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优质课教案_5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衣食住行与社会礼仪的近代化。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变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1949年召开新政协会议、颁布《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三大政治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经济上: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
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
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民族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社会迈进。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思想,洋务派教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4.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带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3.深远影响
明清的文化形态、经济模式虽然可以造就出繁荣的景象,但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历史局限,无法应付充满竞争的世界浪潮。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已成定局。
【思考】明清时期影响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
1.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
1.推动因素
(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4.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综上,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3.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封建因素的增长,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为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基础。
(二)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
A.明清时期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近代化的曙光,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一)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动因、表现与影响
1.推动因素
(1)商品经济的繁荣。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3)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2.表现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政治上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上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文化上
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西学东渐的开端。
2.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政策上,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2)经济上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3)文化上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
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5)社会关系上
B.鸦片战争后——民国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转型的表现:
1.政治上,一方面,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断抗争探索: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
“互联网+三达估学”
课题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课时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科目
历史
班级
姓名
流程
具体内容
笔记栏
考纲
要求
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课前导入】
“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