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回归教育?
冀晓萍在《人究竟该怎样成长》一文中提出一个很尖锐的社会现象:教育者是否在以孩子的名义为自己谋福利?比如学校为通过某类评比,刻意去装扮校园和课堂,让学生“参演”各类形象工程;比如许多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再比如有的学校与企业联手大搞商业化运作,通过显性或隐形的广告宣传吸引参观者,学校靠收取门票费提高教师待遇。
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忽略教育规律,而是以孩子的名义为自己谋私利。
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指出,如果说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做法是“残忍”的教育行为,而以孩子的名义为自己谋福利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另外,一所普通的学校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挂上了某一重点牌子或者冠以何种荣誉,从而产生了生源和资源的各种便利获得快速发展;比如一位教师或学生通过“合理拔高式”的弄虚作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机会,这时候原先假的也就变成了真的。
这些是教育本真吗?当然不是!
那么,教育如何回归教育?有人说,把培养正常的人当作一种成就,这应该是教育的本真;有人说,教育回归传统就是本真;有人说,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人变得幸福。
随之而来,《回归教育的“素质本位、人格本位”》、《突破禁锢的传统文化才能回归人的教育》、《素质教育应回归传统,秉承精英式教学》、《国学教育要回归常识》、《让教育回归人的常态生活》等论断和呼声此起彼伏。
原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理想中的校园具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校园要安静;第二个标准是校园要纯净。
笔者认为,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让教育行政、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各归其位,还学生一个安静的校园,这才是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自信的基础上建立教育认同,使教育具备独立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
广义上讲,教育认同是指全民(包括教育者自身)对我国教育基本发展脉络、取得成就和未来方向的认同,即事业认同。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都是不完美的,并不能保证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性,而我国的教育基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实际国情延续发展,也必然有许多成功之处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
因此,教育和教育者要摆脱“诺贝尔”的阴影,秉承教育发展规律,抵制社会偏激、不良思想带来的误导,坚守教育科学独立发展的本真。
狭义上讲,教育认同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成长规律和教育方式方法的认同,其中包括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持有的感同身受的亲近态度,即社会认同。
教育工作属于社会工作,但又有别于政治和法律:教育强调普及发展,政治强调民主公平,法律强调专制权威。
因此,教育者对待教育和学生要兼顾公平和竞争,兼顾民主和专制,表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既要服从党政方针和法律规范,又要保留教育特有的模式和方法。
基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责任和良知做到“五独立”,即教育发展独立,要在政治和法律框架内保留教育的特有规范;学校办学独立,要在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同时,给学校发展留足特色自主发展空间;教师行为独立,要充分保障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动权,充分信任教师的工作;家庭干预独立,要充分调动家长对
孩子品德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权利,避免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延伸;学生发展独立,要绝对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扶助”学生未来发展。
正如李帆在《让教育回归“常识”——写在岁末年初的一些思考》中所说的“尽管教育要受社会的影响,但绝不等于教育没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
教育,不仅要为人才奠基,更要为…人‟奠基。
”
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努力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