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程序法复习资料1、行政程序的功能一、程序的有序性,指程序应保持一定的顺序和连续性。
二、程序的不可逆性,指程序中某一环节一旦结束,就不能再回复或重新启动。
三、程序的时限性,指程序中每一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程序进程具有及时性。
四、程序的终结性,指程序一旦启动,必须做出决定。
2、1889年,西班牙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行政程序法。
1925年奥地利制定了《一般行政程序法》,开创了行政程序立法先河。
3、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规定了行政处罚的程序。
4、行政程序法的功能一、限制行政权利的恣意行使;二、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三、使政府活动获得正当性基础。
5、行政程序的价值定位于公正、效率。
6、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指行政机关应当提高行政效率,及早作出决定,这样对相对人来说,可以早日确定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对国家来说,能够创建一个高效政府,收到最好的社会效果。
8、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学术界比较盛行的观点有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政府法治论、控权——平衡论等。
9、目前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的弊端一、重人治、轻法治。
二、重实体、轻程序。
三、行政执法受利益驱动,腐败现象较为严重。
10、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指由一国的宪法或行政程序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贯穿于整个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为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主体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具有如下内涵:法定性、根本性、普遍性。
11、英国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及其要求:一、自然公正原则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二、自然公正原则的两个要求(1)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
(2)个人权利受到影响时,应当给他一个公平听证的机会。
12、美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美国也是第一个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写进宪法的国家,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整个联邦行政程序法的灵魂和核心,是联邦行政程序法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联邦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13、正当的法律程序的内容:一、事前通知;二、审判形式的听证;三、获得律师帮助权;四、公正无私的裁决人;五、证据、调查结果和结论。
14、德国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一、明确性原则;二、信赖保护原则;三、禁止不当结合原则;四、职权原则。
15、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谋求公共利益和保护公民权益原则、平等及适度原则、公正及公正无私原则、行政当局与私人合作原则、参与原则、作出决定原则、非官僚化及效率原则、无偿原则、诉诸司法机关原则。
(有偿原则)不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16、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应当以程序正当原则为基本原则和核心原则。
17、论述程序正当原则的基本内容程序正当原则的基本内容即程序正当与否的标准,是指什么样的行政程序是正当的,正当的行政程序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格。
一、从形式上考虑,正当程序应当具备中立性,可操作性和透明性;二、从实质上考虑,正当的行政程序是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程序权利的程序。
以行政程序为例,程序正当原则要求行政相对人应当享有如下各种程序权利:(1)事前的通知和听证的权利;(2)获得审判形式的听证的权利;(3)律师辩护权;(4)由公正无私裁决人进行裁决的权利;(5)获得调查结果和结论的权利。
18、程序正当原则支配下的具体原则:一、程序公开原则;二、顺序原则;三、效率原则;四、参与原则;五、程序合法原则;六、程序合理原则。
18、效率原则下行政程序法应当确立如下制度:时限制度、代理制度、不停止执行制度。
(参与原则)不是效率原则的具体内容。
19、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包括如下程序性规定:听证制度;证据制度;告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时效制度。
20、正式听证:指行政机关在制定法规和作出行政决定时,举行正式的听证会,当事人提出证据,进行质证、询问证人,行政机关基于听证记录作出决定的程序。
21、非正式听证:指行政机关在制定法规或作出行政裁决时,只需给予当事人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的机会,以供行政机关参考,行政机关的决定不需基于听证记录。
22、听证制度的基本内容一、告知和通知;二、公开听证;三、委托代理;四、对抗辩论;五、制作笔录。
23、列举规定了行政听证制度的四部法律:行政处罚法、价格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
24、行政处罚适用听证程序的条件:一、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只限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等;二、在行政机关告知权利后,受处罚的当事人有听证要求的。
25、简述行政许可法的听证规定一、行政许可法第46条规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二、第47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许可前,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27、行政证据的审查判断规则行政证据的审查判断是指行政机关在当事人的参与下,对已经调查收集的事实材料进行筛选,作出认定结论,为行政行为寻求事实基础的法律活动。
包括:一、自由心证原则:自由心证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判断事实材料的真伪、证明力并且认定案件事实时,不受证据形式的约束。
二、可定案证据标准:可定案证据标准是指行政行为必须具有定案证据作为支持。
三、案卷排除规则:是有关定案证据范围的原则。
四、直接言辞原则:是指参与案件事实认定的官员必须听审案件,与当事人和案件事实材料直接接触。
28、行政程序的举证责任:指行政程序的当事人依法承担的证明特定案件事实的责任,分为说服责任和推进责任。
29、我国现行行政证据制度规定调查取证的方式:取证应当由2名以上的承办人参加并向被调查人出手有关证件。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事后难于取得的情况下,应当采用的保全措施,对实物证据进行封存。
30、告知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应当随时告知行政程序参与人其所享有的程序权利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以确保参与人及时修正错误,正确参与行政程序。
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告知是其程序义务;对于行政相对人和其他参与人来说,告知制度则体现了其程序权利。
31、我国《行政处罚法》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告知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32、说明理由制度,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的行政行为时,应当向行政相对人说明作出该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法律依据等。
33、说明理由制度的基本要求:1、说明作出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
2、说明做出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
34、回避制度:指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工作人员不得参与本案处理过程的一种专门制度。
35、回避的法律后果:公务员知道回避事由或者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除非行政机关决定公务员继续参与本案,公务员应当退出本案的程序。
公务员具有法定回避事由而没回避的行政行为构成程序违法,应当撤销;公务员本人构成违纪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分。
行政回避情形也适用于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36、时效制度的价值一、保障行政行为及时作出,避免因行政行为的拖延耽搁造成对相对人权益的损害;二、防止和避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三、督促行政主体及时作出行政行为,防止因时间拖延而导致证据散失、毁灭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影响行政行为作出的准确性;四、有利于稳定行政管理秩序和社会秩序。
《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行政机关追究违法行为的时效为2年。
37、行政程序的主体:指参与到行政程序中来,享有行政程序权利并承受行政程序义务,对行政程序起着决定或影响作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行政主体、当事人和其他行政程序参与人。
38、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一、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二、具备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是行政主体;三、行政主体不限于行政机关。
40、我国的行政主体主要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1、行政主体管辖权一般包括:地域管理权、事务管辖权和级别管辖权。
42、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的条件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和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相应的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
43、行政协助:指行政主体在执行职务时请求其他没有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给予一定的协助的一项法律制度。
44、行政程序当事人:是指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政活动的影响,依申请或由行政主体依职权通知参加到行政程序中来,从而取得行政程序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5、行政程序当事人在行政程序中享有的程序性权利:一、获得通知的权利。
二、申请回避的权利。
三、查阅案卷材料的权利。
四、陈述意见或要求听证的权利。
五、保密权。
六、要求说明理由的权利。
七、委托代理人的权利。
46、行政程序参与人:是指行政主体和当事人以外的,参加行政程序的某个阶段,协助行政主体或当事人完成行政程序的个人或组织。
47、代理人是指代为主张权利或进行行政程序行为的自然人。
一般可分为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两种。
48、送达的方式:直接送达、视为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
49、根据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约束的程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羁束行为与自由裁量行为;50、羁束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没有自由选择可能的情形下作出的行为。
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幅度、范围内,根据自身判断,通过自由选择所作出的行为。
51、根据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所造成影响的利与不利为标准,可将其分为授益性行为与负担性行为。
授益性行为是指为行政机关赋予相对人权益或免除义务的行为。
即给相对人带来有利影响、带来益处的行为,如颁发建筑许可证、发放低保费等。
52、负担性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相对人设定义务或剥夺、限制权利的行为。
也称为不利益处分,如撤销许可证、征收税款等行为。
53、以行为是否必须采取某种法定形式为标准,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法定的形式主要指书面文字或特定意义的符号。
要式行为是指必须采取法定方式,才能生效的行为。
非要式行为是指法律没有规定具体行为方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采取某种方式而为的行为。
54、具体行政行为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拘束力。
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其中公定力是其他效力的前提与基础。
55、确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后,具有稳定性,不得任意改变的效力。
拘束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约束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使其遵守和服从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56、行政计划的构成包括目标、方法、程序、规则、预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