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试题汇总

流行病学试题汇总

注意:作业不用交题目,直接交答案。

答案书写格式见最后一页(业余)专科《流行病学》作业题(A)一. 单项选择题: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E、流行病学已深入临床医学的研究中2、队列研究属于哪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A、描述流行病学B、分析流行病学C、实验流行病学D、理论流行病学E、临床试验3、、流行病学研究范围为A、传染病B、非传染病C、健康问题D、原因不明的疾病E、一切疾病和健康4、流行病学研究应树立的观点有A、群体的观点B、预防为主的观点C、分析比较的观点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E、以上都是5、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对人的生命危协程度A、发病率B、死亡率C、患病率D、罹患率E、病死率6、表示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下列哪种指标A、发病率B、死亡率C、患病率D、罹患率E、病死率7、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断其流行强度A、散发B、暴发C、流行D、大流行E、以上均不对8、下列哪一种传染病一般呈严格的季节性A、虫媒传染病B、寄生虫病C、呼吸道传染病D、肠道传染病E、血液传染病9、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D、地区、季节、职业分布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10~12题请参照下列资料)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人数为50人,该社区年内共出生100人。

A、 0.56‰B、 1.66‰C、 0.33‰D、 1.11‰E、33.33%10、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11、该社区人口出生率为12、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13、病因对疾病的作用在时间上必须在疾病发病A、之后B、同时C、之前D、以上都可能E、以上均不对(14~15题请参照下列资料)在病因研究中,倘若发现某病的发病率随某因素的数量变动而上升或下降,则该因素可能为该病的病因。

14、此逻辑推理法则是A、求同法B、求异法C、共变法D、类推法E、排除法15、在判断因果联系标准中属于A、联系强度B、剂量反应关系C、联系的一致性D、联系的时间顺序E、生物学上的可解释性16、现况调查的结果常用下列哪种指标A、发病率B、死亡率C、患病率D、病死率E、罹患率17、拟调查某地人群高血压的现患率,可采用何种研究方法A、病例对照研究B、队列研究C、实验研究D、现况研究E、理论研究18、欲调查某地HBsAg携带情况,可采用A.筛选 B.抽样调查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个案调查19.在抽样调查中,下列哪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最小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先分层再抽样20、某地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20%,抽样调查时至少需调查人数为(设α=0.05 d=0.1P)A.1600B.2000C.3600D.4000E.500021、某乡5000户约2万人口,欲抽其1/5人口进行某病调查,随机抽取1户开始后,即每隔5户抽取1户,抽到的户,其每个成员均进行调查。

这种抽样方法为A、分层抽样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简单抽样 E.多级抽样22、下列哪一条是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A、可同时研究一种可疑因素与多种疾病的联系B、适用于常见病的病因研究C、样本小,省人力、物力,获得结果快D、偏倚少,结果可靠E、可计算发病率23、下列哪一种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不会出现A、选择偏倚B、信息偏倚C、回忆偏倚D、混杂偏倚E、失访偏倚24、欲进行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下列不能作为对照的是A、支气管炎病人B、胃病病人C、意外损伤病人D、肠道传染病人E、眼病病人25、病例对照研究中,能较好地回忆和确定病因因素的病例应首选A、现患病例B、新发病例C、死亡病例D、重病例E、轻病例26、队列研究中,如果随访时间较长,观察人数变动较大时,多采用下列哪种指标表示发病水平A、年发病率B、发病密度C、累积发病率D、罹患率E、以上均不对27、在群组研究中A、不能计算相对危险度B、不能计算特异危险度C、只能计算比值比来估计相对危险度D、既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又可计算特异危险度E、以上都不是28、临床试验中采用双盲法是为了控制A、选择偏倚B、信息偏倚C、混杂偏倚D、入院偏倚E、回忆偏倚29、临床试验应遵循的原则中下列哪项不是A、均衡B、对照C、重复D、随机E、处理因素30、临床试验中对照采用临床上公认的、效果肯定的标准疗法,此种对照属于A、空白对照B、安慰剂对照C、标准对照D、自身对照E、历史对照31、用某种诊断方法判断为阳性人中,实际有病的所占比例称A、灵敏度B、特异度C、阳性预测值D、阴性预测值E、符合率32、试验结果的真阳性和真阴性人数占受试总人数的比例称A、灵敏度B、特异度C、阳性预测值D、阴性预测值E、符合率(33~35题请参照下列资料)一种筛检乳腺癌的实验应用于已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400人和未患乳腺癌400人。

结果患癌组有100例阳性,未患癌组有50例阳性。

33、则该试验的特异度为A、100/400B、350/400C、100/150D、100/300E、350/65034、该试验的灵敏度为A、100/400B、350/400C、100/150D、100/300E、350/65035、该试验的阳性预测值为A、100/400B、350/400C、100/150D、100/300E、350/65036、下列哪种传染病患者必须实行强制性隔离和治疗A、皮肤炭疽病B、淋病C、AIDSD、病毒性肝炎E、菌痢37、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剧场空气消毒 D.生活用水消毒E.对痢疾病人每次所排粪便进行消毒38、不属于经蚊虫传播的疾病是A.丝虫病 B.疟疾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登革热39、在我国蝇类的主要传播疾病方式是A、机械性传播B、生物性传播C、吸血性传播D、直接接触传播E、间接接触传播40、合成拟除虫菊酯类与有机磷杀虫剂相比,最大的优点是A.杀虫谱广 B.高效速效 C.安全无毒 D.抗药性小 E.性能稳定,残效长41、计划免疫规定儿童应接种的“四苗”指得是A、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B、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C、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D、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E、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脑疫苗42、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品是A、卡介苗B、脊髓灰质炎疫苗C、麻疹疫苗D、白喉类毒素E、白喉抗毒素43、婴儿期计划免疫,下列哪项措施不正确A、8个月注射麻疹疫苗 B.2~3个月接种卡介苗C.6个月结合季节,注射乙脑疫苗 D.3个月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E.2个月开始服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44、新生儿期应接种的疫苗是A.乙脑疫苗 B.破伤风抗毒素 C.麻疹减毒活疫苗D.卡介苗、乙肝疫苗 E.百、白、破三联疫苗45、哪项不属于预防接种后的异常反应A.接种部位的红肿24小时后消失 B.癔病发作 C.血清病 D.过敏性休克 E.晕厥46、下列哪种因素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A、新生儿增加B、获得性免疫力自然减退C、易感人口迁入D、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E、预防接种47、孕妇患风疹后,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此种传播方式称为A、空气传播B、医源性传播C、“Z”型传播D、水平传播E、垂直传播48、被肠道病原体污染的水是A传染来源 B、传播因素 C、传播途径 D、传播方式 E、传染源49、下列除哪项外,都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A、灭鼠措施B、消毒措施C、环境卫生措施D、饮食卫生措施 E杀虫措施50.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B.疾病突然升高的现象C.疾病发病率超过一般水平 D.疾病发病率保持在一般水平 E.以上都不是二、简答题1.流行病学的用途。

2.简述流行病学关联与统计学相关的区别。

3.筛检的概念及原则。

4.偏倚的种类及其控制。

5.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因果判定标准。

(业余)专科《流行病学》作业题(B)一. 单项选择题:1.流行病学三角包含的三大因素是A.宿主、环境和病原体 B.机体、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C.宿主、环境和病因 D.遗传、环境和社会 E.遗传、环境和人群2.确定暴露于某因素与某病发生因果关系时,下列哪一条不加考虑A.联系的强度和联系的特异性B.剂量反应关系与生物学的可解释性C.时间顺序,即暴露于疾病发生之前D.对联系进行统计学检验所得P值大小E.不同研究条件(地点、时间、人群)下所得联系的一致性3.在进行爆发调查时,首先应该A.采取防制措施B.构成初步假设C.确认爆发是否发生D.调查爆发三间分布E.核实诊断4.一项病例对照研究,500名病例中有暴露史者400例,而500名对照中有暴露史者100例,其OR值为A.1.25 B.1.6 C.16 D.160 E.无法计算5.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χ²=12.36, p<0.05, OR=3.3,正确的结论为A、例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B.病例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C.对照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病例组 D.对照组肺癌的患病率明显小于病例组 E.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吸烟者6.队列研究中调查对象应选择A.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个组B.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C.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D.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 E.任选有无暴露的两个组7.对一种疫苗效果进行双盲研究是指A.设计者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哪些受试者接受疫苗,哪些受试者接受安慰剂B.受试者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哪些受试者接受疫苗,哪些受试者接受安慰剂C.受试者和设计者都不知道哪些受试者接受疫苗,哪些受试者接受安慰剂D.观察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什么疫苗 E.观察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安慰剂的性质8.对一种疾病的病因的某种可疑因素进行病因学研究时,可采用观察性方法或实验性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区别是,在实验性调查研究中A.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样本大小相等B.这种研究是前瞻性的C.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是一致的D.由研究者决定哪一组暴露于可疑因素,哪一组作为对照组E.使用对照的方法9.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A.传染源的活动范围,排除病原体数量及毒力B.传染源的数量,活动范围及周围人口数多少C.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易感人群的免疫状态等D.传染源的活动范围、数量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E.传播途径的特点和病原体所能涉及的范围10.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A.排出病原体数量的多少 B.携带时间的久暂 C.携带者的家庭人口数 D.接触携带者的易感人数 E.携带者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及卫生防疫措施11、出生队列分析在死亡统计中,可正确地显示A、暴露对疾病的影响B、环境对疾病的影响C、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 D家庭对疾病的影响 E、种族对疾病的影响12、为了探讨某一疾病在不同国家人群中的发病率差异是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所致,常用A、遗传流行病学B、血清流行病学C、移民流行病学D、描述流行病学E、理论流行病学1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A、暴发常由于许多人接触同一致病因子而引起B、疾病在同一集体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C、一次共源性暴发过程中,大部分病例的发病日期往往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D、一次共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高峰与中位潜伏期基本一致E、疾病暴发时病例发生日期之不同,是由于该病的传染期不同所致14、并联试验可以提高诊断方法的A、特异度B、灵敏度C、约登指数D、一致性E、诊断准确性15、串联试验可以提高诊断方法的A、特异度B、灵敏度C、约登指数D、一致性E、诊断准确性16、配比时,病例和对照比例是下列哪项时统计效率最高A、1:1B、1:2C、1:3D、1:4E、1:517、病例与对照配比的因素,必须是A、未知的混淆因子B、可疑的混淆因子C、未知的暴露因子D、可疑的暴露因子E、已知的混淆因子或至少有充分理由怀疑的混淆因子18、免疫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是A、患病率B、发病率C、死亡率D、保护率 E特异危险性1996年共发生200例某病病人,在1996年年初已知有800例病人,年内因该病死亡40例,年中人口数1000万,如果该病的发生和因该病死亡的事件均匀分布在全年中,则:(下面1-4题)19、1996年该病的发病率(1/10万)是:A.0.4B.8.0C.10.0D.1.6E.2.020、1996年1月1日该病的患病率(1/10万)是:A.0.4 B8.0 C.10.0 D.1.6 E.2.021、1996年期间,该病的患病率(1/10万):A.0.4 B8.0 C.10.0 D.1.6 E.2.022、1996年期间,该病的死亡率(1/10万)是:A.0.4 B8.0 C.10.0 D.1.6 E.2.023、分层分析可减少:A.选择偏倚B.信息偏倚C.混杂偏倚D.失访偏倚E.测量偏倚24、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最主要应该考虑:A、这些对象没有发生某疾病B、这些对象已经发生某疾病C、这些对象有某项因素D、这些对象无某项因素25、对孕妇进行访视、询问并记录她怀孕期间的吸烟情况,而后分析吸烟暴露与婴儿低出生体重的关系,这种研究的类型是:A、现况调查B、临床研究C、现场试验D、队列研究26、关于病例对照研究的下列论述,那项是正确的:A、可直接研究疾病的发病率B、可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C、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探索D、主要是失访偏倚E、可观察到一因多果27、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是:A、出生队列研究B、横断面研究C、移民流行病学研究D、血清流行病学E、遗传流行病学28、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类方法是:A、观察法B、临床试验法C、病例询问法D、流行病数学模型E、干预实验法29、在分析某人群中死亡发生频率时,首先需要考虑的个体因素是:A.死因 B.年龄 C.性别 D.职业 E.民族30、测量某地某病程短的疾病频率时,最能反映有价值信息的指标是: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调整死亡率 E.病死率31、造成传染病年龄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A.体质差异 B.免疫水平差异 C.暴露机会不同D.疾病潜伏期的长短 E.疾病表现的差异32、造成患病率升高的因素不包括:A.新病人增加 B.生存率提高 C.治疗水平提高D.预防水平提高 E.诊断水平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