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力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是一位跨越了现、当代 的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 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之后被视为以沈从文为首的“京派”的最后一个 传人。8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受戒》、《大淖记 事》等以苏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背景的系列小 说,以其冲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情开 “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承前 启后的人物。
勤劳质朴,服务工友
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 歇一会,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 的紫砂壶就走。在壶里摄了两大把茶叶梗 子,到他自己家的茶炉上,灌了两壶水, 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 甘愿付出,不计报酬, 下来喝茶!”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 老实本分,易于满足 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 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 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 钱。再说,我家里还开着一爿茶水炉子, 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这我就知足。”
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金大力身为 瓦匠头既不是年高望重,手艺也不精湛, 还不善言辞,这些都与瓦匠头的身份不相 符合,最后再写他具备好人缘,就自然突 出了金大力老实本分的性格特点。 ②采用白描手法。这一段文字主要以叙述 形式交代人物的表现,语言朴素无华,寥 寥数语点出了金大力老实淳朴、不事张扬 的形象。
3. 风俗化的氛围营造
• • 风俗与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 相辉映的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 形象和人格取向。 “风俗中保留着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 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 一个民族永不衰老。”
4. 闲淡典雅的语言风格
• • • • 语言淡薄质朴,功力深厚,淡而有韵。 叙述用语有文言色彩,古朴而老成。 人物对话则讲究情味、趣味与准确 。 景物描写渗透着人情,情与景和谐。
美学特征
1. 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 • 结构散漫、随意、淡泊,具有诗的格调 和韵律。 注重气氛,淡化情节,铺开一幅幅水乡 风俗画。
2. 回忆性的小说叙事
•
•
叙事采用回溯的方式,“明海出家已 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 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 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 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 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高大结实
关于他的大力,没有什么传说的故事,他没有表 演过一次,也没有人和他较量过。他这人是不会 当众表演,更不会和任何人较量的。
这人很拙于言词,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 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 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 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 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 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 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
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了 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 藏针。
这是对金大力性格的高度总结。 最后一句“墨里藏针”虽然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写头发,实 际是说金大力朴拙的外表下有一颗真正的 善于洞察人生的聪慧心。表达作者对金大 力这一类人美好品质的推崇和逐渐流失的 惋惜。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勤劳质朴、吃苦耐劳
金大力
高大结实 淳朴正直 勤勉认真 老实本分 甘愿付出 沉默寡言 责任心强 吃苦耐劳 不事张扬 易于满足
人缘好
工匠头
你从金大力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金大力想必是有个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 金大力,当面也这样叫。为什么叫他金大 力,已经无从查考。
有姓无名的安排,有什么用意?
说明金大力正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有姓无名,以作代表,借以表达作者对劳 动人民所特有的勤劳朴实的美德的赞美, 引导读者关注普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多音字:
和 hé 和平 hè 附和 huó 和面 huò 和药 和缓 应和 和泥 洗三和 斗 dǒu 星斗 dòu 争斗
相 xiāng 相信 互相 xiàng 面相 丞相
整体感知
结合课文的叙述和介绍,你能说一说 金大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他为什 么能当上瓦匠头?
他姓金,块头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饭的淘 箩,年下腌制的风鱼咸肉,都挂得很高, 别人够不着,他一伸手就能取下来,不用 使竹竿叉棍去挑,也不用垫一张凳子。身 大力不亏。
沉默寡言,不喜攀比
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 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 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他的 手艺不高,这些都还是会看的),也看看 有没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胶要点火,瓦匠 里有抽烟的)。
淳朴正直,责任心强
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 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 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得脚 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 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 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 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 灰,——石灰里兑了锅烟;和黄泥。灰泥 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
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 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 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
安守本分,不事张扬
茶炉子用水很多。金家茶炉的一半地方是 三口大水缸。因为缸很深,一半埋在地里。一 口缸容水八担,金家一天至少要用二十四担水。 这二十四担水都是金大力挑的。有活时,他早 晚挑;没活时(瓦匠不能每天有活)白天挑。 因为经常挑水,总要撒泼出一些,金家茶炉一 边的地总是湿漉漉的,铺地的砖发深黑色(另 一边的砖地是浅黑色)。你要是路过金家茶炉 子,常常可以看见金大力坐在一根搭在两只水 桶的扁担上休息,好像随时就会站起身来去挑 一担水。
汪曾祺先生主要作品
汪曾祺师从于沈从文,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美学 追求,用散文手法写小说,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 风俗画。
沈从文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很大。汪曾祺 精通多种艺术,被人誉为“才子”。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词语积累:
一爿 pán 舀水 yăo 拙于言词 zhuō 冲坍 tān 砌墙 qì 瓦脊 jǐ 应酬 chou duì 勾兑 掖 yē 抿子 mǐn 摄取 shè 簸箕 bò ji 垩田 è 湿漉漉 lù 腌制 yān 逞能 chě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