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Vol.50 No.2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 2011 收稿日期 2010-02-18基金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群体与社会变迁———多学科视域下的前近代社会群体研究”(CCNU09C02004)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吴 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在史学研究中,社会群体是考察社会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科学中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有所区别,存在着学科自身的学术设定与研究路径。
在前近代的历史背景下,明清社会群体积极而广泛地介入社会,在诸多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深究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学术视点。
与此同时,明清社会群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包括:众多职业群体的出现,社会精英群体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精英群体注重社会角色的扮演,群体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不断加剧,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剧烈,群体力量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等。
这些新动向与社会变动密切关联,然而,学术界对此多有忽略。
关键词 明清社会群体;新趋向;近代性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类的生活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多是以群体方式开展和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群体都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并成为社会运行、社会变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因此,社会群体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应该成为我们审视社会发展与变化的有效视角,尤其是对于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当为不可或缺的学术视点与研究路径。
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学人们对于社会群体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如何发掘与追寻社会群体的视点与路径,去考察历史变迁、解决重大历史问题,似乎皆有不足。
同时,对于明清社会群体发展的新趋向及其所蕴含的近代性,则几近忽略。
一、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及其研究意义 社会群体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广泛地运用于其他诸多学科。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对于社会群体的认识略存差异,或各具学科特性,但基本援用社会学的界定。
根据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大体认为,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特征:经常性的社会互动;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具有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
可见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的界定在时空关系以及行为方式方面非常明确,尤其是群体意识方面,要求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一致,并以此与群体以外成员区分开来,独特的群体活动特征使成员能够明确区分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并把本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一种群体归属感。
群体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与群体外的人便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
由此可见,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有一个基本的考察标准,就是在一定时空下形成直接关系。
然而,以此界定来衡量历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便出现了问题: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有许多并不符合“在一定时空下形成直接关系”的考察标准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的诸如明清州县官群体、明清阁臣群体、明清言官群体、明清士人群体等等,都是将研究的群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考察,而这些群体中的诸多成员,因为时空的不同,67并未形成直接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也从未进行任何的辨析。
当然,类似于上述各群体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学术意义,对于研究对象的设定也是客观而科学的。
此中想说明的是,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在概念与内涵上,与社会学的理解有所差别。
或者说,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既是基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解,又具有史学的学科特性。
学科之间对于社会群体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也应该存在差异。
一是人类社会持续着一个漫长的发展、演进历程,其中的组织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演进着;二是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有着自身的研究路径和学术设定,以解决问题为要旨,形成学科自身的理解十分必要。
历史学领域中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具备相同的身份特征和身份一致感,尤其是更多地拥有外在的身份认同的人群。
群体中的成员,并非一定发生直接的交往联系,甚至并不一定有着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但一定生存在一个大的历史场景之下,并具有相同的身份特征。
比如,明代州县官群体,是以整个明代作为大的社会场景,其中,前后各地的州县官并不相识相交,未曾发生直接的交往联系,不同性质的州县官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也差异极大,但都具有一致的身份特征和外在的身份认同。
循此思路,作为史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群体可以按照广义和狭义的二分法进行划分,所谓狭义的社会群体,即是直接而持续交往的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并有着强烈身份认同的人群,比如张居正改革群体、东林党人群体、博学鸿儒群体,还有许多因事件而集结的人群,等等,皆属于狭义社会群体的范畴。
而广义的社会群体,则主要指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场景中,具备一致的身份特征与身份认同感,全体成员具有或不具有共同利益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一类人群。
广义的社会群体基本为研究者的主观设定,如明清时期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皇帝群体、阁臣群体、言官群体、州县官群体、士人群体,商人群体,等等,如此而言,广义的社会群体称之为社会类群①应该更为确切。
学术界不少群体研究成果,其实皆属于对于社会类群的研究。
当然,社会类群泛称社会群体,基本是无误的。
在二分法的框架下,对于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的确立与考察,还可以通过关注其时空性因素来进行类型划分。
从历时性审视群体的生成、结合与演变,既包括长时段的稳定群体,如官僚群体、州县官群体,也包括因突发事件而集结的群体,如民变、朝代更替中形成的群体,还有因地域等因素而形成的群体。
空间因素主要侧重于地域差别,但地域因素与时间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确立与考察群体的重要依据。
总体而言,身份特征与研究者的主观设定成为历史学研究中社会群体确立最关键的两个因素。
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广义层面的社会群体,多数并非一定是直接相关联的人群。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纵深发展,社会群体的研究日益呈现新意,社会群体越来越为史学研究所重视。
学术的视线转向了传统史学鲜有关注的社会下层,使得长期以来史学发展的路径得到了极大的修正和补足。
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长期无人问津的下层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史学研究领域得到了持续的拓展,史学研究变得更加丰满、生动、有血有肉,当然也更深入,许多社会深层的问题都得到了讨论和揭示。
但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社会史的研究,对于下层群体和弱势群体重视的同时,是否一定要对上层群体持以忽略的态度,才能够体现社会史的学术宗旨?无疑,这是对成熟的社会史的误读,这一倾向的发展,必将把社会史引向歧途。
社会史在对于历史问题的把握时,首先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任何视点的考察,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这个整体。
而社会群体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与社会都构成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因而都应是我们考察社会时不能离弃的研究对象。
明清时期,上层群体或精英群体无一不与社会的变动紧密关联,皇帝、朝廷百官、各级地方官员、高层士人等等,都是根植于社会的土壤之中,围绕他们所形成的现象、事件、问题,无不透露大量的社会信息,无不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们对上述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
社会史的兴起,对于传统的政治史、制度史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心走向边缘的传统政治史和制度史研究如何重新站立?如何获得新的立意、确立新的学术意义?吸取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从社会史的视角考察传统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内容,或者直接将政治史等与社会史打通,应该是可以尝试和探索的有效途径。
明清两代,由于社会交往扩大与和交流的频繁,群体辈出,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群体之77间产生了更为广泛的互动关系,群体与社会紧密关联。
因此,明清时期任何一个群体都是我们考察社会变动与发展、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的有力视点。
近年来,明清社会群体的研究日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成果和成绩。
不过,现有的研究尚存不足,尤其是群体研究的范围和视野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拓展。
具体而言,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忽视职业(或专业)群体和新兴群体,对于下层群体、边缘群体以及其他特殊群体虽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仍有许多没有被学人关注和研究;其二,对于前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然而学人们较少以社会群体为切入点,通过探讨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的变动,尤其缺乏对于明清社会群体近代性的分析;其三,大多数注重对单个群体的考察,而疏于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及其意义;其四,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引入不足,如心理学理论的缺失使群体研究缺乏心理与心态的分析,进而无法全面认识群体的不同心理心态造成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后果;地理学、生态学理论的缺失使得人们鲜有关注群体生存的自然和人文土壤;人类学理论的不足,局限了群体研究的资料范围,并导致体验式研究的缺乏。
这些不足使得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群体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在于对群体本身的梳理,而在于通过群体的研究,考察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因而,社会群体应该成为考察社会变迁的视点与路径,在研究中实现群体与社会的双向关照。
在明清社会的剧烈变动中,社会群体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群体的分化与组合,无不透露出大量的社会信息,折射出社会的变动。
以下三个方面或可成为我们考察明清社会的重要视点与路径。
其一,明清社会群体的社会资源网络。
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普遍重视社会资源的拥有,个体的发展或诸多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得不依赖广泛的社会资源。
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尤甚。
师生、同年、部属、亲缘、同乡、朋友等等社会关系,皆可构成个人生存、发展以及达成种种目标的重要社会资源,各种群体也往往是在这些社会资源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与形成。
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主动被动地不断地编织这张社会资源网,每个人既是网络的编织者,又是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因而,一个人物关联着群体,一个事件牵连着众多的社会关系,一个社会问题连带着或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而社会的变动则会深刻地反映在每一个社会群体及其关联的个体之中。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大刀阔斧地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围绕这一改革运动,形成了“党附”张居正的改革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