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策略
摘要:农村成人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对农村成人教育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和教育理念不清等问题。
为提升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其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坚持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健全农民教育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问题;提升策略
一、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不够,使农村成人教育机制运行不畅,农村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能协调发展,政府管理不到位,导致成人教育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相脱离。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因而办学设施差,教师待遇低,很多学校已成为无师资、无经费、无场所的“三无”学校,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甚至将成人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只是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和指标被动地开展一定的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师资水平与社会对成人教育的期望相差甚远,最终造成各地农村成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且办学流于形式的局面。
2.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据统计,我国公共教育人均支出只占印度的2/3,菲律宾的1/2,泰国的1/10。
国家财政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不超过教育总经费的5%,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就更少,一般不超过2%。
3.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制。
有的教育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职能作用,导致当地的成人教育水平停滞不前。
由于缺乏监督和考核机制,难以检验教学效果的优劣。
4.办学形式单一,重学历、重培训、重形式的倾向严重
在办学形式上,重视正式教育机构,轻视非正式教育机构;在办学类型上,重视学历教育,轻视非学历教育;在培训方式上,重视集中培训,轻视常规教育;注重培养形式,轻视培训内容。
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机构单一,主要以
正式教育机构为主,缺少其他的教育和培训机构。
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县、乡两级的财政十分困难,再加上人员编制的限制,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深入,几乎有一半地区将农民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撤销或合并到职业学校和其他部门,致使农民教育的机构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形式更加单一,许多农民成人文化学校已名存实亡,农民教育出现了网破、人散和功能不全的局面。
由于我国农民学历较低,用人单位又普遍存在着重学历和文凭的现象,导致目前的农民教育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倾向。
5.农村成人教育理念不清
当前,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理念不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或主办单位,往往只注重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技术传授,而忽视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解决心理问题,因而使科学文化知识物化为经济成果的效益受到影响,不能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农民本身,由于功利思想的影响和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缺乏更新思想观念的意识,也影响了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发挥。
二、提升农村成人教育的策略
农村成人教育的根本是关注人、培养人和发展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提升农村成人教育可采取以下策略:
1.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重教育实效
农村成人教育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从农民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1)要贴近农民的发展
农村成人教育要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实际,这种实际就是要把农村成人教育放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来统筹考虑。
因此,农村成人教育决不能只局限在农村中发生与进行,同时还应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切可能的教育,要体现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既要满足扎根农村的农民成人教育的需要,又要切实满足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生活的教育需要。
(2)要贴近农民的需求
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包括向农民传授农村实际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农技知识,如农田水利资源开发、农药化肥使用、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业管理知识,也包括向农民传授非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开展电工、木工和维修工等培训,以便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能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
对青年农民要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
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安全生产知识,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的良好环
境,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对刚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要系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安全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达到零距离就业的要求。
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完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要贴近农民的实际
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
要加大“绿色证书工程”、“奔小康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实施的力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要根据农村科技发展的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合理设置课程,提高现代科技的含量。
要使农民的学习形式多样化,既可举办学历教育,也可举办一些时间不等的专业培训班,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要不断转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员为中心,采用讨论式、模拟式、案例式和问题式等教学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实效。
2.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为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农民教育必须坚持开展对农民的学历教育,这是由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现状所决定的。
据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公告显示:全国有80 739万人口居住在农村,占总人口的63.91%。
全国有42 989万人口只接受过初等教育,45 191万人口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每年还有近 1 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乡务农,农村文盲仍有8 000万人。
这些低层次文化的群体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并构成了
农村从业人员的主体,他们扮演着现代农业的主要角色,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吸收和运用。
3.构建农民教育网络,健全农民教育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建立以县级职业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和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切实把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服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为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机构的建设,保证对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资金投入和人员编制,充分发挥县职业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教育功能,努力建立以县级职业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和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教
育培训体系。
4.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要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要将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抓好“三教”统筹,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为此,必须深化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套由上到下、科学合理和有序高效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农村成人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事业,完全由市场来配置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是不切实际的,政府应成为农村成人教育最有力的推动者。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到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综合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和共同谋划的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与教育机构要充分认识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增加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在财政扶持的基础上,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争取社会各界的捐资助学并建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基金。
教育是一项效益周期相对较长的事业,为了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的稳步发展,应该在县级以下农村建立稳定的教育发展基金。
要严格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用工将越来越规范,教育与培训也越来越重要。
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就是要引起整个社会对职业与成人教育的重视,从而营造农村成人教育的良好环境,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必须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和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为此,一要吸收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成教任教,为农村成教师资队伍增加新生力量;二要聘请有一技之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技师到学校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三要与大专院校挂钩,实行农村成教教师与高校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更新知识;四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并实行竞聘上岗,对于不适合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及时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五要切实保证农村成教教师的待遇,以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农村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解决目前成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