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第一次反思一、自我评价1、课堂气氛不活,没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课文朗读不够,不到位。
3、课文复述时,没能紧扣课文,学生发散的东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顺利领会寓意。
4、学生评价粗浅,老师没有进行引导。
5、教案设计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很突出。
6、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重点部分的训练时间不够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1、课堂气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个较简单的寓言故事,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加以讲述。
原以为导入时就让学生简单地讲一下故事,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由于讲故事的同学声音不够洪亮,讲述不够生动,所以一开始就营造了课堂的沉闷的气氛。
后面出示了五幅图画,原意是要求学生图文结合复述课文,希望可以掀起一个高潮的,且这也是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动了脑筋的地方,夸张一些的说,是老师苦心策划的一个环节,但学生明显兴趣不大,复述时随意且无内容,说者激昂,听者淡然。
少部分学生甚至开起了小差,见此情景,老师也没了激情。
2、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没能充分把握教材,总想面面俱到。
结果是在教学中指东指西,盲目教学。
尽管老师全场奔命,极力煽情,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是气定神闲,任你风狂雨骤,自是岿然不动。
就别谈完成和落实朗读、复述课文,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了。
3、拔高要求,总喜欢要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时,老师应抓住最佳时机给学生予以点拨。
大多数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洗耳恭听的观众,没有穷追猛打,乘胜追击。
一味对孩子讲的东西表示认同,似乎是不管你讲什么,只要你能说就行。
局面失控,变成了老师被学生牵着走了。
4、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
比如:在拓展想象时,我在五幅图后出示了一幅空白图,原意是想通过学生自行补充的内容,又能达到更深刻地挖掘,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
没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边劳动,一边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猎人"等一类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
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硬生生地抛出了自己准备的问题。
这次原以为学生又会顺藤摸瓜地回答,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
好几个孩子都说他的亲人、邻居、朋友都会鼓励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与原先料想的回答整个儿不挨边。
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随意,说明了老师平时没有做过这样有方向性的训练,学生也没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统的训练。
我姑且把它叫作学习过程中"导定向"的训练吧!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既是平时训练的体现,又是训练效果的检验,更能充分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的艺术。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个"纲",七个"性"。
一个"纲"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面对这些自由程度极强的孩子,老师还是要拿出农人种庄稼的精神来开荒、耕耘的。
"在孩子心灵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
这样做的好处,受益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
5、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以致复述不能顺利进行,寓意的领悟不能水到渠成。
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和复述课文是重点,生字教学完全可以紧扣课文进行教学。
但在这一环中,老师忽略了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这样做,学生表面上得到了机会,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去想了,有发散的东西了。
顺应了现在一再强调的要让学生自由地学习,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老师也可以乐得清闲,这样做不是很好吗?但实际上却背离了课本。
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口若悬河、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学生一节课之后,到底能收获什么?可能是课本上的东西知之甚少,课外的东西也淡而忘之。
"以读为本"是近几年来教育界呼声很高的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学法。
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1、有关老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做才能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老师决定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不对,但"学生自由发挥,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似乎也不对。
老师和学生谁才是课堂上的主体?这个度如何去把握?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语文教学的路子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是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是给个问题,然后小脑袋一碰,你们讨论去吧,再找几个人汇报汇报完事?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来个大讨论、大辩论?如今开放的教学课型如"百家争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到底是套用?还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语文课堂上到底是突出"读"?还是突出"演"?是突出让学生去"想"(即发散思维)?还是重点引导学生去"悟"(在读中悟)?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蔓延?这个度又应该如何去把握?|第二次反思一、自我评价《守株待兔》这一课我前后共备课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第二次倒是训练了学生,但目标又不够明确;到第三次时,我将教案重新做了较大的调整,思路变得更清晰, 重难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了。
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了三个:1、学会生字和词语。
2、朗读、用自己的语气有感情地复述课文,领悟寓意。
3、拓展想象,训练口语交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这节课条理清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字教学自然、灵活,学生完成了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第二、以训练为主,训练学生读书,说话。
老师所设置的每一次的练习,都结合课文朗读进行。
第三、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离教学目标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较自然地带出寓意。
第四、问题的设置带有层次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第五、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1、如何开课?如何营造开课的气氛?如何掀起开课的高潮?排球运动中,扣球手在扣杀时要做到"短、频、快",老师是不是可以借用并充分运用?2、在梳理问题进行点拨时,老师的语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话。
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亲人、邻居、朋友纷纷劝他说"这个问话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3、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及时的回答。
对一些很明白的问题,应该当时解决,涉及到课外知识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通过课外查有关资料获得,而对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有关问题,则放在学课文当中去解决。
4、当学生在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该怎么办?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办?"放大学生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善用赞扬和鼓励,才能引发学习动机。
5、在教学的最后两个环节出现失误:一是点明寓意时,老师太苛求学生的寓意尽量靠准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正如《画杨桃》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苏轼也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等于为孩子和老师"画地为牢"。
老师应该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二是拓展想象时,因为已下课,学生半天不往老师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着急,脑子出现瞬间空白,忙不迭地追问学生:"他们应该怎样说?"似有你今天说不出来,就休想下课的架势。
学生早被吓回去了,那里还会有言语?欲速则不达,破坏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倡导自主性,加强实践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努力往这方面靠近。
"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应该充分把握,有备无患,老师也不会自乱阵脚。
三、解答困惑1、"突出学生主体"应该围绕教学问题来进行。
"引而不发,助人自助",教师无论是"带"还是"跟",都应该视情况而定。
目标中说"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会学生"怎样学",比让学生"学会什么"重要。
学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重要。
孔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诲我们:"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在过程中学会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2、要强化问题意识。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师声双方均是主体活动者,任何单一的答案都应该得到否定。
但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导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不能漫无边际。
这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导定向"的系统训练。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
情感浓烈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和"悟"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简洁、突出重点,而切忌枝蔓太多。
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有的放矢。
点、线、面都想顾及,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使得教学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词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具体到教学中来,就是要能使学生兴奋,老师兴奋,体现出一堂课中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一部影视作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的精心策划,导演的精彩拍摄,适度引导,演员的出色表演。
同样的道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导演是老师,演员是学生。
这部作品的好与坏,老师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演员,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或者说是一群正在接受训练还不够成熟的演员,高潮的出现绝对要靠老师的引导。
一节课的高潮可能出现在四十分钟的每一分钟里。
具体的问题是如何引起这个高潮!开课时需要高潮,课中时需要高潮,课尾时仍然需要高潮。
讲故事、游戏、表演、唱歌、猜谜……种种种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积极性充满整个课堂,乃至自己的每一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