批汉语音韵著作的诞 生,如魏朝李 登《声 类 》、晋 朝 吕 静《韵 集 》、周 颙 的《四 声 切 韵》,沈约的《四声谱》等等; 其次,佛教语汇的传入大大丰富 了汉语词库,为后代佛族词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语料; 同时, 受佛教因明的 影 响,传 统 的 汉 语 语 法 研 究 也 呈 现 了 新 的 面 貌,佛教教义也改变者中国人对汉语言的新认识。下面从四
个方面讨论佛教传播对汉语构件要素及其相关研究的影响。
二、佛教与汉语语音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满足翻译佛经的需要,许多文章家自 觉接受印度语音学的影响。古印度人很早就知道从生理原 则和物理原则对语音进行研究并做了相当精细的分类。如 按发音时声门的开闭分出无声音( aghosa) 和有声音( ghosavant) ; 按口腔开合分出元音、半元音、紧缩音和闭塞音; 按发 音部位分出 喉 音、腭 音、头 音、齿 音 和 唇 音 等[2]。 随 着 佛 教 的传入,这些理论和操作技术相应传到我国,这使得我国音 韵学知识得到长足的进步,辨出了韵母类别和四声区别、完 善并创制了新的汉字注音方法即反切法、编纂了最早的一批 韵书。据《隋书!经籍志》和陆法言《切韵序》所载记有段弘 的《韵集》八卷,李 概 的《修 续 音 韵 决 疑 》十 四 卷,《音 谱 》四 卷,释静洪的《韵英》三卷,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阳休之 的《韵略》一卷以及杜台卿的《韵略》和潘徽的《韵纂》等等。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兴盛,中国传统的汉语音韵 学又达到了一个 新 的 高 度,出 现 了 所 谓“三 十 六 字 母 ”的 汉 语声母类别,而三十六字母的前身就是唐朝和尚守温的三十 字母。据敦煌石窟唐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记载: 守温在类 聚汉语反切上字 的 基 础 上,参 照 梵 文《涅 槃 经 》十 四 字 音 和 比声二十五字创制出汉语三十字母。可见,汉语声母的发现 与佛教传播具有密切关系。
随着佛教传播的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大量的汉译佛经。 这些材料都是研究汉语古音音值的重要材料。我们知道,汉 字不是一种拼音文字,从字形上看不出古代的确切读音,这 就需要利用拼音文字的对音材料来比较对勘。例如三十六 字母中重唇音“帮、滂、幷、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在 汉魏陈隋时期经常对译梵文的双唇音。例 Pāramita 译作“波 罗密多”即重唇音“波、密”对译为 P、M; Pundarika 译作“芬 陀利迦”即轻唇音“芬”对译为 P。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初唐
总之,汉语音韵学的诞生、建立与发展与佛教在中国大 地上的传播与扩散具有密切的关系。
愚《 < 祖堂集 > 词语试释》( 1985) ,胡竹安、张锡德《 < 法显 传 > 词语札记》( 1986) ,曹小云《 < 六度集经 > 词语札记》 ( 2001) 等; 有对整体佛经词语宏观探析的,如梁晓虹《佛经 词语札记》( 1984) ,胡湘荣《佛经词语选译》( 1992) ,颜洽茂 《魏 晋 南 北 朝 佛 经 词 释 》( 1996 ) ,李 维 琦《佛 经 释 词 》 ( 1993) 、《佛经词语汇释》( 2004) 等; 有对某个词或某几个词 进行史学考察的,如朱庆之《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 的演变》( 1989) ,刘坚《什么是“露柱”》( 1999) 等; 有结合词 汇学理论进行佛典词汇剖析的,如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 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1994) ,朱庆之《佛典与中国汉语词汇 研究》( 1992) 等。这种研究方兴未艾,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 等待探索,希望二十一世纪有更多的学者为这一领域增砖加 瓦,促动这一领域的繁盛,为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作出更 大的贡献。
佛教播对汉语构件研究的影响
储一鸣
(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关键词: 佛教;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汉语言理论 摘 要: 宗教传播与语言研究的关系紧密,聚焦了佛教和汉语研究的相互关系问题,在考辩佛教与汉语亲密 接触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佛教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语言理论建设等的联系,结论认为 佛教的传播与汉语研究的关联有效地促动了汉语自身的发展以及汉语研究的深入。 中图分类号: H1-0 文献标志码: A
三、佛教与汉语词汇
宗教传播与语言词汇的关联早在十八世纪就初具规模, 出现了一些大部头的著作。如圣彼得堡英国工厂的牧师杜 马列斯克编成 的《东 方 语 言 的 比 较 词 汇 》、俄 国 女 皇 伽 德 邻 主要在教士帮 助 下 编 订 的《全 球 语 言 的 比 较 词 汇 》、西 班 牙 教士赫 尔 伐 士 在 美 洲 各 部 落 传 教 时 编 订 的《语 言 目 录 》 等[4]。佛教与汉 语 词 汇 的 关 连 从 汉 末 佛 教 东 传 开 始 的,表 现在两个方面:
( 一) 佛教东传新增汉语词库里佛族词
佛族词是指与佛教教义、僧侣、佛事活动等发生关系的 汉语佛族语汇。古汉语里多表现为音译的字,如佛、僧、寺、 禅、偈、般若、菩提等等; 现代汉语双音化后,多以“佛”为基 本语素组构出 系 列 合 成 词,如 佛 殿、佛 典、佛 法、佛 光 等 等。 这些词从语义角度大体可分四类: ( 1) 与佛教教旨相关,如 佛典、佛法、佛偈、佛经等; ( 2) 与佛教徒相关,如僧侣、和尚、 沙门、佛陀、佛像、佛祖等; ( 3) 与佛事活动相关,如寺、庙、佛 龛、念经、打坐等; ( 4) 由佛映射出的日常词汇,如佛手瓜、佛 口蛇心、佛学、佛头着粪等等。还有一些融入汉语的基本词 层面,令人不能意识到它们的佛教来源,如世界、现在、因果、 结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鬼等等① 。每个大类里还可以细 分出小类,并且可以从语音、结构形态、词语性质等多方面多 角度进行研究。但不管属于哪一类词汇都必须具备与佛教 相关的语义要素。佛族词随着佛教的传播日益扩大,不断地 向汉语词库里的注入新的内容,这为我们研究汉语词汇提供 了新的素材,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
汉译佛经到底运用何种状态的汉语呢? 从现存的汉译 佛典文献,再结合汉末魏晋时期的语言生态背景,加上相关 的语言接触理论,我们认为朱庆之先生所说的“佛教混合汉 语”是正确的,“一是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成分的混合; 二是 文言文与大量口语俗语与不规范成分的混合。[6]”这种文白 夹杂、梵汉混合的特殊的汉语言变体,除了对汉语音、词汇带 来变化外,势必 也 会 对 汉 语 法 带 来 冲 击,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1) 词之形态发生变化,佛教传入之前汉语的词多表现为单 音节的形态,即便有部分双音节的连绵词,也多为西域借词; 佛教传入之后因译音的需要,汉语词的构成形态出现了大量 的多音节现象,并出现以“佛”、“僧”、“寺”等为基本构词语 素附加其他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体现出汉语运用句法规则来 构词的趋向性,初步表现出现代汉语构词、构句采用同一套 规则的表征; ( 2) 产生一些新结构的表达式,例如《百喻经》: “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 为? ②”“用 …… 为 ”是“为 什 么 要……”的意思,像这类新语法现象多表现为在前代语法结 构的基础上添加、减省、移位或比附梵语语法结构而导致出 来的; ( 3) 带来汉译佛典的语法研究。如朱冠明《中古佛典 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 的模式》( 2011) ,胡赦瑞《汉译佛典中的一类特殊句式: 并列 成分后置》( 2010) ,杨春风《佛传经被动句研究》( 2010) 等, 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