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名家视点▏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绝不能总想搞名堂教育名家视点教育不能总想搞名堂不能总是搞改革必须回归教育常识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导语】这是《教育》原主编毕唐书老师十年前的讲座实录,毕老当年主“教育要回归常识”,十年之后,却依然需要再次强调。

常识,没想到竟然如此高不可攀。

报告人:毕唐书时间:2004.9.19地点:整理:徐啸1、说在前面的话今天我把今天讲话的题目定为:教育要回归常识。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因为我经过长期观察,感到1949年以来的教育一直不算正常。

我1952年上小学,58年上初中,61年上高中,64年上大学。

69年毕业后在聊城教过初中、高中、师,85年调入《教育》杂志社做编辑,一直没有脱离教育。

回想起来,49年到现在,政治没有走上正常轨道,教育也一直没有走上正常轨道,集中表现就是“刮风”、搞形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阵风来,前功尽弃;如此反复,难有建树。

北大的季羡林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我做了北大几十年的西语系主任,就如同是黑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不断搞改革,今天搞一个名堂,还没开好头,一个新名堂又来了。

如此反复,一个领导一个法,下面的思想自然混乱。

这话真说到我们的痛处。

政治上,1950年代学联,联的一切都是好的;58年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60年代反修,联又被批得一无是处;文革时代不堪提及;文革之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提是否妥当,谁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回头想想,只为GDP,也带来许多弊病;正因如此,如今新领导集体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谐调发展。

政治上如此,教育上也是如此,许多当时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如今想来是大笑话。

58年搞“教育革命”,教育路线是“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学扩招到了可笑的程度;文革后推荐上大学;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有几项“大举措”:一窝蜂地搞标准化命题;一窝蜂地搞目标教学;一窝蜂地提“人民教育人民办”——这是平度的经验——这种提法把政府对基础教育应负的责任推了出去,使得如今我国的教育投入比例连非洲的乌干达都比不上;后来又搞素质教育,还编出“应试教育”这个词,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论述百年中国教育的文章,作者认为,49年之前的五十年,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49年之后则是失败的,到如今,世界先进大学没有了,大师级的人物没有了。

我们的教育一直不正常,在哪里犯了错误?——在教育常识上犯了错误!所以,今天,我要说:教育,要回归常识!我主要讲四个问题:1.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2.教育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4.多搞点校本教研,多写点教育叙事。

2、立人与立心第一个问题,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谁也会说,可我问你:“人是什么?怎样才能称其为人?”这点可能很少有人去思考。

在农村里,谁不孝顺爹娘,人们会说:“这人没有人味。

”那么,人味又是什么?做人要有人性,要有良心,人性良心又是什么?从何而来?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东西。

许多美好人性的养成和我们平时的教育密切相关。

五年前,我曾经读过一篇《中国青年报》的通讯,写的是一位姓的女班主任,现在想起这篇文章来,我还常常忍不住流下泪水。

老师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通讯中仅写了四件小事,第一件写的是她和一位贫困学生的交往。

那个学生来自太行山区,家境贫寒。

老师发现他有两个奇怪举动,一是从来不与其他学生一起吃饭,二是洗脸总是到水管接水,洗完后也不擦。

天渐渐变冷了,有一天,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条崭新的毛巾,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学生激动地哭了,说:“老师,因为家里穷,我从来没有条毛巾来擦脸,您是第一个发现我不擦脸的老师!我吃不起食堂的饭,只好在吃饭时间忍饿出去。

”老师听了,也很感动,之后就对他多了一份关心。

这位同学后来在高考中因意外事件落榜,回到了老家。

老师依然牵挂着他,盼着他来信,可是,左盼右盼,竟然一封信也没收到,“怎么会事?出什么事了吗?”老师想。

半年过去了,老师突然收到了来自太行山的一个大大的邮包,拆开后一看,是厚厚的一沓信,信中说:“老师,我毕业后,每周给您写两封信,但我没有勇气发给您,因为我没有考入大学,给您丢脸了。

现在我鼓起勇气把所有的信寄给您。

您的恩情,我无法报答,我记得你爱养花,窗台上总摆着几盆花,我惟一的愿望是化成露珠,凝在您的花上!”没有读完,老师的泪珠便流了下来,如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是一件小事,但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样的小事,它对一个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

去年(2004年)发生了马加爵事件,马加爵家里也很穷,他进监狱时,看着自己的狱服,说:“这是我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

”这样一个贫困生在学校、社会中受尽歧视,不满终于积成仇恨,酿成血案。

我想,如果马加爵在人生路上碰到过这样一位像老师这样的人,他就不至于走上绝路。

有些细节看上去离教育很远,实际上与教育息息相关。

第二件事,说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事。

老师让自己班的学生与解放军前线某连队结成对子,通了一年的信,突然一段时间前线没有了回音,几个月后,一个青年军官来到学校,找到同学们说: “我是连队的指导员,你们一定奇怪,为什么我们突然不给你们回信了。

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沉痛的消息,在执行某次任务时,全连队的战士们不幸为国捐躯了!”话音未落,全班同学抱头痛哭。

老师说,经过这样一件事,全班同学似乎一下子长大了。

还有一位同学,没考上大学,却善于经商,成了大款,有一次回校探望老师,说:“老师,中午我留在您这里吃饭,请您为我做当年你常做的青椒炒肉丝,下清汤面吃——我是所谓的大款了,有好饭吃,有好房住,但我感觉最好吃的,还是您炒的青椒肉丝。

”于是师生二人一起享受了当年的“美味”。

临别时,这位“大款学生”对老师重地提出了一个要求:“老师,我希望您能继续做班主任,能多做一天就多做一天;您多做一天,社会上就多一些有良知的人。

”这几个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为什么要讲?因为这些事情虽然不大,但却触及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爱,就是一切。

”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如果没有爱心,人会比任何一种动物都可怕。

有位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着:“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见到了人类不应见到的情境:毒气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杀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美丽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

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才有其价值……”真的,不是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多,他的素质就越高。

我们曾经在举行过一次会议,请企业家谈谈职业教育。

会前我想,企业家一定会要求学校教好专业技术,没想到他们众口一词:高学历不等与高素质,职业道德最重要!企业家们说,我们提这个目标,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从教训中得来的。

如果我们做教育的反而本末倒置,忽视了这些东西,那就是违背了教育常规。

有人会问:不是经济社会吗?在这个社会,谈人性,谈诚信做人,这些还有用吗?我认为不但有用,而且永远有用。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老板——即使他是靠不正当手段发迹的,当他选人的时候,他首先会选那些做人到位的员工。

我们平时进行德育教育,为什么没有多大效果?如果我们结合生动的例子,如果我们注重这些细节,言传身教,孩子不会不接受。

一个人的素质,说起来很虚,但又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行为,比如说话,都要注意,做教育就要从小事做起。

素质表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上;某所重点大学的学生去应聘,单位没有组织考试,只是每人给端了一杯水,只有一个女生站起身来道,最后单位只录取了这位女生。

素质也表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语中;提到说话,就想说说话,“家丑不怕外扬”,人说话毛病太多了。

从农民到机关干部,说话都带口头语,满口脏话自己还不觉。

我发现一个特点,在就、、威海三个地区这种毛病最严重,其他地方这类脏话很少。

不要以为沿海经济发达,人的素质也就高。

其实,经济发达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文化根基,不文明成了习惯,成了特色。

这个毛病不改,想建国际化大都市很难。

做人教育到位,学生便获得了动力。

学生为什么做事没有动力,正是因为做人的教育没有到位。

这里说的做人的教育,不是要树立什么理想,那些没有用,要做实实在在的教育。

解决学生没有人生动力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教育:一是以人生教育为支点,解决人生动力问题。

常常有学生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从来不考虑,家长老师也从来不教育,或者教育显得假大空,没有效果。

其实,人生教育很生动,很丰富。

给学生指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人生的意义。

书生提倡学生去读名人传记,名人的生命轨迹可以成为学生的人生坐标。

我在高密一中听过语文课,看过他们的语文实验室,我说:你们的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在造人!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要和做人结合在一起。

我看过高密一中一个学生的读书心得,他说:“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最欣赏诸亮舍战群儒一段,他镇定自如,从容不迫,这才是栋梁之才。

这样的人才如今不多了,我想做这样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天睡觉前,我都要对着墙壁去演讲……”你看,人一旦有了动力,有了人生坐标,潜力就能充分发挥。

人生教育的工作可以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到诸城一中参观,发现他们的宿舍文化极得人生教育的妙处。

看到他们的宿舍都有一个名字,男生有“状元居”“超然居”“博雅居”等,女生有“慧心居”“雅静居”等。

墙上挂有横幅,有自己写的,有前面舍友留下的,从条幅上可以看出学生的人生境界。

我又翻看了学生关于宿舍命名的第一手材料——为自己宿舍命名做出的阐释。

要知道,名字对于使用者来说是肯重要的,看名字就知道命名者的涵养与境界,命名过程就是确定人生坐标的过程,命一个名,比语文教师布置一篇命题作文作用大的多。

这么一个小活动,我感觉涵盖了新课程标准的所有容。

二是以艺术教育为燃点,解决动力问题。

艺术教育不是指美术课、音乐课,真正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技能问题,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生命的原动力。

人死亡的标志,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枯竭,对世上的一切事都感到无所谓,这就已经死亡了。

艺术惟美,知美则性善,性善则行端;艺术主情,情动则神弈,神弈则心灵,这就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爱美,人就会进步。

龙口南山集团的老总,小学毕业,最后做成大企业,我问当地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他们回答我说:人家这个人,过去家里很穷,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种自留地,不管种什么,都比别人家收成好。

我就明白了——小处追求美的人,干企业时自然也要干出个花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相关主题