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国庆大假刚过,你还记得爸妈带你去什么地方旅游过吗? (学生自由发言)2.今天,老师还想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旅游一趟,大家想吗?3.今天我们将去的地方就是——西沙群岛。
(板书:西沙群岛)4.此时此刻,你还想知道什么?(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有哪些特点?)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西沙群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西沙群岛的景色和物产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请说出读文后对西沙群岛的总体印象。
课文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呢?接下来我们就逐段来体会。
(三)研读课文1.感受西沙群岛的特点(1)快速阅读,圈画西沙群岛有什么特点?(2)请生回答(这段主要写西沙群岛的海水,特点是:五光十色、瑰丽无比)①什么是“五光十色”?为什么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小组讨论:“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这两个词语,用在这句话中,哪一个更恰当及其原因。
)②引导:仅仅颜色多就叫五光十色吗?(通过与“五颜六色”进行比较,体会“五光十色”中的“光”的意思)③欣赏西沙群岛海水(出示课件)。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想象海水色彩繁多、鲜艳明亮、相互交错的神奇景象。
)(3)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如此美妙神奇呢?(再次轻声读,明白五光十色的海水形成的原因。
理解出示课件)(4)默读,学生谈西沙群岛怎么样?(5)小结: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几个词就是最能表达这一自然段主要意思的词语。
2.海底分组自学讨论(1)导言:西沙群岛的海水是如此美丽,那它的海底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走进海底吧!(2)默读,画一画在哪个段落并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海洋生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先自己默读勾画,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自己的体会。
(同时出示课件)(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5)默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可以用串联所画的词语的方法来归纳主要内容。
(四)总结全文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五)布置作业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读起来也非常有趣。
请同学们把好的词句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对西沙群岛,你们还了解多少呢?请到课外广阔的天地中查找有关的图片和资料,收集整理成小小的调查报告,准备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你是如何设计本节课的板书的?你认为板书重要吗?【教学设计类】【参考答案】好的板书通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这一课的板书是这样的:先板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然后在下边板出它的几个特点,如: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等。
简单明了,起到了有效辅助教学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板书非常重要。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本身就是很好的示范,板书的内容可以提纲挈领,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提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板书,追求板书的美观感,关注板书的概括性,使板书成为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2.本节课你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实施类】【参考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壳的美丽、海龟的有趣、海鸟的多,从而升华情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这时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西沙群岛的了解,自己喜欢西沙群岛的什么,从而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然后再把第七自然段呈现,继续给出他的军事意义。
让学生对它更加喜爱,进而升华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小学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老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并加上引导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了解了名画《清明上河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场景?(板书课题)(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2.老师强调易错字。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快速阅读三、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三、四自然段分别描写的哪里的场景?(街市和桥北头)2.用一个词语来形成街市?(热闹)3.热闹的街市上都有什么呢?4.学生交流,师补充;师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画技之高超。
5.品析桥北头的场景:看,桥北头到了(出示图片),你能在图片中找出桥北头景色吗?给大家讲解这幅画面。
6.生自由发言,师补充。
7.小组讨论:这两段分别围绕哪句话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街市可真热闹、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总分的写法,好处:文章条分缕析,结构清晰。
)(四)学以致用1.结合三、四段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就“课间十分钟真快乐”说一段话。
2.生交流发言,师点评。
(五)迁移拓展1.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2.解说诵诗: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名扬中外震国威,惊世之作传万年。
(六)作业小结完善课堂发言,写一写“课间十分钟”的场景。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说一说本课你的教学重点?【教学设计问题】【参考答案】基于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内容的了解和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课教学重点设置为:1.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的写作手法。
因为学习语文,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更需要学习一定的写作手法。
2.谈谈本节课你是如何落实自主、合作与探究的。
【教学实施问题】【参考答案】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课堂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中,我以学生的思考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主,根据相应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进行组内交流寻找答案。
例如:对文中场景的探讨、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探讨等。
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探究方式,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拓展思维。
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后,请学生谈感受1.小兴安岭给你们什么感觉?在那里你看到了什么?2.师总结:大家已经被这满眼的绿所吸引了吧。
没错,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就是树多。
接下来,我们就来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们与作家一起,感受小兴安岭的魅力!(二)读中感悟,积累语言生自由读。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预想:春、夏、秋、冬四季)(教师板书:时间顺序)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看到的风景。
(教师板书:树木、雾、太阳、野花)①同桌相互讨论并圈出特别能表现夏天树木特点的词。
通过这些词你们感觉这些树木怎么样?(茂密)②还有哪些词语你觉得写得好呢,为什么?(封、挡、遮)(2)指导朗读:树木竟然把蓝天封起来?多厉害啊!谁愿意愿意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吗?(3)在这个季节中还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吗?(预想:“早晨,……整个森林……”)(4)师生合作读:这样的景象真是太美了,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老师读每一句话的开头部分,其余你们来接,明白吗?(5)师小结:夏天的小兴安岭真是枝繁叶茂,让我感觉到了强大的生命力。
可是,这么大的生命力,在刚刚苏醒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去看看它的春天吧!(三)学生自学春、秋、冬景物小兴安岭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现在老师把大家分成三个大组,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欣赏春秋冬美景。
一、二组的同学来欣赏秋天的美景,三、四组的同学来欣赏冬天的美景,五、六组的同学赏析春天的美景。
(四)回顾课文这数不清的树木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了不同的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五)课后拓展1.这么美丽的小兴安岭,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它,让它永远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中呢?2.小兴安岭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物和特产,你们喜欢小兴安岭吗?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段,来读一读,等一下我们来个朗读比赛。
(六)作业小结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喜欢的段落;3.搜集关于小兴安岭的材料;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教学设计问题】【参考答案】基于对本课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对三年级学生特点的把握,在本堂课的学习中,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让学生掌握生字词,读音正确,书写规范,并能通过文章积累更多的美词美句,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丽,了解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资源,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最后,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感知和学习作家的写作方法,体会汉语的精准和韵味,让学生学习分析文章的思路和方式。
2.说说你分析文本的思路。
【教学设计问题】【参考答案】本文的文学体裁虽然是散文,但行文思路清晰明确。
即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对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描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这种行文顺序;进而按照不同的季节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
在研读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先抓取作家描述的对象,接着以赏析词句为主,让学生在美词、美句中了解四季不同的小兴安岭,感受汉语的强大魅力。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画图激趣。
1.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教师一边在黑板上画坦克一边让学生猜。
2.认识坦克的各个部分,学习“坦、履”,理解“炮口、履带”。
3.说说坦克的作用(学生介绍查到的有关资料)。
(二)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查阅工具书及同桌互助解决生字词,对于重点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2.教师提问:用一句话说说这威力无比的坦克是怎么发明的。
根据回答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深入研读1.抓住“合二为一”理解:(1)盾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优点和不足)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
理解“固然、自卫”等。
(2)矛又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
理解“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等。
体会用词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