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联网的价值

物联网的价值

物联网的价值
田屹-上海华申物联网这个概念从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智慧地球”,到近期经过温总理视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中移动王建宙先生到访台湾、工信部成立传感网标准工作组和即将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而持续升温,众多企业也纷纷拾起物联网的外衣包装自己,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也获得强烈追捧,仿佛我们一夜之间进入了一个物物相连、感知一切的时代。

但是,在近日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与众多业内人士(包括院校研究人员、企业经营者、技术研发人员)深入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却不容乐观:如无法形成大规模、开放式的行业应用而导致的市场碎片化,市场推广和商业模式远不够成熟,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不多。

物联网的价值究竟在何处,仍需我们进行仔细地思索和观察。

仅就概念而言,物联网这个概念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阶段。

传统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EPCglobal1组织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

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2)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今天我们所说物联网外延要大得多,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技术、分布式计算、传感器、嵌入式智能、无线传输及实时数据交换和互联网等等。

通过多种传感技术和传输技术交叉与融合,建立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从而完成远程实时数据交换与控制,逐步实现人们生活的智能化,更使得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参与到经济、社会和生活中间。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政府和企业也看到了物联网在未来城市生活中的深远影响,意识到物联网行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有重要的推动作
1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成立AUTOID CENTER,提出EPC 概念。

后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主导下,EAN和UCC 成立EPCglobal,管理全球EPC标准、开发并实施市场和通信、管理EPC系统。

自此,EPC系统的研发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整合,并进入了有计划的推广阶段。

2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用。

纷纷从政策和资金上开始向物联网关联行业领域倾斜,各地政府也纷纷上马应用示范工程,应用需求驱动研究及技术的发展。

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政府和企业虽然有了战略规划,却难以在行动计划中进行实质的细化,也没有具体的推进思路和措施。

究其内在原因,还是大家在实际落实时,发现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即这个市场还是非常碎片化的,物联网实际应用项目分散,无法组成大规模、开放式的行业应用,市场推广和商业模式也远不够成熟,即使有示范性应项目也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区域性应用,其应用需求的碎片化也就无法促进技术的交叉与融合。

这些都使得我国的目前对于物联网的研究、技术研发和项目应用进展不大。

要使物联网的价值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就必须解决一些当前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一是破解物联网的经济价值模糊造成的发展瓶颈。

其一,物联网的经济价值是其目前发展的瓶颈。

互联网的成功让我们对物联网产生这种惯性思维:仿佛只要联网,则一切皆有可能,神话便可诞生。

可细细回想一下,2000年-2002年的“寒冬”曾令90%的互联网企业夭折,而幸存下来的企业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通过网络创造了价值。

网络的互联所带来的价值是降低了信息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成本。

但首先传播的信息必须是有价值的,即这种信息必须是有需求方,也即这种信息是有价值的。

单纯从信息的供给方来看,各个行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规模极其巨大的物理信息需要采集、加工、传输、上网。

从这个角度看,传感采集的市场需求空间是极其巨大的,这也正是资本市场或者运营商追捧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值得推敲的是:如此规模巨大的信息是否在范围更广的范畴内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有足够大的信息消费市场容量能够支撑整个产业发展。

因对具体某类传感信息来说,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消费需求的,即使整个物联网能够蓬勃发展,对具体这个传感技术或者产品来说,可能也并不存在足够的市场确保其生存下去。

推而广之,我们看到除了家庭生活的家居信息之外,物联网所采集和传输的更多的是特定行业的基础物理信息,比如物流行业的物流信息,比如电力行业的智能电网,比如汽车工业的柔性制造3。

3 柔性制造系统是由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物料储运系统和一组数字控制加工设备组成,能适应加工对象变换的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英文缩写为FMS。

此时可能存在的一个悖论是,在今天的专业化和分工情况下,对特定行业市场的系统应用提供商可能会因该行业市场的传感信息的消费需求规模太小而不足以能够支撑足够的厂商生存。

因此种情况是可能普遍存在现实是:特定行业的传感信息在超出行业范围以外之后,对于规模巨大的普通公众用户来说其价值可能近乎为零。

但是有需求的特定业用户数量又不是足够的多。

二是厘清物联网信息价值的分配关系。

对物联网的传感信息来说,其价值有市场价格决定,也就是需求方市场愿意为这种物联网的信息支付的价格。

这个价格从理论上来说,必须能够支撑整个产业链的生存,从物联网采集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以及应用提供商。

如果物联网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它所采集和传输的信息的价格必须不小于整个产业各个环节运营所需的成本之和,同时在价值分配上,必须满足各个环节的投入和产出比。

基于这个假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最热衷于物联网的运营商,可能在整个物联网的价值链中其所分配得到的价值与其投入的成本相比,可能并不对等。

以三大运营商目前主推的M2M4这一物联网的雏形应用为例,三大运营商在一些基于M2M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中,可能需要投资建设昂贵的应用平台,同时也需要承担占据成本比例最大的应用终端的费用。

但是收入却可能只是信息流量通信费或者几元钱的增值功能费。

运营商遇到的悖论是这些M2M的物理信息对于这些行业户来说,其价值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拉动行业客户愿意承担成本或者支付足够高的价格确保盈利,却又要在承担成本的同时只能赚取几乎可以忽略的信息流量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物联网的整个价值分配中,一方面是物联网传感信息价值自身的价格可能不足以确保产业能够稳定生存,另一方面其价值和成本在产业链条上的分配比例的失衡,也直接威胁着物联网的生存和发展。

危险还来自干由运营商参与或者主导的情况下,运营商如果采取大规模的补贴或者非自然市场需求的强力营销手段促进物联网的发展时,其可能造成的虚假繁荣给整个产业和运营商自身带来的关键损害。

物联网真的物有所值吗?谁又应该担当起产业整合和发展的推手?是政府还是运营商亦或是行业市场?没有标准的答案,这个问题只能在实践中去探索。

但是如果物联网不能解决交换的信息的价值问题以及其价值在产业各环节的合理分配问题,其前景将是值
4M2M即Machine-to-Machine,即机器与机器连接。

M2M技术的目标就是使所有机器设备都具备联网和通信能力,其核心理念是网络一切(NetworkEverything)。

M2M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将成
得认真思索的。

因此,考虑物联网的发展时,我们不应忘记创新,我们不缺乏关键技术的创新,物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比如射频技术、分布式计算5、传感器、嵌入式智能6、无线传输及实时数据交换和互联网均已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并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我们缺乏能够改变世界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甚至很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都是由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的。

让我们看看苹果这个改变了世界的公司,MP3、手机、平板电脑都不是苹果的发明,而且在苹果推出iPod7、iPhone的时候,MP3 和手机市场都已是很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

那为何苹果能够胜出,我们认为除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从最初的歌曲下载平台到今天AppleStore,通过带给用户全新的体验成功地改变了已有的市场游戏规则。

这正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典范。

当前中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在面临物联网挑战的时候,我们不应只盯着技术和产品,而应同样重视怎样才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带动技术创新,也即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5
分布式计算是一门计算机科学,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

6根据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控制、监视或者辅助装置、机器和设备运行的装置”。

目前国内一个普遍被认同的定义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